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无现金化背后的隐患:网络诈骗激增,社会

2024-06-24 15:21:05

  20 岁瑞典女孩埃伦・巴格利 在二手衣物交易平台上遭遇诈骗,损失惨重。诈骗分子伪装成买家,通过平台发送虚假信息,诱导巴格利点击链接并使用瑞典普遍使用的电子签名系统 BankID 进行验证。由于巴格利没有仔细辨别信息线 万瑞典克朗 被盗走。

  巴格利只是瑞典众多网络诈骗受害者之一。瑞典是欧洲乃至全球现金使用率最低的国家之一,瑞典当局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在敦促银行加强安全措施,以遏制网络犯罪猖獗的势头。然而,网络犯罪分子利用复杂的虚假公司网络和伪造文件,不仅骗取消费者的钱财,还通过瑞典福利系统牟利。资深经济犯罪检察官丹尼尔・拉尔森 将瑞典称为“犯罪创业的硅谷”,他指出,瑞典大规模推行无现金支付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当时持械抢劫案激增。BankID 系统的推出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该系统于 2001 年问世,最初由瑞典银行联合开发,旨在使电子支付更加快捷方便。用户只需通过六位数密码、指纹或面部识别进行身份验证,即可完成各种日常交易,例如报税、购买公交车票等。

  BankID 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也使其成为网络犯罪分子的工具。例如,诈骗分子利用虚假公司进行洗钱,将非法所得转化为合法收入,进而骗取银行贷款和福利金。拉尔森检察官对此表示愤慨,他认为这相当于用犯罪所得来换取国家养老金。

  瑞典国家犯罪预防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4 年至 2023 年,瑞典福利欺诈案件翻了一番。为打击此类犯罪,瑞典政府今年成立了专门追踪福利金发放错误的新机构。

  瑞典国家银行承认,去现金化浪潮中的一些宣传口号可能走向了极端,将现金使用与犯罪简单挂钩。然而,BankID 系统的便利性也给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该系统就像一个电子签名,一旦使用就意味着交易完成,无法撤销。

  瑞典政府也正在考虑推出国家级数字身份认证系统,以提升安全性。

  瑞典银行也正在引入额外的安全措施,例如大额转账需要经过可信赖的第二方授权等,但这些措施大多为可选操作。瑞典银行家协会的高级安全顾问彼得・戈兰松 表示,在安全和便利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项持续的挑战。他认为,交易速度可能会因此变慢,但这符合现实需要,相信用户也能理解。

  一些声音呼吁银行在客户遭遇欺诈时承担更大的责任。目前,瑞典支付服务提供商仅承担约 10% 的损失。瑞典金融监管机构建议借鉴英国的做法,从今年 10 月起,要求银行对被欺骗转账的客户进行赔偿。

  在瑞典尚未出台类似监管措施的情况下,像巴格利这样的受害者想要追回损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她只能通过社交媒体提高人们的防骗意识,并鼓励其他受害者勇敢发声。

下一篇:长城汽车与华为签约:将共同探索智能出行的更
上一篇:消息称华为 nova 系列小折叠屏手机 8 月初发布,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