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联手抛7000万桶原油储备

2021-11-26 12:20:03

  除了此前几个交易日油价的显著下跌已经部分反映出市场提前消化这一消息以外,美国公布的具体措施力度是否低于市场预期,或许是一个关键因素。根据市场预测,目前汇总印度、日本、韩国、英国等国的释放量,此次多国联合释放的原油储备规模短期内预计为6500万桶至7000万桶,而全球日均石油需求量约为1亿桶。

  而在消费端,北半球冬季到来让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消费需求大增,这是否会降低释放储备的效果?在油价高企及碳减排、碳中和的背景下,走向绿色低碳的能源消费在较长的周期内又会给油价趋势带来什么影响?

  当地时间11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释放紧急石油储备;随后印度政府宣布,将释放5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英国政府发言人也称,英国将允许私人持有的石油储备项目自愿释放;11月24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证实将释放部分国家石油储备……

  各国为什么要如此密集地释放战略石油储备?最大的主导因素自然是今年一路走高的油价——2020年,美国原油期货市场一度出现过所谓“负油价”,但进入2021年,油价一路上涨,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今年10月末一度攀至85.41美元/桶的高位。

  在23日的公开表态中,美国总统拜登明确指出,当前美国的汽油价格平均为每加仑3.4美元;在法国,油价甚至上涨到了每加仑7美元左右。他强调,通过释放石油储备等措施,高油价问题不会在一夜之间解决,但也“用不了太久”。

  拜登还表示,此前一周原油价格下跌约10%,但美国汽油价格却丝毫未动,说明美国大型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存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他已要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此进行调查,确保消费者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汽油。

  从过往来看,美国释放战略储备的背景多为战争、金融危机和飓风等重大突发事件,仅有2000年末的抛储是因为冬季取暖油价居高不下。当时在约半年时间内,美国曾抛储2907.4万桶,使得美国油价由最高36.95美元/桶降至26.29美元/桶(2001年3月30日收盘价),降价幅度达到28.8%。

  本次美国释放原油储备的动机与2000年类似,但不同之处在于,拜登政府是想通过大规模抛储来抑制国内高企的汽油价格(近期美国加州的普通汽油价格已涨超4.68美元/加仑,创下了2012年10月以来的新纪录)。

  不过,也有受访专家对此表示不太乐观。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向记者分析,当前油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主导因素还是某些国家的货币超发行为所致。与此同时,美国和委内瑞拉、伊朗等多个主要产油国的紧张关系没有得到缓解,这些国家的石油产能难以释放,能源供应的态势也不会得到根本转变。

  更关键的是,各国释放量与市场上的石油消费量相比,只能算是杯水车薪。IEA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石油消费量为1810万桶/天,5000万桶的释放储量在这样的消费水平上只够使用2.8天,而2020年还是美国25年来石油消费水平最低的年份。

  事实上,各个发达国家的石油储备总量其实非常雄厚。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截至今年8月的数据显示,除澳大利亚外,其他成员国的储备量全部超过该组织要求的相当于90天进口量的水平。而此次参加储备投放的英国,其储备量甚至高达890天的进口量。

  对此,韩晓平向记者分析,当前各国对释放储备实际上都非常谨慎,因为储备释放之后,未来仍需要补充相应量的石油,但重新补充所需的价格却是个未知数。归根结底,在能源去碳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削减石油领域的投资,这一大环境或许决定了石油供应不足会成为一个长期问题。

  记者也注意到,在此次美国宣布释放的5000万桶石油储备中,有3200万桶石油,也就是60%以上的量是通过“交换”的方式释放的:购买了这些战略石油储备的买家,需要在2022至2024年将相同数量的石油还给美国政府。

  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石油供应中断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为此,IEA启动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产,这促使原油价格从每桶42美元回落到20美元以下,跌幅约50%。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对记者表示,石油储备一开始是为了解决短期供应不足问题,后来又有了调节油价的功能。释放储备在解决短期油价暴涨时会有一定作用,但通常长不过几个月,而从中长期趋势来看,油价还是取决于整体的供求关系。

  此次释放原油储备的背景,与前三次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有所不同。邹骥分析,此次全球范围内的油价上涨并非由于供给短缺,主要是美国等国家量化宽松政策力度过大,造成了通胀问题,作为美元最重要标的物的石油,其价格当然随之上涨。

  在邹骥看来,此举颇为类似“发烧时吃退烧药”,是为了阻断通胀往恶性通胀的方向发展。“它在短期内如几个月之内,我认为还是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光靠释放原油储备要把 CPI给拉下来,这力度肯定不够。”

