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公司期权分红是否靠谱,公司给了5万期权
1:最近有个平台推广,说推荐人拿到期权股,公司上市就可以分红,我感觉这个平台不正规,却不知道怎么劝我妹
肯定不正规,期权股原始股这种东西你问问你妹懂不懂,如果不懂说明他们就是要找不懂的人骗,如果懂的话那马上就能知道期权股这么玩是非法的
2:初创公司承诺给予股权,说可以套现,请问各位大神这个说法是否靠谱拜托各位大神
股权也可以转让的 套现没有问题 但是这个看公司标的好不好 了
3:创业初期给员工股权好还是薪酬好
民营企业,创业初期,股权一定不能分散。到一定规模之后,可以股权分散,尤其上市之后,股权更应该要分散。但是,中国的民族特性决定了,早期的时候,在创业初期的时候,不能搞得像五个哥们儿,每个人五分之一的股份——这种公司十个有九个是要出事的。只要情况一好转,内部会斗争。公司小的时候、没赚钱的时候,大家都很好,如果一赚钱了,内部就很容易分裂。
创业如逆水行舟,只有同行者目的明确、方向一致、公平和激励并存才能成就长远、稳定的关系。股权分配就是这么一个落实到“人”的过程, 它的目的不仅要通过“丑话说在前头”来确立规则,还要明确公司基因和价值观、达成股东间的共识。
对创业公司来说,预留期权池不是新鲜话题。财大气粗是创业公司的目标而非创业公司的现实,成长性才是创业公司的核心驱动,而期权就是创业公司所能激励员工的最重要工具。不少创业者没有重视期权池的问题,要么在期权制度尚未建立的前提下早早送出,反而引发了不少争议,要么造成了核心股东持股的不必要稀释。
因此,柳传志建议创业者:“不能遇到什么人就轻易地分股份,可以想很多的方法,比如说业务指标达到多少以后,可以用什么样的价格买股份。为什么企业的老员工会对有些股份很珍惜这些东西是打上来的,这种感觉跟外面来的人就会不太一样。”你想不想学更多的股权知识,首先恭喜你一下,为什么呢mayi8854提供企业全方位动力系统工具包,含:合伙人落地协议,高层股权激励案例、协议,中层分红奖励协议,基层评价手册等。切记:股权激励是把双刃剑,用的好名利双收,用的不好害人害己。
4:期权能否参与公司分红
不能,持有公司股权(股票)才可以分红,期权所有者只是拥有“在一定条件下按照某个约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还没有成为公司的正式股东呢。
5:如果公司不上市,期权是不是就是个坑
期权股是真的,期权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未来的一种权利。
工资的收益比较固定,而且增长曲线一般都比较规律。在大样本上,固定稳健的收益一般只能吸引平稳有限的投入,这意味着规划好的工作时间、工作范围和业绩产出。对于成体系的大公司来说,吼,资辞!大公司是一盘大棋,一般拥有较坚实的底盘和增长预期,在人力上明确可预期的投入与产出实际上能够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很多大公司毁在所谓的“改革”上,就是因为肆意调整导致人力上的投入与产出无法预期,风险传导到核心业务上,嗝屁。
但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你是光脚造反,是以一个个缓则的身份进入到已成型的市场里。在前期人力预算低的情况下你希望团队爆小宇宙一个打十个,钱少事多高风险,那必然要求高回报。出力出命打江山事后分文不取,那是隔壁老王。但你现在手上没钱,那怎么办画饼……哦不,发期权呗。
期权嘛,粗略地讲,就是把公司的一部分,先定一个价格,然后允许你在满足一定条件后买入。例如工作五年咦那边粗粮的童鞋怎么有人倒下了赶紧扶起来。然后在公司IPO了、ABCDEFG轮融资了、被收购了、老板喝多了等情况下,你可以按照市场认可的、同事认可的、投资人认可的等价格,卖出。一般期权给你的价格会定得比较低,你赚的是卖的时候的那个差价。当然有时候几股并一股这种ADR的烂事也是挺恶心的,哎哎哎优酷的童鞋怎么也倒下了赶紧扶起来。
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vesting条件,这个就交给专业人士吧。我手上确实有几家公司的期权和股份,但是出于保密条款我不能在这里透露,抽空请我喝咖啡我跟你私下讲讲那些0.1刀变30刀的神奇故事。
那问题来了,要是丫不上市,这玩意价格怎么算
