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男人捧了120年的网红店,跌落神坛

2021-10-02 18:58:05

  9月初,吉野家的中国代理商合兴集团宣布退市,退市背后,是合兴连续四年的净利润下跌,去年还出现了亏损。

  这些窘境,和30年吉野家入华时,一家店一天卖2000份饭的盛况相比,可谓天上地下。

  年轻人第一次的日料品牌,为何会沦落至此?

  顾客倒贴200万也要吃

  创立之初的吉野家,走的是沙县小吃的“屌丝风”。

  吉野家诞生于1899年,当时是一家小饭馆,给海鲜市场工作人员服务,直到1958年,吉野家才从个体户变成公司。

  成立不久,吉野家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艰巨目标:年销售额一亿日元!

  这意味着,只有15个座位的吉野家,每天要接待1000人以上。

  一般的店铺,这时会想方设法推出新品招徕顾客,吉野家却反其道而行之。

  它大幅删减了菜单,只保留牛肉饭,又去掉了魔芋丝、烧豆腐、笋干等配菜,最后只有鸡蛋和洋葱。

  但大砍菜单后,吉野家生意却爆火,高峰时甚至都要站着吃饭!

  吉野家的自信,来自于顾客:在海鲜市场工作的人,都是繁忙的体力劳动者,吃得快,比吃得好更重要。

  吉野家所在的筑地海鲜市场

  吉野家删减菜单,就是为了能让做饭速度尽可能地快,同时,吉野家对店员要求也极其苛刻。

  15秒内要盛好15碗饭,牛肉分量精确到克,牛肉厚度误差要小于0.1毫米,不能用眼睛分辨就不能上岗。

  吉野家开发出47孔漏勺,让米饭不结块,还把厨房安排的满满当当,极致压缩空间。

  《吉野家的经济学》

  最后,店员还记住了2000名熟客的喜好,可以在熟客落座的30秒内,完成上餐。

  超快服务下,吉野家每7分钟就要能换一批顾客,生意自然火爆。

  几年后,年赚1亿日元的目标达到,吉野家开始向全国进军,迅速成为社畜的必备午餐。

  1977年,吉野家开店100家,3年后数量就翻倍,巅峰时,吉野家有2000家门店,海外市场也有上千家门店,每天都要接待60万人。

  甚至有人说,吉野家是日本经济环境的晴雨表。

  大获成功后,吉野家还要逼着自己不断提速。

  2001年,吉野家宣布,牛肉饭从400日元降到280日元,回归二十几年前的价格!

  为了回本,每家店接客数量,要从每小时11人提高到14人,运营、采购环节也被迫重新规划,加快效率。

  结果,吉野家被逼出了潜力,完成降价目标,不仅利润没变少,死忠粉也越来越多。

  2004年,美国爆发疯牛病,吉野家下架了牛肉饭,就引发了死忠粉的轰动。

  统计显示,疯牛病危机时,牛肉饭品牌的忠诚度暴跌到五成,只有吉野家依然居高不下。

  公司甚至收到了一封装着200万日元的信,信上说,她的儿子生前最喜欢牛肉饭,希望吉野家让它复活。

  2007年疯牛病危机解除,吉野家重新开卖牛肉饭,三个小时内就卖出了100万份。

  在大众心中,便宜、高效的吉野家成了牛肉饭的代名词。

  因为“太听线年前还高歌猛进的吉野家,如今却一去不复返。

  2020年,吉野家宣布,因长期亏损,关闭150家门店,当年财报更是巨亏75亿。

  就算去掉疫情影响,近几年吉野家的增长也很萎靡,入不敷出是常态。

  百年老字号,跌落神坛。

  1.太听老顾客的话,被中年男人困住

  吉野家的崛起的基本盘,是体力工人和社畜。

  所以吉野家有个外号,叫“男人的快餐店”,管理者也以此为荣。

  2018年,海鲜市场关闭,吉野家宣布搬迁它的一号门店,关门当天,数百人前来纪念。

  但在这几百人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年男人,年轻男性都很少,女顾客更是绝迹。

  这些老顾客,很喜欢吉野家“吃完即走”的氛围,座位很挤,一群人挤在一起,大口扒饭。

  老顾客留住了,却劝退了年轻用户。

  因此,身为老字号的吉野家,社会形象并不高。

  日本有句俗语“全身优衣库,三餐吉野家”,只有穷学生和中年大叔才会去吉野家。

  甚至黑社会,也是吉野家的常客,但这些顾客越忠诚,吉野家的形象就越糟糕。

  吉野家的廉价印象,让年轻人吃快餐,也会优先美食街、麦当劳等“明亮、高端”的餐厅。

  2.卖了120年牛肉饭,把消费者“吃吐了”

