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京中国半导体 青岛(张汝京新升半导体)
张汝京再出发,事关芯片制造设备,国产半导体能否迎来转机?
在我国大陆半导体企业中,中芯国际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为中国芯事业贡献了自己巨大的力量。而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虽然年逾古稀,但是在离开中芯国际的时候并没有就此离开我国的芯片事业。
最近,张汝京又做出了新动作,这次的目标是芯片制造设备。那么,当初张汝京入局芯片,揭开了中国芯崛起的序幕,如今入局芯片制造设备,又会对我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张汝京的这个举动,能否使国产半导体设备迎来转机?
12月26日,万业企业公开表示,旗下的控股子公司嘉芯半导体已经和嘉善县西塘镇人民政府签署了签署了有关于半导体设备的投资协议书。那么,这样的举动和张汝京又有什么关联?
据说,嘉芯半导体成立于2021年4月30日。主要的股东有上海万业和宁波芯恩,其中的宁波芯恩的法定代表人就是张汝京。这次和万业企业在芯片制造设备展开合作,想必背后也是张汝京的助力。
曾经,张汝京盯上了芯片,于是创办了中芯国际,那么这次张汝京又是为什么,会在全球缺芯的情况下,不去生产芯片迎合这样的时代红利,反而进军芯片制造设备?
首先,芯片制造设备领域市场广阔
目前,在当今国际 社会 中,由于 科技 的进步,加上全球缺芯的影响,导致芯片制造设备的市场十分广阔。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广阔的市场之下,偏偏还没有多少的入局者,基本上都还是阿斯麦尔一家独大的局面。
消费市场广阔,入局者少,这样的局面很有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张汝京会盯上这个领域其实也并不奇怪。
其次,摆脱“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一直以来,张汝京为“中国芯”的崛起不断努力,但是,中国芯目前依旧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那就是芯片制造设备。没有这台设备,差不多就等于“有弹没枪”。我国在芯片方面之所以还会被外国“卡脖子”,没有制造设备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张汝京或许真的想要为中国芯的崛起出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通过芯片制造设备的投资和研发,帮助我国从核心上摆脱对外国的依赖。促进中国芯未来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当初,张汝京盯上了芯片,促进了中国芯的崛起,如今张汝京盯上了芯片制造设备,又会对我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首先,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
放眼如今全球,能够成熟生产芯片制造设备的只有阿斯麦尔。如果张汝京这次能成功,那么必将又是一个震惊世界的成绩,这样一来,就能向世界再一次证明我国强劲的科研实力,在 科技 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今天,对于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而言,也是大有帮助的。
其次,满足我国芯片需求,促进我国 科技 发展
这次,张汝京进军芯片制造设备领域,要是真能取得成功,那么将很有可能会极大地提升我国的芯片产能,极大地满足我国的芯片需求,在芯片的用途日益广泛的今天,但我国有了充足芯片之后,甚至还有可能会促进我国 科技 扥发展和进步。
可能有人会认为,张汝京的芯片制造设备就算成功了,不是也只能生产中低端芯片吗?确实,但是目前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低端芯片很有可能都会是主角。
最后,增加我国经济收益
目前全球缺芯,缺少的正好就是中低端芯片,这样一来,如果张汝京的芯片制造设备真的能够成功的话,虽然未必能超过阿斯麦尔,但是在芯片国际消费市场这么广阔的前景下,我国还是很有可能可以凭借这台芯片制造设备,增加我国自己的经济利益。随着我国经济利益的增加,反过来也可以促进我国 科技 的发展。
张汝京进军芯片制造设备,作为一个曾经帮助中国芯崛起的芯片界大佬,在张汝京做下这样一番大动作之后,国产半导体是否能迎来转机?
其实,国产半导体要想迎来转机也还是很有可能的,毕竟一来,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芯片上面的百分百自主,减轻了对外国的强烈依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我国国产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来,如果张汝京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布局能成功,那么,那就等于我国在芯片研发生产上完全实现了独立自主,那么一些西方别有用心的国家对我国“卡脖子”的威胁也就减轻了,这样一来,就能够为我国芯片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国产半导体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转机性的发展其实也不是不可能。
张汝京再度出手,这次的方向就是芯片制造设备。我们可以想见,如果张汝京的布局真的能够成功的话,对于我国的半导体事业无疑会有巨大的帮助。未来,红色的中国芯也一定能闪耀全球,让全球再次见证,震惊世界的中国力量!
