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未来走势分析图(港股未来走势分析)

2022-12-09 02:51:39

  喜迎开门红,A股与港股同步飙升,未来的走向如何?

  A股与港股同步飙升,未来的走向还是非常乐观的。对于A股的走势,有很多专业人士表示上涨背后的逻辑是估值水平比较低,造成吸引力凸显,其可靠性和延续性也值得大家的检验。特别是A股和港股同步飙升,让股市的可靠性大大加强,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也显示了一种快速修复的行情,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1.未来的走向会持续性的利好,能够提振经济,这也是大盘初步稳定的信号

  这对于很多股市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消息,投资机会还是有非常多的。A股的上涨股票个数非常多,而下跌的个股只有470只。有很多行业都发生了上涨的情况,这也是一个股市初步稳定并且持续稳定一段时间的标志,股市处在一个回暖阶段,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布局吸引力,虽然可能接下来还会有些许变化,但问题不大。

  2.未来的走向会更加明朗,出现了放量快速上行的趋势,有上行的空间

  股市也有上行的空间,未来也会更加明朗,如果后期疫情控制十分得当,那么,很多个行业都会上行,可以持续关注白酒行业,这种行业有比较高的确定性的投资。而一些啤酒的高端化产业,也是在稳步推进,速冻产品和饮料行业的表现也很好,呈现了雨后放晴的行情。

  3.未来的走势重点在半导体设备和医药以及光伏等行业,有利于吸引投资

  要把握住龙头产业,比如半导体设备和一些高端科技产业。股市受到海外市场的波动的影响,也受到地缘冲突的影响,不确定性有很多,但是能够开门红,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的心态。而且在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也存在着非常强劲的韧性,存在比较强的动能。

  2022年,港股有“抄底”机会吗?

   港股2022年的投资机会

   1/6、港股为何“熊”冠全球

   2021年9月和12月,AH股溢价再次逼近十年 历史 高位,整体溢价151%,上一次达到这个水平是去年9月。

   近十年AH股溢价最高点是2015年的“大水牛”时的154%,那时是A股涨太多了,而这一次是港股太“熊”了。

   2021年的港股,熊冠全球。2019~2021连续三年下跌,错过这三年的全球大牛市,而这三年,上市公司总体盈利是上升的,腾讯利润三年增长120%以上,市值却只增加了46%。

   港股不仅指数跌了,而且估值便宜了,A股投资者从2019年年底就一直在讨论,能不能跨过香江去抄底?

   香港作为典型的离岸金融中心, 有“两头在外”的特点,投资者都是全球配置的资本(与A股相反),上市的本土企业很少,大多

   “两头在外”的结果就是,影响股价的两大因素,企业盈利和估值水平的关联度很小。从近20年 历史 看,港股表现取决于三大因素: 内地经济增速、美元流动性以及中美关系代表的风险偏好, 具体而言:

   1、内地经济决定港股盈利水平 (2003-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

   2、美元流动性 (2016~2017年的温和水牛市) 和风险偏好 (2018年上半年的下跌) 共同决定估值水平 。

   由于“内地经济增速”共同影响A股与港股,所以“2022年能不能抄底港股”的答案, 只在于“美元流动性”和“风险偏好”有没有边际改善的可能 ,这正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2/6、风险偏好为何降低?

   港股的流动性一向与美元利率有关,香港在金融上的优势之一是“联系汇率”,即港币与美元挂钩,投资者无需担心汇率波动, 缺点是受美联储影响大,政府无法通过独立的货币政策影响资本进出市场 ——这一点正是A股投资者理解港股的障碍。

   所以,港股估值下降历来与美联储货币政策边际收紧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2021年美联储Taper下半年才落地,流动性只是预期收缩,美元资本会本着“亲疏关系”前后撤离, 这种情况一般先影响新兴国家,比如这次的土耳其,其次才会影响香港、日本这些外围发达市场,比如2018年下半年港股的下跌,最后才会影响美国本土。

   所以,美联储的Taper可以解释四季度港股的下跌,但前三季度,美联储的态度却一直是“通胀的重要性让位于就业”、“通胀是暂时的”,无法解释港股全年的单边下跌。

   结论就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国际资本风险偏好的下降,导致降低了对港股的配置。

   所谓“风险偏好”是指投资者普遍对某一类资产信心不足,需要降低估值以补偿其隐含的风险。

   下面的分析和数据我写完后觉得比较敏感,有可能导致文章不保,就删了,直接写结论:

   1、港股的风险偏好降低实际上是从2019年开始的,从2019年年中到2020年三季度,是第一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只有港股的风险偏好在下降 ,原因就不多分析了。

   2、第二阶段是2021年3月至今, 特点是包括美股在内的所有中概股的风险偏好都在下降 ,原因同样也不多分析了。

   3、之所以分析港股要把美股中的中概股拉来比较,是因为在国际资本眼里,它们代表同一类投资机会,所以这两个阶段代表着, 在全球配置的国际资本眼中,港股的风险应对已经从地区配置的下降,升级为中概股整体配置的下降 ,只是疫情导致的全球大乱,这个变化的深远影响尚未在A股显现。

   一般而言, 风险偏好更侧重于心理因素,其对估值的影响不如流动性 ,打个比方,流动性收紧是指你口袋里没钱了,而风险偏好下降,只是你不想用钱,钱还在你的口袋里。

   特别是 全球配置的资本,钱还在,只是转移到其他市场,多配了印度、越南、日本的股票,随时可以回来 ——这也跟A股不同,A股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结果很可能是“钱还我,我不玩了”,可一到下一个大牛市,资金又全部跑回来。

   所以,回到年初,很多资金把“A股思维”套在港股头上,只要把港股炒起来,踏空的国际资本不就乖乖地回来了吗?经此一役,港股的定价权不就永远回到我们内地资本的手中了吗?