官面上说,一般会找家第三方帮公司算,例如四大的童鞋搞个必输……不,black scholes模型神马的,所以该有的价格还是会有的。当然,这个价格出来后,老板认不认,你可以卖给谁,价格是不是underwater,那又是一笔我不会算的烂账。
实际一点看,行权条件不变态的前提下(某公司要八年我会乱说!),有融资的公司多数期权价格还算靠谱,毕竟钱进来的时候别人已经帮你把公司定了价,剩下来自己好好算就行。没融资的话看基本盘找对标公司估,基本盘不行或者找不到对标公司……兄弟你胆子比我肥,你还是趁现在进A股吧。
抛砖引玉,细节交给专业人士。总之,期权这玩意大家要放平心态,这张大饼是煎出来的还是画出来的,不确定的因素太多。知乎上互联网人多,相信靠期权日天的不少,但被期权日狗的也很多。我的一些老兄弟,有了那几张纸,我就是帮别人拿着上市公司大几千万的股票都挖不动;另一些老兄弟,那几张纸就真成了废纸。尽人事,听天命吧。
但是,我还是很资辞拿期权的,毕竟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钱不长眼呢
6:在创业公司工作,期权怎么发放
有的时候,公司会在入职前或者入职的时候就有一个股份数的承诺。
更多的时候,公司不会在入职时直接承诺股份数,但会承诺,在入职一段时间之后(比如半年),根据工作业绩和表现,来决定实际发放的股份数。
确定了发放的股份数之后,公司要和员工签订员工持股合同,或者员工期权合同。创业公司由于搭建团队的时间点常常会早于公司正式设立的时间点,这就是口头承诺的原因,因为只有到有了正式的公司法人资格后,公司才能和员工签订这些合同。
期权不是股票,期权是合同,是员工到了一定时候,有权按照双方约定的价格,购买双方约定的股份数。
因此,公司可以随意制定这个价格,一般来说,A 轮之前给的价格都非常低非常低。但后面再发放,不管是给新员工,还是给老员工增加期权,价格都要和公司当时的每股价值有一个对应。
对于创业团队成员来说,如果期权的行权价极低,可以不用在乎期权和股票的区别。因为对公司来说,股票给出去比较麻烦,未来发展道路中会因此遇到很多不可预期的障碍,因此创业公司都会倾向于给期权,而非股票。而对成员来说,如果行权价几乎为零,那么我建议也要能理解公司的这个考虑。毕竟如果未来公司遇到了障碍,也是大家的障碍。
计算起始日:不管是一上来就给股份数的,还是过了半年才确定股份数的,对于创始团队成员来说,第一次给期权,计算的起始日期一般来说是公司和员工商定后双方都能接受的日期,有的公司是从入职日起算,有的公司是按照统一的起算日期,具体情况要看公司董事会的决议。如果是第二次发放期权,计算的起始日就由公司自己来决定了。
Cliff:由于员工进入公司后,有可能会发现彼此并不合适,但员工待了很短时间就离开公司却还能拿到期权,这对创业公司是不公平的,因此会设立一个底线,英文称为 cliff。如果是四年期的 vesting,那么 cliff 一般是一年,也就是说,员工入职一年之内不兑现,如果一年之内离开,没有期权。满一年后,一次性获得 1/4 的承诺期权数,之后每满一个月,就到手 1/48。
Vested:有同学在评论里问了,我补充一下。所谓“到手”,也就是兑现,英文称 vested,即是算到你头上的期权数。但这并不是直接打几张小条给你,而是说,根据员工持股合同,你有权去购买的股数。这个权利会一直有效,直到你不再为公司提供服务,比如离职。
行权期限:公司一般会规定,员工离职之后多长时间内,必须决定是否行使这个购买的权利,通常会设定为 180 天,也就是说,如果你 vested 1 万股,离职后 180 天内必须决定是否要行权,也就是根据合同规定的价格购买这部分 vested 的期权数(或者待了一年,vested 1/4 的期权数;或者待满了四年,全部 vested。)。不过在国内,目前的管理相关规定是不接受返程投资公司的员工在上市前行权的。
实例——1 月 1 日,我加入一家公司,公司承诺有期权,过了半年再决定具体的股份数,计算起始日另行商定。
7 月 1 日,公司说,给我 48,000 股的期权。签订分期四年发放、一年 cliff、行权价 0.01 元的合同,起始日为当日。
次年7 月 1 日,我 vested 12,000 股。
次年8 月 1 日,我又多 vested 1,000 股,之后每月皆同。
第三年 1 月 1 日,我总共 vested 18,000 股。
第三年 1 月 2 日,我离职。180 天之内,我必须决定是否要花 180 元购买我 vested 的这 18,000 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