消息称张汝京创办的芯恩CIDM8寸芯片厂正式投片成功,该消息属实吗?
处理芯片是硬件配置设备的关键所属,也是我国高新科技水准里边最经典的意味着。“中芯国际人”的小故事持续运转,紧系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运势与运行。
5月5日,上海积塔半导体官方微博公布的文章表明,张汝京博士研究生以积塔半导体监事会主席、积塔学院医生真实身份,应邀在积塔半导体临港厂区讲谈公司文化专题讲座。与此同时,据芯榜信息,张汝京已辞职青岛芯恩。从打开树林到功成身退,张汝京一手带下去的芯恩,将来将如何选择?
在中国半导体材料发展历程中,张汝京的每一次自主创业都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进步进行了开拓性的奉献。他创建的中芯国际为大陆第一家半导体器件公司,新升半导体为大陆第一家300mm大单晶硅片公司,芯恩为大陆第一家CIDM方式的公司。
前不久获知,张汝京已辞职青岛芯恩,调任上海积塔半导体监事会主席一职。回放张汝京上一次“放开手”,2017年年末,在新升半导体慢慢走上正轨之时,张汝京挑选离开:“我就很高兴如今中国缺大单晶硅片的问题逐渐拥有实际性的解决方法,那么就交到我国来再次发展壮大。实际上我非常想要做的是IDM。”
2018年,张汝京带上芯恩项目落户口青岛,基本建设、建成投产中饱经曲折。三年后,这一新项目宣布投片取得成功,也为青岛发展趋势半导体产业引入了一针强心剂。现如今,74岁的中国半导体材料鼻祖再度挥手告别自身的自主创业之作,打开一段在半导体芯片行业的辉煌旅途。
据了解,张汝京此次进军的上海积塔半导体是一家特点加工工艺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公司,所制造的BCD、IGBT/FRD、SGT/MOSFET、TVS、SiC元器件等处理芯片普遍业务于汽车电子产品、工业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移动智能终端,乃至城市轨道、智能电网等高档应用商店。
积塔半导体是华大半导体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华大半导体归属于中国电子CEC,是中央政府可以直接监管的国有控股超大型企业集团。将来,积塔半导体将担负打造出网络信息安全“国家队”的历史进程每日任务,张汝京再一次走到了行业发展的窘境上。返回青岛芯恩,张汝京的放开手离开,或代表着其已完成“取得成功工作交接”,发展趋势彻底走上正轨。
2018年,在集成电路进出口额做到3120.58亿美金、中兴事情暴发之时,提高自主可控工作能力、摆脱海外高端芯片垄断性看起来刻不容缓。
张汝京在接收访谈时曾讲到:“中国到了这一环节,特别是在要做仿真模拟和数学模型混和商品,而IDM(融合元器件生产制造)最好。但是,IDM必须较强的设计工作能力。期待根据一共有共享资源方式,邀约全世界会做仿真模拟和数学模型混和处理芯片的设计部门一起加盟协同创立IDM公司,根据订制化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高端芯片,从而取代海外进口的。”
因此,他放下过去善于的晶圆代工线路,挑选CIDM方式(C指Commune),即一共有共享资源式的IDM,再弥补一项大陆集成电路产业链的空缺。2018年4月,70岁的张汝京在西海岸新城区的中德生态园带领创立了青岛芯恩,这也是他继世大半导体、中芯国际、LED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行业、上海新升以后的第五次自主创业。
一个月后,芯恩处理芯片新项目签字仪式全面启动,为中国第一个协同式集成电路生产制造(CIDM)新项目。签订期内的公布数据表明,该项目规划2019年底一期整线年满产。
但芯恩的进步之途可以说一波三折。2019年12月,芯恩6栋裙楼到顶,8英尺厂机器设备逐渐搬进。接着又遭受新冠疫情等冲击性,相继传来股权融资不如意、控股股东移主的信息,总体进展再度被推迟。
2021年8月,芯恩于青岛举行动员会。大会上官方宣布8英尺厂投片取得成功,投片商品为电力电子器件,合格率达90%以上,光罩厂也于同期完成了商品交货。而8英尺生产线仅仅第一步,芯恩将来挥剑现阶段最现代化的12英尺圆晶的芯片制造。
2021年9月起,芯恩与国银租用相继签定2份融资租赁合同,总共股权融资29亿人民币;11月,国银租用又发布消息,其与芯恩集成电路再签融资租赁业务协议书,以先购买设备再回租的方法向芯恩股权融资27亿人民币。8英尺厂投片取得成功、积放融资租赁合同签定,芯恩以真实的行为展示出对新项目成功推动的自信心与信心。
半导体产业特点相悖,除资产、技术装备外,优秀人才及时也是公司完成经营规模扩张、尖端技术、配套设施齐备的主要支撑点之一。
