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迈45亿理财背后:是专业定价
估值方法分两种,一种是相对估值,一种是绝对估值。前者好说,对比同行即可。禾迈发行市盈率PE高达225.94倍,远远超过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市盈率103.5倍(以12月19日收盘价计算)。这比行业平均高出100%不止,且比国内外上市的光伏龙头们都要高出一大截。如果与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业(C38)行业平均51倍PE对比,更是悬殊340%。
绝对估值法,只根据自身来定价。按照股票定价逻辑,现有价值等于未来所有现金流折现之和。简单来说,要有高估值,未来业绩要保持持续高增长,即业绩高成长性以及确定性。那么,禾迈是这样的优秀公司吗?
禾迈主营业务有3部分,微型逆变器、电气成套设备、模块化逆变器。2018年,3大业务分别占比14%、60%、6.5%。2019年变成26%、30%、40%。2021Q3又变为59%、33%、3.2%。
电气成套设备是公司历年营收主心骨,主要产品包括高压系列开关柜、低压系列开关柜和配电柜。但该业务增长并不稳定,2019年负增长23.5%,18—20年三年复合增速仅为8%。并且,电气成套设备行业竞争非常激烈,A股相关上市公司2019年收入超过1万亿,公司市占率不足1%。并且一个不大好的趋势是,电网建设行业规模早开始大幅下滑了。
不过,公司自行研发的模块化逆变器与行业主流存在较大差异,且产品成本高以及市场成熟案例少,大规模商用仍然很大不确定性。即便这样的市场,全球逆转器出货量TOP2的阳光电源(137.50
,2.18,1.61%)于今年6月推出模块化产品,直接与公司正面竞争。这块业务萎缩非常快,2019年1.84亿,2020年只有0.48亿,今年前三季度只有0.16亿。
公司微型逆变器业务增长较快。在国内有昱能科技等对手,国外有Enphase、SolarEdge等劲敌。其中,美国公司Enphase全球市占率高达20-25%,而公司市占率约占1%。微型逆变器用于分布式的发电场景,主要市场集中在北美洲和欧洲,累计占比63%。
今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占比57.3%(2020年占比33%),其中美国业务占13.2%。当前,国内逆变器还受美“301”调查,征收25%关税。如果未来遭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可能的封锁与制裁,海外业务恐将遭遇滑铁卢。且海外业务均用外币结算,还涉及到汇率风险。
据禾迈询价报告,一共有385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7760个对象参与配售,报价区间为52.5元/股至798元/股,最终共有235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5836个有效报价。其中,南方基金最高报价798元,易方达报价710元,华创、中金报价也在600元以上。
从报价参与度来看,很难看出有机构抱团抬价的动作。但我们不妨先来看看1年之前发生的一个截然相反的现象。
去年年中,科创板开始频频出现“1元发行价”超低价现象,如读客文化(19.650, 0.48, 2.50%)发行价仅有1.55元,正元地信(6.500, 0.15, 2.36%)发行价为1.97元,在此前后,还有很多科创板企业的上市价是个位数。除了低价,这些企业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发行估值对比同行明显偏低。
去年9月,上纬新材(10.340, 0.12, 1.17%)以10亿市场压线科创板上市标准,再少一分钱就会导致发行失败,最终PE仅12.83倍,远低于可比上市公司42倍。据统计,共有415名机构投资者参与上纬新材IPO询价,有399家统一报出2.49元的价格,集中度高达96%。
据券商中国报道,华南一位券商承销人士称,机构前期对这家公司的估值可能并不理想,申万宏源(5.120, -0.03, -0.58%)(主承销商)在初步了解后,预估可能出现发行失败,在周末曾私下给询价机构发送短信,希望机构能适当报出的价格,保证上纬新材发行成功。”
这位券商承销人士称,如果不是主承销商的短信央求机构帮忙,上纬新材肯定发行失败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询价机构处于“帮忙”目的,按照科创板第五套上市后10亿的标准,倒推出最低价2.49元的报价。
后来,上交所科创板自律委明确指出,部分网下投资者在参与新股认购过程中存在“协商报价”的嫌疑,部分主承销商存在未能独立、审慎、规范撰写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的情形。后来中国证券业协会经对19家网下机构投资者开展联合现场检查,最终做出对19家网下投资者采取自律措施警告。由此,询价机构抱团压价的现象,被证实存在。
更关键的是规则的变化。询价新规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将询价时最高报价剔除比例由此前的“不低于10%”调整为“不超过3%”,实践中一般是1%。然后再按照相应规则对剩余报价的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处理,得出最终发行价。
禾迈股份的报价中报价798元的一部分报价被剔除,对应剔除量占总申购量的约1%。这种情况下,意味着如果有多一点比例的报价在700元以上,就可以直接很容易把价格区间大幅上移。以前因为剔除比例高达10%,很多人为了避免报价太高被出局,现在出局的概率被大幅压低。
原来,审核制有23倍PE的潜规则。去年,科创板与创业板,一上市就把预期打满(定价过低,首日普遍翻数倍大涨),随后可能便是慢慢无休止、长达数年的估值回归。现在好了,一级询价市场就把估值抬升至无以复加的地步,接下来大概率会重演中石油的悲剧。
发行人与承销商利益是一致的,希望高发行价、高市盈率进而募资更多的资金。而询价机构作为制约方,发行价过高,手里的份额可能成为定时炸弹,被套巨亏。三方是割裂的、制衡的,且有法律制度、信披制度、严厉的惩罚制度跟上,相对保证定价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这种玩法,在香港新股发行市场叫“围飞”,是香港市场玩烂的割韭菜游戏,现在已经蒙不了人了。即便香港还有,也最多只是割韭菜而已,因为都是一些融资额非常小的公司会玩这个。大A不一样,一融多出50亿,简直就是韭菜根连根拔起啊!
禾迈第一天上市,成交量44.8亿,换手率高达69%,位居A股第二名。今日,换手率仍然高达22%。很显然,对于225倍的禾迈,中签的绝大多数理性股民应该是卖出获利,另外热衷炒作的小股民因单手股价太贵接不起盘,然而昨天做多迹象明显,股价跳涨,背后应该有不少机构接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