  吉野家不受青睐的另一原因,是它太老了。

  吉野家社长安部修仁定过基调:吉野家其他的都可以变,但牛肉饭决不能变。

  结果,120年前,吉野家主打牛肉饭,如今,还是只有牛肉饭。

  它的鸡肉饭、猪肉饭,很多还是疯牛病时期牛肉断供,被迫研发的新品。

  就连这套菜品,都已经20年没有更新。

  不仅在日本,吉野家备受吐槽,在国内也是如此。消费者变得见多识广,吉野家的“童年滤镜”开始破碎。

  和2012年相比,2019年,国内吉野家店均营收下降了120万,降幅达到25%。

  3.墨守成规,把员工逼成竞争对手

  其实,吉野家也想过自救。

  1996年,亏损的北京吉野家,聘请了“北京市十佳厂长”之一的赵申,担任总经理。

  赵申上任后,提出了一系列举措:细化管理、口味本土化、高端化,让白领都爱吃。

  比如东坡饭中的猪肉,原本没有肉皮,中国人不习惯,赵申就和总部拍桌子,强行做了改动。

  任职七年,北京吉野家扭亏为盈,每年业绩平均增长46%,“非典”期间,靠送餐都能送出上千万。

  香港、台湾等地的吉野家纷纷来北京取经,也实现扭亏为盈,台湾店长还专门写了感谢信。

  但这些大刀阔斧的改动,让吉野家总部非常忌惮。

  结果,踌躇满志的赵申被总部连发七封邮件免职,理由就是“不遵从日本模式”。

  除了运营理念不合外,据说吉野家还认为,每年赵申都能拿百万的高额工资,不合传统。

  气不过的赵申,出走之后创立和合谷,就在吉野家的原址开店,如今和合谷已有300家,是吉野家中国的一半。

  抱着“老招牌”不撒手的吉野家,也失去了自我改良的机会。

  吉野家守旧的原因,源于它过往走出危机的经验。

  此前吉野家业绩下滑时,用的是降价、关店等手段优化财务状况,实现复苏。

  也因此,虽然吉野家作出过创新,推出过小火锅、改店面、做轻食,但都不彻底。

  他们认为,商品不会过时,比起菜品创新,让用户保持新鲜感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中,吉野家的每个变革都非常谨慎。

  但世界上没有不变的黄金定律,如今的吉野家,正在落后于对手。

  比它晚出生近100年的牛肉饭品牌食其家,虽然也卖牛肉饭,食其家却一直推陈出新,深受喜爱。

  如今,食其家全球已经有2600家店,数量和吉野家相当,国内门店数也有吉野家的一半。

  比起食其家的进取,“古板”的吉野家免不了被消费者嘲笑。

  更典型的,是同为“屌丝品牌”的肯德基,在美国,肯德基等于炸鸡可乐,十分油腻。

  在中国,肯德基菜单本土化到美国人都认不出:油条、早餐粥、豆浆、热干面……但没人会批评肯德基忘本。

  吉野家对于牛肉饭的绝对信赖,让它不敢轻易改变。

  不过说到底,牛肉饭的成功,也离不开吉野家的创新。

  日本牛肉产量少、价格贵,工薪阶层吃不起。吉野家看中了廉价的进口胸腹肉,用极致的快速服务,席卷日本。

  如今,广大消费者早就不会把牛肉看成奢侈品,本该顺应时代创新的吉野家,却沉迷在过去的辉煌中。

下一篇:美国频施压这次欧佩克会提速增产吗
上一篇:新手股民怎样炒股才能挣钱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