张汝京曾在2021年胡润财富榜全世界500强品牌发布会上那样表明:现阶段的半导体业较大的问题是优秀人才匮乏。他大力号召同行要加速人才的培养服务体系和梯队建设,要眼光长久。
据了解,芯恩现阶段待岗的1400多名职工,在其中300位以上为领域专业工作人员,全体人员平均年龄为33岁。精英团队关键职工在国际期刊、杂志期刊上论文发表超出300篇,发布半导体材料有关专利权2000多项,包含好几个半导体材料基本专利权。截止到2021年12月,芯恩已提交308项申请专利,在其中275件得到审理号。“我还在青岛做的事便是‘抛砖’,期待可以打动越来越多的‘玉’参加到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之中来。”
为了更好地增加人才培养和贮备,张汝京邀约了许多领域人员,2018年和青岛大学携手并肩共创了青岛大学微纳技术学院,与此同时出任了终生声誉医生。芯恩不但与学校创建产学研合作方式,芯恩的技术专家也会经常性校园内进行培训讲座,共享全新半导体产业动态性。
高薪职位“挖”高端人才,也变成青岛新经济企业招兵买马的一个普遍存在。2022年4月,芯恩一次性公布了百余个招聘职位,涉及到技术研发、信息科技、检测中心等好几个岗位,薪酬范围在10k-30k不一。
除此之外,芯恩生产制造的IC商品主要是面对汽车电子产品、智能家居系统与IDT工业电子等主要用途,与青岛的行业优点行业相切合。一直以来,青岛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放置发展趋势的第一位。
青岛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优先大城市总体目标,在其中,集成电路、新式表明、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物技术等十大新型产业,将打造出一批五百亿级和万亿级产业群,基本建设我国战略新型产业产业基地。
2022年3月底,青岛市颁布了适用集成电路发展趋势的十条对策:给与设计方案公司本年度最大500万余元补助;给与新项目最大500万余元适用;给与公司最大500万的一次性奖赏;给与全职的引入的顶级优秀人才(精英团队)500万余元安置费;给与各家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组织每一年总计奖赏额度最大500万余元……一条条全是“真金白银”。
张汝京引入的自主创业遗传基因、青岛终端产品用户要求切合、地市级方面国家扶持政策等,均为芯恩发展方向引入了决心和支撑点。
中芯国际张汝京现状
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信息的世界。作为信息存储和运行软件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芯片。现在芯片行业已经比美国韩国三星等个别行业做得更好了。建国不到100年,发展中国家必须从工业开始。显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第三产业起步相对较慢。然而,我们国家有这么多的人才,像张汝京这样的人才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快速的进步。 张汝京出去学习。 张汝京出生于1948年,毕业于台湾省立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出国深造而不是就业,于是来到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主修工程学,获得工程硕士学位,并获得南方卫理公会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他前三十年都在攻读学位,但他从未闲着。 在海外期间,他在德州仪器工作了20年,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他管理着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和台湾省的近20家工厂。就我们而言,能够走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很多人留在这个岗位上,只需要每天工作几个小时管理工厂,拿着一大笔薪水过得舒舒服服。但是张汝京不这么认为。他一直关心他的祖国。 回国创业 2000年,在选择长期回国后,他终于来到了中国大陆。回到中国大陆后,他积极投身于工作。现在上海也是我们主要的经济中心。