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金加速流入中国市场 83只A股ETF今起纳入互联互通
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对第一财经
互联互通机制积细流、成江海
2014年沪港通开通,2年后的2016年8月16日,深港通开通。至此,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也正因为互联互通机制的不断成熟,MSCI等国际指数才基于该机制将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就此加速了国际资金流入中国市场的步伐。
起初的“细流”,到如今已成“江海”。2021年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4000亿元,为该机制开通以来新高。
如今的ETF互联互通则是又一个创举。事实上,据
贝莱德发言人对第一财经
此次,北向通方面对ETF的要求是,ETF成立超过6个月,过去6个月的平均规模超过15亿元,80%权重的股票需要被囊括在互联互通机制的股票池中。
房东明对
关注流动性强的热门主题ETF
国际投资者会偏好布局哪些内地市场的ETF?
对此,法国巴黎银行亚太股票和衍生品策略主管吕成此前对
吕成表示,不过,北向资金将有机会进入在岸市场流动性更强的行业或主题ETF,如半导体、可再生能源、国防和食品饮料等。
对于国际投资者而言,中国的新能源板块始终是香饽饽,关注ESG的欧洲资金等也往往会给予相关公司估值溢价。同时,该板块长期渗透率提升的趋势较为确定,不仅受益于疫情后的恢复进程,也受到了政策扶持。
例如,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要求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其中,重点的政策支持包括:计划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区域政策方面,深圳已发布30条促消费政策,其中包括对汽车消费者给予最高不超过1万元/辆补贴。6月以来,A股的反弹背后,板块扛大旗,累计上涨近10%,大幅跑赢同期上证指数。
近期消费也有起色,部分消费股开始反弹,高端白酒表现出色,贵州茅台重返2000元大关。某外资资管机构的投资经理对
此外,国际投资者也关注中国“国产替代”的机遇。方面就提及,国产化率低,中国的下游客户占了全球四至五成份额,国产化率只有10%~20%,中国玩家增长空间可期;同时,技术也日趋成熟,目前产品无需借助先进制程,技术与海外巨头逐渐拉近,得到客户广泛认可,2022年可以开始加速替代;需求亦十分旺盛,产品持续供不应求,海外巨头交货期超一年,客户导入国产芯片意愿空前高涨,这相当于给了国内半导体企业“试错”的机会。
下半年外资回流趋势有望延续
事实上,国际资金自5月下旬开始重返中国市场,中国在岸、离岸股市的涨幅在全球抛售背景下显得尤其特立独行。6月,北向资金累计流入近730亿元,这也是今年以来的单月新高。与此同时,上证综指已经从5月最低的2800点区间迈向3400点。
这与前几个月形成鲜明反差。外资对中国资产的抛售从2月持续到5月中旬,北向资金一度累计流出600亿元左右,对中国债市的抛售更是逼近2000亿元。
除了供应链扰动逐步缓和,另一外资回流的催化剂无疑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政策周期背道而驰,同时中国在近两个月来不断强化政策支持的力度,并将其付诸实践。
“不乏新加坡大型基金对中国股市逢低吸纳,甚至翻倍加码,机构对于未来的经济复苏、边境开放等仍抱有期待。”房东明对
相反,美联储7月预计仍将加息75BP,并预计2023年利率将为3.75%,而缩表从6月1日才刚刚开始,各界普遍预计最初几个月的节奏会比较快,紧缩效应将继续扩大。
瑞银中国策略分析师孟磊对
在战略性行业配置方面,全球投资者显示出其对高端制造业、耐用消费品和行业的明显偏好。在战术层面,北向投资者在今年二季度增加了对半导体、、材料和资本货物行业的配置。多数机构认为,在2022年内,全球投资者将重新关注具有盈利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的成长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