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保险股票行情今天(友邦股票下跌)

2022-12-13 17:33:19

  美国次贷危机会波及友邦保险吗?

  这次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影响也是全世界的;

  至于AIG的问题会否影响在中国的AIA, 直接的财政影响是没有的; 因为AIA在中国是一家全资企业,财政的偿还储备能力是负债的200多倍, 而我们国家有两个政策条件限制了来自国际市场对国内保险机构的影响.

  首先,法律规定保险公司不能倒闭, 即使出现问题所有业务都由其他保险机构继续承保,也就是说客户的利益和保障完全不受影响;

  第二,即使是AIA这种独资企业也不能跨越国内市场投资国外股市,也就意味着国内的AIA只能投资国内的股票市场,所以不存在AIG倒闭AIA跟着倒的可能性.

  但是如果是问投资市场上,现在哪里股市没问题,所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影响,是吧~

  是真的,只是它们在推给你之前自已以经低价纳入了大量的股票,等大家都去买时股价自然上涨,赚大头的就是推股票给你的“专家”。

  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大不大,有破产的可能吗?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

   事实上,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但接踵而来的是:总资产高达1.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爆出问题,前者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后者被美国银行收购;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也难以为继;美国政府在选择接管AIG以稳定市场的同时却对其他金融机构“爱莫能助”。

   如果说上述种种现象只是矛盾的集中爆发,那么问题的根源则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居者有其屋曾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内需萎靡不振,罗斯福新政的决策之一就是设立房利美,为国民提供住房融资,帮助民众购买房屋,刺激内需。1970年,美国又设立了房地美,规模与房利美相当。“两房”虽是私人持股的企业,但却享有政府隐性担保的特权,因而其发行的债券与美国国债有同样的评级。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政策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两房”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到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两房”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

   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两房”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但投机只是表象,贪婪才是本质。以雷曼兄弟为例,它的研究能力与金融创新能力堪称世界一流,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风险的含义,然而自身却最终难逃轰然崩塌的厄运,其原因就在于雷曼兄弟管理层和员工持有公司大约1/3的股票,并且只知道疯狂地去投机赚钱,而较少地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

   第三、美国货币政策推波助澜。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而且在1%的水平停留了一年之久。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因而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首先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

   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不幸的是,我国也同样也存在若干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病因”,这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

   首先,虽然我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鉴于我国特殊国情,我们也许无法解决政府对大型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问题,但一定要继续加强国有金融机构运作的透明化程度,切实防止金融机构的过激行为,如过度放宽信贷标准和涉水国际投机活动等。

   第二,金融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它能够发挥活跃交易、转移风险的功能,也能凭借杠杆效应掀起金融波澜。因此,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监管能力的范围之内适时推出,切莫使其沦为投机客兴风作浪的工具。

   第三,货币政策要兼顾资产价格波动。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央行往往为了稳定预期而表示坚决执行某项政策,如反通胀等,但是货币政策的“偏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股市和房市价格的剧烈波动。上世纪末的日本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当下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是资产价格泡沫急剧破裂惹的祸。因此,货币政策应兼顾资产价格波动,政府更要多管齐下消除不稳定产生的制度根源。

  [本段]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众所周知,最近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从这一次危机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我国经济和中国的企业受到了什么影响?对我们而言,中国企业到底是机遇大还是挑战大?

   10月14日,一大把特别策划《观天下》活动第一期——“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以上问题与业内专家进行了探讨。

   首先,对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侯玉成表示,美国本次金融动荡最终转化成危机,是由价格泡沫所引起,价格泡沫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美国将问题转移到金融衍生品是在混淆概念,其根本问题就是房地产泡沫过渡膨胀,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近年,美国的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导致经济发展较快,但其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是以价格不断上涨来支撑它整体总的经济发展局面。正是因为这一点细微差别,导致一旦某个领域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价格体系崩盘。

   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施慧洪博士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国的金融机制,即信用衍生产品,普通的债券本金和利益都是可以预期的,衍生化后,本金变化了,利率也变化了。如利率可以与汇率挂钩,利率可以跟很多因素挂钩,这样就使风险更加扩大化。尤其是期货,利率一高,亏损的数字就成了天文数字,这使整个经济分为两极,一方是巨大的盈利,一方是巨大的亏损,经济体系就无法平衡。