当时,政府和其他各级组织都欢迎他,并积极支持他。一座现代化的工厂,SMIC,在上海建成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工厂建成了。工人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技术人员。当时国内研究这项技术的人很少,也没有关键人物。在那个时候,张汝京可以被视为一个人的军队。留学的都留在国外了,做的比较好的根本不想回来,因为和国外相比,国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没有保障。如果中国有这样的公司,谁会愿意留在国外? 张汝京就是这么做的。2000年,张汝京独自一人来到美国招募归国人才。在那里,他进行了大规模的演讲,主持了许多讲座。在演讲过程中,他发现台下有很多中国人,他们都有一颗回国的心,但又不想放弃现有的待遇。所以张汝京告诉他们,我已经放弃了我所做的,我必须绝对肯定。 由强变弱 就这样,招聘公司逐渐发展到几百人,甚至还有外国人来这里。员工的问题解决了,技术问题还得解决。当时,张汝京申请了对外进出口许可证。在当时,这个许可证非常难获得,但SMIC做到了,仅用了一年时间,SMIC的第一个芯片就成功完成了,仅用了13个月。 2003年,SMIC的营业收入达到3.6亿元,增长速度惊人,甚至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芯片制造公司。虽然远远落后于其他大型芯片行业,但已经相当完善了。 2004年,SMIC成功超越了新加坡著名的半导体公司。然而时间不长。从2007年开始,公司营业收入不断下滑,甚至受到来自国外的威胁压迫,导致专利纠纷等等。2009年,大唐控股成为SMIC第一大股东,同年,张汝京离开SMIC。 摘要 当他离开SMIC时,他并没有失去信心,他一直致力于研究。2018年,SMIC青岛集成电路公司成功创立,他一直在努力。要把公司做大,要让他的芯片事业更加辉煌,要让祖国的芯片发展更快,要忠于祖国!
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
张汝京在德州仪器工作时就开始了他与半导体的不解之缘。创业后,他将利用自己所有的经验发展mainland China的半导体产业。作为半导体发明家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的开创者,张汝京先后在美国、新加坡、日本、台湾省等地兴建并管理了近20家晶圆厂。 2000年4月,张汝京来到上海建立SMIC,目标是成为一流的铸造厂。张汝京带领SMIC在上海建造了三座8英寸晶圆厂,并在天津收购了摩托罗拉的一座8英寸工厂。此外,北京的一家12英寸晶圆厂已经投产。 2003年,SMIC的收入为3.65亿美元。虽然离行业老大还很远,但年营收增长率高达6.3倍,是全球最惊人的晶圆制造公司。2004年上半年,SMIC的收入达到4亿美元,超过了其2003年的业绩。 2004年3月赴港、美上市时,根据研究机构IDC的研究报告,2004年第三季度,SMIC产值超过新加波授权半导体,成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成为晶圆制造业的“探花”。 2009年11月10日,据国外媒体报道,SMIC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汝京宣布辞职。据透露,张汝京的离开可能是因为TSMC指控SMIC侵犯了其专利财产权。
美国制裁近乎疯狂,突破芯片封锁,这6个人居功至伟
你很难想象我国的芯片产业走得有多艰难!
30年前,日本芯片全球占有率高达53%,美国仅37%,这辉煌让美国愤怒,美国将日本按在地上摩擦,逼迫日本连续签订两次不平等半导体条约,内部核心资料全被美国中情局带走。日本用22年时间,举国之力发展起来的支柱产业,就这样被美国搞垮了,经济被拖入泥沼,永无翻身可能。
类似的拙劣行径,美国人正在故伎重施,一系列所谓“制裁”正发生在华为、中芯国际等民族企业身上!
2019年5月15日,美国一纸禁令,限制美国企业为华为提供零部件和服务。时隔一年,第二轮“追杀令”升级,只要是使用了美国技术的企业,任何一家都不准为华为制造芯片,自此彻底掐断了华为的芯片代工之路。
作为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中芯国际早在2018年便耗资1.2亿美元从ASML定制了一台EUV光刻机,而美国却从中作梗,限制相关设备出口我国,时隔4年,这台光刻机才有机会交付。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面对美国封锁,我们势必要走出一条产业自强之路!
