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国医4个跌停后涨停大逆袭
1月13日晚,卷入因西安“孕妇流产”事件的国际医学(000516.SZ)公告,下属西安高新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收到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处理通告,机械地执行相关防疫政策,延误急危患者抢救和诊治,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造成严重后果,按要求停业整顿3个月,期满整改合格后重新开诊等。
1月14日停牌当日,广发、中银两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同时将国际医学估值调整为7.11元。1月15日,中信保诚、金鹰基金分别跟进下调估值至7.18元和7.11元。1月17日,富安达基金也下调国际医学估值价格为7.11元。
记者查询发现,包括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中欧基金、天弘基金、华夏基金等头部公司在内的50多家公募基金,以及高毅资产、重阳投资、贝莱德、东方红资管、华泰保险、平安养老、人保资产等一大批知名的,来自私募、保险、券商、银行理财、外资等机构。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此次调研的医药基金经理包括:中欧基金的葛兰,广发基金的吴兴武、长盛基金的周思聪、华商基金的陈恒,华泰柏瑞基金的谢峰,鹏华基金的金笑非、天弘基金的郭相博、刘盟盟,中融基金杜伟等10多人。
对于“摘帽”时间,公司表示,按照要求,会在上述停业整顿医院获得西安市卫健委复诊的批复以后及时进行公告,在公告的同时向交易所提出申请,撤销风险警示。相关的风险警示时间具有可预期性,现在预判是三个月左右。
对于两家医院停诊三个月对公司业绩影响,ST国医认为,停诊三个月会影响公司业绩,但是根据往年的历史数据看,一季度收入在全年收入中占比最小,所以此次停诊对于收入和利润的影响是有限的,并且随着复诊以后的运营提速是可以修正的,对业绩的影响是可控的。
公司认为,根据相关的条款要求对照,公司2022年不存在因为业绩因素被实施风险警示的风险。从财务数据来看,公司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固定成本不会因为停诊发生变化。两家医院现有人员工资、折旧和财务费用合计每月1.2亿左右,折旧占比较大。公司现金流情况良好。
展望未来,ST国医表示,公司长期以来积累的资源禀赋、行业优势、发展逻辑、长期价值均没有发生变化,经过此次停业整顿,医院团队在业务能力上将进一步提升,对相关制度进一步梳理,总结经验,提升医院的精益管理,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ST国医指出,公司“综合医疗+特色专科”的发展模式不会改变,一方面会加快做好医疗服务,特别是复杂型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加快建设消费类专科医疗,使国际医学中心医院、高新医院构建起来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积极有益的补充,为社会提供差异化的、优质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公司整体发展的战略没有变,只会进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