   面对这种局面,目前各国政府都在尽力挽回金融危机局面,但究竟有多大效果?侯玉成表示,包括现在欧洲、美国所有的注资,包括成立各类基金的目的主要是让市场稳定,整体在根上并没有做实质性的动作,目的就是各国央行联合起来,给市场信心,先让金融系统稳定,让实体经济正常运营。

   谈到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目前的影响,侯玉成认为,其主要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外贸出口及金融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

   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总部投资经理连杰表示,在中国目前自主动力并不充分的环境下,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在产业升级和行业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出更强有力的企业。另一个层面,刚性的内需支持的行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我们现在内需增长并不快,但是这种增长基本是刚性的,不会突然变成负增长,比如农业、快速消费品,这些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侯玉成认为,在目前经济局面下,可以在稳定或者尽可能减少出口影响基础上加强对内需的关注,从近期召开的党代会可以发现,内需的启动,或者内需的制造,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大的经济政策方向。而对于农业甚至与农相关的整体领域,可能是我国未来加强内需发展的一个点。下一步我国很可能在科学、技术行业给予适当扶持和推动,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试图从这个领域制造出新的消费热点。

   对于什么样的行业在这次危机中能够很好的发展,企业如何在这次危机中全身而退?各位专家对中小企业提出建议:

   侯玉成:中小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思路要有大的改变和提高。今年乃至未来,靠过去单纯的密集性、低成本生产模式会逐步遇到发展瓶颈,这需要未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两个方面必须要准备,第一方面,首先中小企业技术需要进行提高和准备。第二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型为主的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对一些经济和金融领域熟悉的人才,做一个必要的配备。

   连杰:谈到中小企业发展有一点要提出,就是中国金融环境。在中国金融环境整体落后于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下,金融行业是有机会的,金融行业将来也会产生很多种小企业,有可能也会生活的很好。投资公司选企业,在实务中考虑几个因素,第一是行业空间,即使排名第一,但行业中只有一百万的生长空间,是不考虑的;第二是行业壁垒,这是限制竞争的因素,设计壁垒让后者无法追赶,甚至不能轻易进入这个领域竞争,这就很有价值了。

   对于中小企业转型的问题,施慧洪认为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力量,第二方面需要依靠外力,外力部分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往往需要政府的相应政策,否则中小企业跟大企业竞争起来非常被动。而侯玉成认为,中小企业一定要从自身发展着手,不能把发展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身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企业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

   最后,三位专家谈到我国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何时突围时,表示:目前局面下,中小企业要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包括非洲市场、欧洲市场,甚至亚洲市场,通过危机的锻炼,来提高与国际企业的竞争能力,及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等,不断提升自我实力,前进的步伐不能停止,机会终究会到来。

  [本段]全球应对金融危机

   近日,欧盟出台一项总额达2000亿欧元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内含扩大公共开支、减税和降息等提振实体经济的三大举措。

   这只是近期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应对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出台诸多刺激经济政策中的一项。11月份,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应对目标也从之前主要针对金融市场转向拯救实体经济,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救援。

   “紧锣密鼓”各国力保实体经济

   11月份公布的数据表明,继日本承认其经济经过连续两个季度下滑陷入衰退后,欧元区已进入其诞生以来的首个衰退期,而美国多项经济指标的恶化程度创30年之最,也正在衰退的边缘,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慢已成事实。

   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亚太地区,最近一个月里,为应对金融危机,全球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相继出台。这些救市措施是继拯救虚拟经济后,各国针对实体经济采取的又一轮的救助措施。

   10月30日,日本政府公布一揽子总额26.9万亿日元(约合273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以防全球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造成进一步负面冲击;11月25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投入8000亿美元,用于解冻消费信贷市场、住房抵押信贷以及小企业信贷市场……

   “从11月份全球的救助措施看,当前各国对危机的救治已从注入流动性、改善金融机构偿付能力等阶段,进入到刺激经济的第三个阶段。”中金公司金融专家黄海洲认为,第三阶段的救治措施,都是从鼓励投资消费、拉动就业等刺激经济的层面出发,以防止实体经济崩盘。

