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信贷审批员诞生!网商银行发布“百灵”智能风控系统
网商银行对外发布“百灵”智能交互式风控系统,在行业内首次探索人机互动信贷技术,填补市场空白。
具体来说,当小微企业主想提升自身贷款额度时,可以把手里的合同、发票、甚至自己的店面照片、货架照片等资产拍照上传,百灵系统会尝试识别这些材料,从中分析对方的经营实力,判断一个更为合适的贷款额度。
据了解,“百灵系统”目前可识别的凭证类型有26种,在对照测试中,其与人工的审核一致性达到80%,但是审批效率要远优于人工。试运行半年以来,有超过200万用户借此提升了信贷额度。这也是网商银行继服务于农村金融的“大山雀系统“、服务于供应链金融的“大雁系统”后,又一次新的技术探索与创新。
网商银行CRO孙晓冬介绍道:“之所以不够,是因为金融机构对小微商家的画像刻画还不完整。虽然识别出了征信、工商、税务、移动支付流水、网络经营行为等数据,但是依然还有很多个性化资产没有被数字化,无法被识别。“
数字信贷效率很高,但缺乏互动性,很难像银行网点的信贷经理那样与用户交流,听取用户的需求,了解用户更细致的情况。怎么让数字信贷也有“人情味”,具备双向互动性,是一个挑战。“百灵系统要解决的就是这些个性化问题,将小微商家的画像刻画得更为完整。”孙晓冬表示说。
与传统客服机器人的固定套路相比,对话模式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留存和回应率,使得对话能顺利进行,引导用户提供有效的行业、流水、进货关系等信息,实时推荐合适的提额方式,并对客户上传的凭证和照片进行校验——就像有一个7X24小时的驻场信贷员一样。
每个小微企业主手里,都有一些可以证明自己经营实力和稳定性的材料,比如合同、发票、流水、店面、存货等等,但是这些材料种类繁多,五花八门,要识别出来,难度很大。这背后需要AI信贷审批员有一双“火眼金睛”。
以合同为例,它包含印刷文字、表格、手写体签名和公司印章等不同形式的信息,对机器而言,准确识别合同上的信息需要用到至少三种多模态感知技术,且都达到很高的准确率,另外还要考虑防篡改、翻拍等验真问题。
“百灵”目前已经支持包含合同、发票、营业执照在内的26种凭证,以及包含工程车辆、店面门头、货架商品等超过400种细粒度物体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并且通过多尺度摩尔纹算法等验真技术,保证信息真实有效,可被风控系统采信。
在此基础上,网商银行以图计算技术为基础,构建了目前业内最大规模的动态企业图谱和行业图谱,将行业的经营周期、资产构成、上下游逻辑也都纳入风控评估。同时,尝试与行业专家合作,将他们对行业的经验和判断转化成可用于风控的知识库,这些都能让百灵更“懂行”,能够理解材料背后的意义。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及《征信业管理办法》的陆续出台,各界都更加注重对用户信息的保护。在“百灵系统”中,用户基于自身需求,有选择性地提交自身的个性化材料,整个过程可感知、可选择、可管理。
据了解,网商银行布局计算机视觉技术已有一段时间,在ADE20K,cityscape等多项国际权威图像识别榜单上,网商银行持续保持第一名,同时在榜的还有微软、谷歌、亚马逊等全球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
科技让数字信贷的交互式自证方式成为可能,同时让用户掌握对自身信息的“主动权”。“过去,数字信贷都在探索‘他证’模式,用户授权之后,金融机构从别的机构处获得用户信息;未来,数字信贷会是‘他证’和‘自证’相结合的方式,用户自己直接提供信息,让金融机构对自身的了解更加充分。“高嵩表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