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年中观察外资篇:信心未改、“磁力”不减、前景可期
今年以来,尽管受疫情反复延宕、乌克兰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吸收外资仍延续了去年两位数的增长。外国投资者深耕中国市场的背后,是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持有的稳定预期,更是中国经济韧性、活力和潜力的生动写照。
数据是最好的答案。今年前5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折合877.7亿美元,同比增长22.6%;截至5月底,我国登记在册外商投资企业66.6万户,比上年底增长0.3%。
商务部召开多场外资企业、外国商会座谈会,主动了解外资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同时发挥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协调帮助符合条件的龙头外资企业获取重点物资通行证,推动复工复产;中国贸促会5月20日正式设立服务外资企业工作专班,积极推动解决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上海启用重大外资项目线上服务系统;江苏建立稳外资稳外贸工作专班和外资补链延链强链专班……
“疫情期间我们安排部分员工驻场生产,食宿在公司,实行闭环管理,保证了生产不中断。当企业面临物流受阻时,当地政府为我们申办了跨省和市内车辆通行证,解决了原材料和产品跨省市运输难题。”贺利氏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说,企业今年上半年总体经营业绩不错,尤其是5月份以来业务增长较快,销售收入和利润指标好于去年同期水平。
中国美国商会6月底最新发布的调查显示,58%的受访者表示公司已恢复了部分或全部业务,供应链问题得到缓解,比5月份调查结果上涨了26个百分点。中国欧盟商会日前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仅有11%的受访者表示中国的防疫政策直接导致其决定缩减在华业务,大多数企业表示不做变动或认为此考虑为时尚早。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实到外资476.8亿美元,同比增长40.3%;从行业看,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2.7%;从
“的确有像亚马逊公司宣布关闭中国区电子书业务、三星公司减少在华员工数量等外资公司调整在华业务布局的情况,但这只是他们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作出的产能调整,属于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说。
商务部研究院现代供应链研究所所长林梦认为,随着全球供应链加速调整,中国低成本、大批量等传统优势将趋于弱化,但巨大的市场空间、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能力、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将逐渐成为中国供应链竞争的新优势。
“这是欧莱雅进入中国市场25年来首次在华成立投资公司,欧莱雅中国也是集团到目前为止唯一一家设立投资公司的分公司。”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费博瑞说,中国在规模和增长速度上都是集团最活跃的市场。
在梁明看来,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提速,为外资企业带来更多开放机遇。“自贸试验区不断扩围、服务业开放稳步提速、科技创新、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由此催生的数字、研发、服务、新能源等新产业,将为吸引外资提供巨大磁场。”
中国欧盟商会不久前发布《碳中和:欧洲企业助力中国实现2060愿景》报告。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表示,欧洲企业愿发挥在低碳技术方面的技术经验优势,深度参与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加强欧中间在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
启动外商投资法执法检查,保障外资企业平等适用各项政策,切实享受国民待遇;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投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等重点地区;继续清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限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给各国带来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我们在华运营已经超过100年。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参与者和市场开放的见证者,我们相信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中国市场的良好投资前景仍是吸引全球跨国公司的关键因素,我们也将在中国市场持续投入。”摩根大通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行长余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