   “在危机爆发之初各国针对金融市场采取的救助措施只能‘救急’和‘治标’,但不能‘治本’。”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孙杰说,“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难以估计,各国经济增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出台更具体的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的措施可以说是应时之举。”

   应对危机中国调控雷厉风行

   国际金融危机在向全球实体经济不断蔓延的过程中,外贸依存度超过60%的中国所受影响也日益加深。统计显示,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减缓,今年GDP增速也从一季度的10.6%下滑到三季度的9.9%。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近日坦承,11月份国内一些经济指标更出现了加速下滑的态势。

   “为抑制经济增长过速下滑的态势,我们必须采取力度比较大、效果比较显著的措施。”张平说。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11月份以来中国政府雷厉风行、密集出台了大手笔的调控“重拳”,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赛跑的旋风行动,向外界发出了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力保增长的强烈信号。

   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出台了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措施;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四项实施措施;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轻纺企业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一周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大幅度降息,调整幅度创11年之最;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各界人士表示,如此大手笔、高效率的举措,既是对中国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经济挑战所作出的回应,也是加强国际合作、确保世界经济增长的具体行动。

   国际社会也给予了积极评价。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认为,中国约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促进计划“非同凡响”,不仅对中国经济,对东亚经济和世界经济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消息。

   加强合作全球共度时艰

   各国领导者意识到,全球性的危机需要全球共同应对。在各大经济体相继出台措施刺激经济、稳定市场的同时,全球加强了合作,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已逐渐成为各国共识,一系列为应对危机,寻求对话和合作的会议相继召开:

   11月8日,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2008年年会在巴西圣保罗开幕;11月15日,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华盛顿召开;11月22日至23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

   20国集团金融峰会在宣言中再次强调了“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增长”的重要性。会议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与会各方就下一步应对金融危机行动达成了协议,20国集团领导人承诺将共同行动,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应对全球宏观经济挑战。

   APEC会议针对金融危机专门发表一份联合声明,承诺密切合作,进一步采取全面、协调的行动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的经济及金融行动,力求在18个月内战胜金融危机。

   “这些会议均强调,全球要加强合作、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专家张明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危机对经济的打击是全球性的,而救治危机也需要全球的手段。

  现总股本小于1亿股的上市公司

  现总股本小于1亿股的上市公司有美欣达002034,世纪游轮002558,克明面业002661,思美传媒002712,登云股份002715,友邦吊顶002718,好利来002729,王子新材002735,国光股份002749,永东股份002753,华通医药002758,天际股份002759。太多了,这里列举一部分。

  股票总股本是指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资金总额,包括流通股本和非流通股本,股本=股数*股价,流通股本是指上市公司已经发行的,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的股份,非流通股本是指暂时不能上市交易的股份,非流通股本解禁后称为流通股本。

  股票解禁后大股东随时可以卖出股票(卖出前会发公告),大量卖出股票就会使股票下跌,投资者要注意投资风险。

  根据《公司法》总股本4亿股以下发行股数不低于25%,4亿股以上不低于10%。总股本是指拟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之后总股本。假设公司上市前的总股本为1亿股,按照发行股数25%,发行后的总股本为1.33亿股,可发行股数为3333万股。股本(CaitalStockShareCaital)指股东在公司中所占的权益,多用于指股票。上市公司与其他公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将上市公司的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并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来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份是很重要的指标。股份总数为股本,股本应等于公司的注册资本,所以,股本也是很重要的指标。为了直观地反映这一指标,在会计核算上股份公司应设置amquot股本amquot科目。

  流通股本小小于1亿股的强势股:

  002684猛狮科技73.491330.00交运设备

  300288朗玛信息60.201340.00信息服务

  300188美亚柏科56.302700.00信息服务

  002635安洁科技74.763000.00电子

  002568百润股份101.923390.00食品饮料

  300204舒泰神 98.52 3583.50 医药生物

  300261 雅本化学 71.25 3632.00 医药生物

  002653 海思科 60.85 4010.00 医药生物

  002596 海南瑞泽 69.46 4032.63 建筑建材

  300202 聚龙股份 68.04 4240.00 信息设备

  002691 石煤装备 53.82 5000.00 机械设备

  002542 中化岩土 79.82 5790.00 建筑建材

  300267 尔康制药 59.08 5979.97 医药生物

  002421 达实智能 50.40 6058.24 信息服务

  300146 汤臣倍健 64.19 6508.16 食品饮料

  300228 富瑞特装 53.17 6921.53 机械设备

  300212 易华录 62.74 6987.86 信息服务

  002571 德力股份 83.48 7220.00 轻工制造

  300084 海默科技 84.54 7714.09 采掘

  300016 北陆药业 59.11 8069.78 医药生物

  300026 红日药业 113.44 8160.60 医药生物

  600691 *ST东碳 53.94 8164.50 综合

  002456 欧菲光 75.93 8269.09 电子

  300239 东宝生物 60.21 9056.20 医药生物

  002390 信邦制药 92.70 9328.14 医药生物

  002120 新海股份 62.69 9447.18 轻工制造

  600988 ST宝龙 116.86 9963.78 交运设备

  香港股票持续低估的原因是什么?

  港股目前的整体市盈率在8-10倍左右,历史最低在5-6左右,平均pb在0.9左右,个别的市净率能够在0.3-0.6左右,股息率却能够达到6%-10%,港股长期处于如此低估的局面。其中的原因有这几个。

  1、跟股票的成分有关系。

  香港市场上,金融、地产占据半壁江山,比如汇丰、友邦、建行等股票,此类股票本身就拿不到高估值,造成港股估值整体被拉低了。

  2、跟投资者

  香港市场虽然是全球性市场,但有超过60%的公司来自于内陆,然而内陆投资者想要进入港股市场操作这些股票是相对比较麻烦的,而且比较小众。港股券商动辄50万起的投资门槛,直接逼退一大批投资者。数据显示,内陆投资者占比才10%左右。

  另外,很多做惯了A股的股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可以借道互联网券商进入港股市场。通过互联网券商,可以避开高额门槛,买入优质港股。(关于怎么挑选互联网券商的问题,留言私聊,送你一份《史上最全港股券商对比》)

  3、跟股市流动性相关。

  香港执行的是注册制,也就是说只要公司有意愿上市,也符合上市条件,就基本可以上市。监管部门只查资质,不对股票本身价值做评判。尤其是发行制度改革以后,香港在去年中半年开始,股票发行节奏明显加快,大量新股上市。

  这就造成股票供过于求,势必引起估值下行。虽然有沪港通和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港股,但这部分资金通常更喜欢做价值投资,挖掘被低估的个股,相比于港市的融资需求,就显得捉襟见肘。

  4、跟市场定位有关。

  虽然港股是国际市场,但欧美国家都有自己的交易所,美国投资者更愿意投资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的股票;欧洲则投资伦交所等;内陆投资上交所和深交所。

  香港交易所就比较尴尬,欧美国家肯定首选自家熟悉的市场,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等是首选,港交所被当做备胎,只会用于做价值投资,比如巴菲特买中国石油的港股,就是典型的跨市场套利的玩法。

  总之,港股被低估不是近期才有的事情,已经持续很多年了。

  那么是不是港股就没有投资价值?没什么可以玩的?

  显然也不是,港股被低估的局面现在逐步出现有利因素!首先是互联互通机制扩大化,开放公募基金投资港股势在必行,未来会有更多南下资金去香港买入股票。将会对于改善港股流动性状况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港交所积极求变,在制度创新方面走在了前面。同股不同权制度在港交所已经得以确立,吸引了一大批新经济企业登录港市,而此类企业估值通常不会太低。此前有腾讯、美团、小米等互联网巨头在港交所上市,今年下半年,阿里巴巴也很可能会去香港上市,充分说明了港交所的竞争力。

  最后,港交所本就是成熟市场,有近百年的历史沉淀,在市场监管和交易制度等方面优势明显。这些也是吸引优质企业上市的重要原因。伴随着各种优质企业上市,港交所的成分会渐渐有所改变,估值也将向上修正。

  现在的石油油价一直在上涨,为何中国石油的股价却一直在跌?