也恰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群 科技 志士前赴后继,毅然决然踏上这条“中国芯”振兴之路。
一、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
他,年少留学国外,学成后毅然归国报效中华。五次创业,被陷害,再重来,凭借一己之力把中国送进尖端芯片 科技 赛道,他就是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
1997年张汝京离开最顶尖的芯片制造企业——德州仪器,回到中国开始创业。短短3年时间,势头直逼台积电。台积电坐不住了,利用关系收购了张汝京的公司。之后,张汝京又在中国香港注册了一家新公司——中芯国际。
这次,张汝京不仅从台湾带回300骨干,还像传教士一样,横穿美国东西两岸宣讲,召唤了100多位在美华人回国。他深知,在中国半导体产业,人才比资金更紧缺。
中芯国际用3年时间,将大陆芯片水平拉快了30年。
商场如战场,2002年,中国台湾向发送了撤资警告,否则就要赔款1500万台币。张汝京不予理会。气急败坏的台湾当局撤销了张汝京的台湾户籍,甚至把他列入通缉名单。
你方唱罢我登场,台积电也闻讯杀了过来,下手更狠。张汝京被迫离开中芯国际,还签下3年内不能从事芯片工作的竞业协议。离开的那一天,张汝京在厂区来回转悠了3小时,看着9年来为之付出一切的一草一木,心里五味杂陈,最后对着送行的工人说了三个字“别趴下”
3年期满,张汝京开着10年前那辆破旧的白色福特,再次回到芯片行业。中国芯片产业在他的带领下,已经完成了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这次,他转移了目光,将个人精力投向中国芯片的另一个弱项——“硅”元素。
当产能达到12万片每月后,张汝京将公司交给了国资的上海硅产业,继续奔赴另一个赛道——IDM。
2017年,倪光南院士代表国家,为张汝京颁发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终身贡献奖。
二、芯片届的“堂吉诃德”——倪光南
倪光南,1939年出生。大学毕业时,以脉冲编码通讯为题,写出极其创新的观点,震惊导师。1981年,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寄来邀请,倪光南待了两年就回国了,拎着他自掏腰包购买的核心机器和电路芯片。要知道,彼时他在加拿大的年薪是4.3万加元,比国内工资高出整整70倍。
面对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倪光南说:“如果我不回来,此后我所做的一切,不会对中国制造有所帮助”
1984年,一个商人敲响了倪光南的门,这个人就是柳传志。科学家和商人最大的区别是,一个终身立志振兴中国 科技 ,一个只想赚钱。
1985年,第一期联想式汉卡成功研发并投入市场,倪光南先后更新了8个型号,成为公司的核心技术。直到1994年,联想从一个初始资金只有20万的小公司,变成销售额高达47.3亿元的龙头企业。
极具前瞻性的倪光南主张由联想公司牵头,成立国家投资计划,研究中国自主制造芯片技术,但身为商人的柳传志不愿冒这个险,两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1995年6月,柳传志决定放弃这颗“ 科技 棋子”,着手市场贸易。董事会当场宣布解除倪光南的一切职务,柳传志说得声泪俱下,感谢倪光南的付出,却绝口不提让倪光南留下。倪光南被迫离开后,他主持的一系列中国自主研发芯片计划也被迫叫停。
时至今日,全球芯片市场风云变幻,我们也看懂了倪光南的目光深远。如果当时走倪光南的技术路线,今天的联想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又会如何?
