“绣花功夫”微改造 老旧小区“换新颜”
老旧小区改造,作为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政治工程、民生工程、系统工程和接力工程,必须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抓住“小切口”、实现“大变化”中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按照“四化三挂”工作模式,实现“配套设施标准化、安防服务智能化、小区管理规范化、文化建设特色化”的改造目标,“领导挂帅、部门挂钩、企业挂联”的推进措施,同时建立工程进度日报、问题定期会办、项目每日巡查、管线单位协作等四项制度,确保工作行动有方、推进有力、成果有效。
二是坚持顺应民意。以居民改造意愿为首要考虑因素,挑选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区优先改造,自去年10月起开始组织住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街道社区现场调研、入户、收集民意130余条,编制整治项目,同步开展立项、环评、公示等手续,3月份实现全部开工,在改造过程中再次倾听业主诉求,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改造内容,增加群众参与度,确保老旧小区整治顺应群众需求。
三是坚持精致建设。以组织精准施工为抓手,实施精品工程为目标,打造精致小区为追求,严格对照改造方案、招标文件和施工规范要求,扎实抓好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聘请业主代表作为质量监督员,确保质量过硬。
四是坚持精细管理。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恩来社区先进示范作用,动员改造小区全民参与小区治理,巩固和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成果。建立物业企业黑名单制度,对淮安区38家物业企业进行量化考核,倒逼物业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居民满意度。
据统计,2013年以来,淮安区累计投入2.76亿元,完成了83个老旧小区改造,总改造面积320万平方米,惠及30415户居民,成功创建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7个,市级“三星”级小区15个。2022年投入7785万元,对农校教师公寓、漕运小区、紫金花苑、广电宿舍楼等37个老旧小区及单栋住宅楼进行综合改造,总改造面积33.96万平方米,共116幢楼,3566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