  博主语:看了这篇文章,在目前,在制度没有改进之前,在贪官没有伏法之前,你,还会买股票吗?

  股民一研究股市上涨下跌的原因,管理层就发笑。涨跌的开关掌握在他们手中,你们却去研究技术啦、这个面那个面啦,这不是缘木求鱼又是什么?

  投资中国股市的人,本来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从股市诞生到今天的20个年头,中国经济一直牛气冲天,从来没有低于过7%的增长速度,1990年的 gdp是 1.74万亿元,到2007年已经是24.6万亿元了,20年增长了14倍之多。作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照道理来讲,就是一头彪悍的大牛才对,即使投资人有所谓过度情绪,最多也就是有时候肥牛有时候瘦牛罢了。

  可悲的是,20岁的中国股市从来就没有牛过,一会儿是骨瘦如柴的小猫,一会儿是硕大无朋的大象,股票价格总在喜马拉雅的顶峰和马里亚纳海沟之间来回蹦达着。

  是中国股民有着运动员一般的体魄,热爱登山跳海、跳海登山地来回折腾吗?显然不是。今天中央电视台通过对76万投资者的调查,得出一个数据:从 2007年至今,92%的股民亏损,亏损5成以上的人竟然接近6成!须知,今年是黄金十年的第二年,也是言犹在耳的增加人民财产性收入和防止股市大起大落 这些庄严的承诺才说了6、7个月。而纵观20年股市的发展历程,至少也有92%以上的平民参与者血本无归,几万甚至十几万亿的平民资财化为灰烬。说中国股市是百姓财产的屠宰场,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中国股市怎么了?一个社会财富的源泉怎么成了社会财富的黑洞?一个全体社会成员民主公平地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渠道怎么成了加剧社会不公不义的工具?让我们看看中国股市的结构吧。

  中国股市由五个部分构成:1、代表法律权威、行使市场监管责任的国家机关;2、被投资者,也就是上市公司;3、投资者,也就是股民、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 4、在以上三者之间架设沟通桥梁的社会中介机构,如交易所、券商、会计师事务所;5、由公共知识分子和各利益集团代言人组成的公众舆论。

  照道理讲,如果市场各部分各守其职,市场应该平稳发展才是,但是事实却表明,18年来,中国的股市一直就是这样要么是猫,要么是大象,来回折腾个不休。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要从市场上涨下跌的原因分析起来。

  中国股市从诞生至今,从来都是一个受着严格zf管制的政策市,其上涨和下跌完全是政策人为制造出来的,所以和实体经济几乎老死不相往来。

  既然是人为的政策市,为什么不将股市调控成平稳发展的市场?

  因为涨跌得越暴,利益的越巨大!

  设想一下,假如有人能准确地在中国股市的每一个低点买入,又在股市的每一个高点卖出,有个三年五年的,他将拥有多少财富?实在难以想像。不是说成为亿万富翁很简单吗?只要拿十万元前,找到10个翻番的股票就实现亿万富翁的美梦了。

  试想一下,假如这个神人在低点买入后,他是否希望在短时间内涨得越高越好?而他在高点卖出之后,是否希望在短时间内跌得越低越好?

  谁能找到大盘的高点低点?制造政策的人;谁能找到个股的高点低点?操纵个股的人。

  谁制造着政策?中国证监会;谁具体操纵个股?机构投资者。

  中国证监会和机构投资者应该是什么关系?应该是猫和老鼠的关系。但是现实是什么关系?是一家亲的关系。

  一家亲是如何形成的?1、入市靠证监会批准;2、运行靠证监会窗口指导;3、队伍相互融合。

  仅仅查公开的资料就一目了然,证监会不过是一个跳板,许多证监会官员们人生的目标是到被监管单位去享受财富。

  先看证监会和券商的队伍融合:

  新银河证券的董事长李鸣曾是中国证监会稽查二局局长;新银河证券的总裁肖时庆曾任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

  安信证券总经理王彦国曾在证监会发行部、基金监管部、证监会南京特派办、上海证管办等部门担任要职;

  国金证券董事长雷波,是已被双规的前证监会副主席王益的在证监会时的秘书;

  平安证券总裁助理张文生曾经是证监会干部;