  “与前几次相比,这次释放储备的大背景是不一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朱彤对记者解释,前几次释放原油储备,议价的效果可能会好一些,而这一次是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近5年来全球油气投资没有太大增长,甚至还有下降,这将不利于原油的增产。

  朱彤认为,所以释放储备可以解决短期问题,而在中长期的周期里,要通过油价上涨来刺激投资增加才能“治本”。但现在是价格上涨暂时难以刺激投资,因为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下,每个国家的政策都是抑制化石能源投资,所以这次释放即便是短期效果可能也比前几次要差很多。“结果给市场的预期是:这次释放解决不了中长期的产能问题。”

  朱彤表示,真正释放原油储备的效果如何,还得看经济复苏对原油需求增长的带动作用有多大。对期货市场来讲,释储影响的确比较大,因为期货从来是既助涨又助跌的,但只要有不利因素存在,比如说供给不会大幅增长,那么未来油价依然会继续上涨。

  但也有专家表达了另外的观点。一位不愿署名的能源行业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原油储备通常要扮演维持油价稳定的角色,大部分时间都有进有出的。但随着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电动汽车快速发展,各国承诺碳中和路径,石油的辉煌时期已接近尾声,可能以后战略石油储备都会成为“赔钱”的东西。

  白宫做了很多努力试图降低油价,比如不断向欧佩克+(指石油输出国组织及俄罗斯等其他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施压,要求其增加原油产量。不过欧佩克+并未理会,并继续坚持其既有的增产规模不变,导致油价一直居高不下。

  有媒体报道称,近日IEA指责沙特、俄罗斯和其他主要能源生产国在全球油气市场制造“人为紧张”,并敦促欧佩克+加速恢复供应。但此前欧佩克+多次拒绝通过增产来抑制飙升的油价,沙特为了平衡释放原油储备带来的短期意外供需失衡,甚至还在考虑是否与俄罗斯一道建议欧佩克+暂停增产。

  邹骥表示,目前还难以预测欧佩克+的最终反应,还需要看俄罗斯、中东等主要产油国的情况,分析其经济收益、本年度GDP增长、财政收入等,“这些国家好不容易盼来了高油价,还想着发一笔财,肯定是不愿意主动增产的。”

  邹骥说,欧佩克+的做法就是用产量来调节油价,如果地缘政治关系的基本信任还存在,那么欧佩克+或许能够与IEA之间达成一个合作协议,然后双方设置一个合理的油价近期目标,比如说半年之内控制在80美元/桶不再上涨,然后再逐步回落到60美元或70美元的价位。“当然,这会是很艰苦的谈判,但这个协议不一定谈不成。”

  “这个过程我认为最快也要半年以上甚至一年。”邹骥说,如果大胆预测,半年到一年之内,由于量化宽松政策的关系,油价可能不会下降,或者是不会大幅下降。在一年到两三年的时间周期内,油价的金融属性有望逐渐消退,更依赖长期供求来主导,那时油价有望逐渐走低。

  谈及后市,中国电力科学院农电所副所长、北京水木源华电气公司副总程干江对记者表示,从期货角度看,每次商品超过常规价过高或过低时,抛储干预是会有一个见顶或见底的预警,在一段时间后会有正向影响作用;但短时间内,价格仍可能惯性运行。

  11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中方注意到近期主要消费国采取释放储备行动以应对市场波动和变化,中国正在与有关方面,包括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就此保持密切沟通,希望通过沟通和协作,确保石油市场长期平稳运行。

  据环球网11月24日报道,根据英国咨询公司Energy Aspects估计,当前中国的国家石油储备约有2.2亿桶。如果据此测算,9月第一批投入市场“试水”的原油储备约占储备总量的3.3%。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凤起对记者表示,从整个世界来看,当前石油市场属于供不应求,油价上涨过高过快,不利于经济发展。而石油储备的目的就是要应对极端事件引起的供需不平衡以及价格的不正常上涨。

  周凤起认为,在高油价的时候抛出,在低油价的时候增加进口,这样从抛出和补库的过程中既能获得一个平衡,而且还可以获利。实际上我国在前期基本上是不断在增加我们的储备。而在目前进入冬季供暖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自然会采取措施跟进。

  谈及多国联手释放原油储备对中国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周凤起表示,整体来看对中国是利好。考虑到中国国内原油需求旺盛以及超70%的原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油价会对我们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而油价下降会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

  其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从油向电转化。中国目前80%的石油用于交通运输。如果这部分实现电气化,以后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就会减弱。近年来,中国每年平均进口油气2400多亿美元,如果降低石油进口量,进口价格压力也会随之下降。

下一篇:expma买卖指标 一个非常有效的中线指标
上一篇:达嘉维康新股申购 上市最新消息一览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