为了中国芯片,倪光南没日没夜奔走,82岁高龄的他,租住在北京的房子里,身边没有人照顾,只有他挚爱的科研相伴。一年超过300天沉浸在科研中,节假日都舍不得休息。
当被问到什么时候停下来,倪光南答到:“发现自己帮不上别人忙的时候”
三、芯片奇才——梁孟松
玩技术的人都有瘾。梁孟松就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大佬,深耕半导体行业35年,取得四百多项发明专利。有人说他是半导体领域的科研狂人,而老东家却视他为“投奔敌营的叛将”。
从台积电到三星,再到中芯国际,每一次跳槽都引起业界震动;不仅改变了入职企业的发展轨迹,更是凭一己之力牵动着整个半导体行业的竞争格局。
梁孟松在中芯国际上任后,开启了一系列猛虎操作。不到一年时间,将28nm制程的良品率从60%提升至85%以上;2019年,将14nm制程正式量产,良品率从3%飙升到95%以上;一年后,28nm、14nm、12nm,以及N+1技术均已进入规模量产;7nm技术的开发已经完成,5nm和3nm技术也在有序展开。
在梁孟松的带领下,中芯国际用3年时间走完台积电10年的路。
美团王兴CEO曾对梁孟松表达过敬意:“梁孟松先生将中芯国际的全部收入,分文未取,全部捐给了中国的教育基金会,不为挣钱,就是要争一口气,牛!”
我们将梁孟松的职业生涯摊开了看,会发现他的目标非常清晰,无关金钱无关职位,从始至终他想要的东西就只有一个——高端芯片开发项目的主导权。
四、中国 科技 界、政治界的双重战士——江上舟
江上舟的履历跟前几位不太一样,他四十岁完成博士学位,回国进入仕途,执政期间成绩斐然,一直身兼数职超负荷工作,朱镕基同志曾对他说:“将3万多搬迁农民安置好,你要白一半头发”。曾任三亚市副市长,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副秘书长等,是当时执政官员中少有的懂半导体的。
作为一名战略型科学家,他想的从来不是走哪一步,他下的是一整盘棋。
说到江上舟,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人——张汝京。当年邀请张汝京到上海来建厂的人就是江上舟。2000年,张汝京带领300名半导体工程师来到上海,中芯国际就此成立。后来,台积电开始起诉中芯国际,纠缠不清的官司让中芯国际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濒临破产。
2009年,张汝京被迫出局,江上舟放弃政府身份,临危受命,成为中芯国际董事长。此时的江上舟已经患癌7年,他的身体早已不允许他承担如此繁重高压的工作,但江上舟还是义无反顾挑起了这个担子。很快,中芯国际由亏损转到盈利,甚至还有能力收购武汉新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011年6月27日,江上舟因肺癌去世,生命永远停在64岁。去世前一周,他还在用手机主持董事会。
五、中国芯片 历史 上“最强猎头”——俞忠钰
俞忠钰,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半导体专家。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问题所在。当年他带队去国外顶尖的芯片制造公司——德州仪器考察,在接待团队清一色的外国人当中,欣喜地发现了一张中国面孔,这个中国小伙就是张汝京。
当时的中国半导体行业百废待兴,临走时俞忠钰专门拉着张汝京的手,给了他一封口头offer,“我们在北京等你!”
这一句话,改写了一个人的命运,也改写了整个中国芯片史的命运。
六、“芯”时代的扫地僧——邱慈云
从1984年到1996年,邱慈云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了整整12年。贝尔实验室是这个世界上培育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研究机构,邱慈云的离开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2001年在张汝京的邀请下,他加入中芯国际,开始了半导体事业。相比于CEO身份,邱慈云更像一位研究员。他说话谦逊,语气平和,但这些都难以掩盖他在半导体产业取得的突出成绩。
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邱慈云曾经带领华虹NEC、马来西亚Silterra、中芯国际三家公司扭亏为盈,2019年,他出任上海新升CEO,带领其走向新征途。
邱慈云为人低调,网上关于他的个人报道几乎为零。
74岁的张汝京、82岁的倪光南、70岁的梁孟松、64岁的俞忠钰、66岁的邱慈云,还有生命永远定格在64岁的江上舟,他们都是“中国芯”振兴之路上的播种者。他们是灯塔,是火炬。
这群民族战士,生在中国最穷困的时代,却放弃优渥生活,毅然决然报效祖国。就算伤痕累累,头发花白,也要为“中国芯”战斗到底。我们正在穿越一条隧道,走下去,曙光就在前方。
数以万计的中国芯片人接过这簇火苗,立志让中国芯的光辉照亮华夏每一寸山河!
谨以此文致敬为复兴中华做出努力的每一位中国芯片人。
这里是,关注我,一起做快乐且自信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