  曾任证监会副主席的汪建熙,后来摇身一变,成为合资投行中金公司的董事长;

  太平洋证券总经理王超,曾任证监会法律部主任,证监会杭州特派办主任、党委书记、证监会稽查一局局长等职;太平洋证券独立董事王连洲更是在业内赫赫有名,是基金法的起草组长;

  再看证监会和基金公司队伍的融合:

  目前60家基金公司中,15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曾在证监会、上证所、深交所担任过要职;此外,还有7家基金公司的董事等也在上述监管部门工作过;

  甚至美国的也在招募中国证监会的官员:不久前,中投公司砸下32亿美元的美国私募基金弗劳尔斯的董事总经理宣昌,就曾任证监会规划委委员和机构监管部副主任。

  好了,在这样明目张胆的融合中,证监会对市场中两支最重要的主力的监管已经成了左手管右手了。剩下来监管谁?管上市公司?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是券商辅导、保荐、发行上市的,券商和证监会是一家人后,上市公司和证监会就有了姑表亲;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要炒作股价需要上市公司有相应的消息配合,上市公司也要基金拉升股价进行减持、再融资等活动,在市场生存过程中,上市公司通过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和证监会有了姨表亲。都是一家人,那么监管谁?

  还有两支力量:经济学家和媒体舆论。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本来就是强势利益集团包装出来的、豢养着的,而这些强势利益集团通过广告购买、信息沟通早已经将大多数舆论媒体收归麾下了;至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假如他们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在没有集体诉讼制度的中国,在中小股东没有对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权的中国,能生存下来吗?

  现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道德,将证监会、券商、机构投资者、中介机构、大众舆论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时候,他们就是反市场的一致行动人!暴涨之后暴跌,暴跌之后再暴涨,就在这疯狂的上串下跳中,一次次绞杀中小投资者的资本,一次次剐削人民的财富!

  今年年初,沪深两市的流通市值是10万亿,到6月18日已经不到6万亿了,这4万亿真金实银,相当于去年全年国家财政收入80%财富到那里去了?我们知道从去年到今年,印花税、融资、再融资、大小非、基金分红,林林总总加起来,也不过1万亿左右的规模,还有3万亿到那里去了?

  基金已经偶然暴出了老鼠仓,证监会的官员们有吗?假如有,那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因为能主导市场方向的人,从人性的角度,一定是希望涨了再涨,跌了再跌的。

  但是目前我们的法律体系能阻止官员的老鼠仓吗?答曰:不能!

  《证券法》中第四十三条就是防范老鼠仓的,怎么规定的?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从业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和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参与股票交易的其他人员,在任期或者法定限期内,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也不得收受他人赠送的股票。这个规定等于告诉证监会以及相关的禁止交易人,买卖股票一定要用老婆、儿女的名义,不可以拿自己的身份证去开户。简直是严苛的酷法,它的目的好像在努力杜绝证监会官员们拥有私房钱!

  但是假如就有证监会官员冒天下之大不韪,拿自己的身份证炒起来怎么办?第一百九十九条的违法责任在等着他们: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参与股票交易的人员,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的,责令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股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买卖股票等值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这说明,如果自己把自己揪出来,不但要将赚的钱吐出来,而且证监会还可能给个警告 ,记过 什么的处分!如此残暴的惩罚,相关人员至少胆子要比米粒大才敢触犯!

  前一段时间市场高呼救市了!的时候,我冷眼旁观,哧哧冷笑:证监会肯定心里想,你们闹得这么凶,说大小非使股票下跌,说印花税让股票下跌,好,我大小非规范!我印花税降下来!你们能耐大,看能将股票涨到哪里去!一个眼色基金就明白了,疯狂地卖;证监会也不闲着,新股拼命地发;经济学家也行动起来,说恐怖,越南危机了!美国危机了!印度危机了!看你们那个敢买!等回落几天傻瓜们犹豫彷徨的时候,给你们最后痛击:特批特大的ipo!冷不防提高存款准备金!国资委说国有企业炒股损失要追究......哗啦啦兮大厦倾......

  暴涨有暴涨的受益者,暴跌有暴跌的受益者,在这场世界罕见的股灾中,有人哭红了眼,有人笑弯了腰!谁是暴跌的受益者?能预知市场方向的人;在目前的市场主体中,谁能预知市场方向?以证监会为核心的庞大的利益集团!

  假如证监会真心救市,能将股市稳住或者拉上去吗?小意思!

  去年年底以来中国股市的运行轨迹,就是中国石油的运行轨迹。这个怪胎,到今天依然有2.46万亿的总市值,占大盘的权重13%还多。中国石油涨,则大盘涨,中国石油稳,则大盘稳,中国石油跌,则大盘跌。那么要花多少钱才能让它涨起来?今天最多只要花3亿!今天它的价格在15左右,换手率不到1%,全部交易额不足6亿元,用3亿拉升,另外至少有3亿跟风,价格就上去了。

  其实要稳或者升,只要机构不抛就行了,因为目前这个价格,不存在获利盘,套牢的股民是不会汹涌地割肉的,但是为什么它就跌了下去,带动大盘狂跌6.5%,以至于800家跌停?只有一个解释,根本不想救市,反而想打压股市,制造恐慌,以期获得更廉价的筹码!

  机构有钱吗?吓死你!不说每次都能成功逃顶的社保基金、疯狂砸盘的保险基金,就说从基民手中收来的公募基金,有多少?7千亿!拿出区区0.05%来,中国石油就稳住了,大盘也就稳住了,但是不但不拿,还拼命地砸!要的是什么?暴跌再暴跌!

  不是说证监会开会要讲政治吗?哈哈,念文件一本正经,下台时稍微眨一下眼睛不是就能会心一笑了吗?

  那么暴跌复暴跌,谁最开心?

  1、老鼠仓。可以得到更便宜的筹码;

  2、外资。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收购中国的核心资产;

  3、被老百姓热议的贱买国产的人。说建设银行卖2.45元/股给友邦是卖国,那么二级市场跌到1.45元/股,不是就成了爱国英雄了吗?再说农行正在股份制改造,什么价格友邦才会开心地举起水晶杯?

  4、仇华的敌对势力。你经济增长不是快吗?你不是要和谐吗?你不是要风光地搞奥运吗?看看,你民不聊生了吧?民众和zf有对立情绪了吧?

   那么暴跌复暴跌,谁最伤心?

  1、中国老百姓。理由地球人都明白。

  2、党。增加人民群众财产性收入这个庄严的政治承诺,居然成了忽悠百姓进套的事实,一言九鼎的政治威严在遭受空前的侵蚀,1号肯定痛心疾首!

  3、zf。防止大起大落的施政宣言,居然得到截然相反的现实结果,zf的能力和诚信遭受空前质疑,3号焉不忧愤交加?

  所以,我们知道了,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上形成的利益集团有多么庞大,有多么嚣张,有多么贪婪,有多么残酷,有多么危险!他们就是要在中国股市上先买一只猫,然后以大象的价格卖给老百姓,然后再无所不用其极地让百姓以猫的价格再卖给他......颠来倒去,反反复复地从事着这个肮脏的游戏,其结果是国家发展再快,经济发展再好,老百姓和资本市场也牛不起来。最终,中国将为他们这个肮脏的游戏付出巨大的代价!

  目前证监会的官员出事的已经有好几个了。前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王小石被判九年;前中国证监会贵阳特派办负责人高勇死缓;前证监会副主席王益也已经被双规。他们都是因为其他事情牵连出来的,被发现纯属偶然。

  还有没有王小石高勇王益在大楼里依然神现活现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目前薄弱的法律体系是无法保证大楼里没有他们的。

  为获得一己之私或者一个小团体的利益,使亿万百姓的利益受损,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受阻碍,使党和国家的威信受侵蚀,使民族复兴大业成泡影,这样的事情确实有发生的可能。

  怎么办?必须将目前这种证券监管的法律框架、执行机构、制衡方法全盘推倒重来,重新建立一个受中小投资者有效监督、和市场利益相关各方完全隔离、独立行使资本市场法律监管职能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资本市场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一篇:基金一直买跌(每次下跌买基金)
上一篇:江苏省连云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查10批次电动自行车充电器产品合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