   这正是“争取港股定价权”口号的

   3/6、为什么不应该争取“港股定价权”

   内地资金不能、也不应该去争取港股的“定价权”。

   港交所是一个全球投资者汇集的市场,没有绝对的主角,内资2016年占比9%,2018年占比12%,成为第一大

   相比其他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劣势是本地投资者占比过少,仅23%,意味着77%的资金都是全球配置资金。 对于全球配置资金而言,美股两大交易所是大本营,港股更像是一个分支,资金全球统一安排(因为没有外汇管制),无论是估值体系还是风格偏好,都以美股为锚。

   而A股与全球资本主要是通过“港股通”的渠道,基本是一个独立而封闭的市场,可以看成是单独配置,受全球资金流动影响较小,所以全球化资本减少港股配置的同时,北上资金并没有受影响——或者说暂时未受影响。

   在这种交易者结构下,中资去抢夺所谓定价权,就像筹码都是各机构持仓的情况下,某机构只买了20%的筹码就强行拉高,唯一的结果就是人家一起把货卖给你,把你套在高位。

   上半年南下资金6000亿港币,下半年恒生指数加速下跌,南下资金的加速进入,反而加剧了外资的撤离。

   所以,争取港股的“定价权”不但“不能”,而且是“不应该”,香港的价值在于国际金融中心,就算拿到定价权,如果别人不跟你玩了,沦为“第四交易所”,意义何在?

   资本市场,蛮力解决不了问题,定价权不是看谁的钱多,而是在资本全球配置中的话语权。

   解铃还需系铃人,风险偏好的问题,还是要回归到风险偏好的路径上去解决。

   4/6、如何提升外资的风险偏好?

   经典的价值投资理论认为,只要有价值,股价早晚会涨上来,这是对的,这也是抄底中概股的依据。

   但怎么涨上来,多久涨上来,价值投资是没有答案的,信心才是一切。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由于某些大家都知道原因,大部分中概股从上市的第一天就是被低估的——不管是港股还是美股,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

   买中概股的除了国内投资者,都是边缘型资金的边缘策略,类似于我们买“ST摘帽”“买B股”,属于高赔率高风险的博弈仓位 ,只有那些有全球知名资本背书的极少数互联网巨头和容易理解的消费类公司,才能引起外资主流资金的配置兴趣,获得相对合理的估值——就这,从今年3月后也消失了。

   此外,离岸市场的本地投资者太少,国内资金又被限制投资海外上市公司,缺乏熟悉感的确定性也导致了企业估值折价和缺乏稳定的估值锚。

   按理说,这么低的估值,企业就不应该上市,减少中概股供给,也能提升合理估值。但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企业只能在海外上市,被低估也得流血上市。

   最终,检视了一遍所有容易的解决方案,“要不要抄底港股”这个问题的结论有三个:

   第一、国内资本在几年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取得港股的定价权;

   第二、港股估值修复需要全球资本配置中概股的信心 ,而信心的修复是需要一系列非资本市场因素的配合,主要还是需要时间。

   第三、美联储Taper预示着2022年,港股的估值压力又多了一个美元流动性收紧的压力。

   不过,资本毕竟是逐利的,长期不合理的估值,很可能给港股带来更多结构性的机会。

   5/6、四个结构性机会

   结构性机会一:对流动性不敏感的行业

   全球资本该降低的中概股配置,2021年大多已经实现,2022年港股最大的压力又回到传统因素上,即内地经济失速和美元流动性收紧,前者暂且不论。

   以前投资港股的首选是A股稀缺的品种,比如互联网、部分消费和医药,然而,Taper杀长久期资产和需要流动性支撑的股票,不利于高估值的 科技 股和消费股,明年仍然不是友好的方向。

   流动性收紧时,低估值高股息的价值股受影响较小,而这类公司之前又是估值被压制最大的品种,AH溢价最高的品种之一,价格弹性大。

   港股现在就像一个班有几百号学生,老师根本管不过来,只能挑一些成绩好的重点辅导,其他学生自生自灭。一旦有学生忽然进了老师的法眼,重点辅导一下,成绩立刻就上去了,出现“业绩、估值、流动性”的戴维斯三击,这也是港股每年都有大黑马,涨幅远高于A股的原因。

   这些行业今年已经有所表现,但由于估值整体受压制,仍然是 历史 低百分位附近,明年(主要是上半年)仍然是较安全的配置方向,特别是基建和新基建方向,盈利压力也更轻。

   结构性机会二:A股高景气度行业配置资金的溢出

   经过去年的大规模南下,大部分机构投资已经把A股和港股视为一个整体,更强调板块的共同属性,而不是港股A股美股。去年表现最好的能源和公用事业,也是A股表现最好的方向。

   所以可以视A股的高景气度方向,去港股寻找估值折价更大的公司。

   结构性机会三:中美关系边际缓和

   这一点不宜展开了,虽然总体仍然是风险大于机会,大趋势看不到,但某一时点出现缓和迹象,会导致估值被压制的互联网公司估值迅速反弹。

   结构性机会四:人民币升值

   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一旦出现人民币升值,以港币或美元计价的利润将被动增长,港股一向是博弈人民币升值最快捷的选择。

   一般而言,美元在美联储Taper 释放信号初期比较弱,但真正开始Taper后,由于国际资本回流,会出现强势。

   所以明年人民币升值的动力并不大,但如果美国经济超预期走弱,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6/6、按成熟市场的规律投资

   市场有一个普遍的观点,缺乏流动性的市场,其成交额会向头部集中,举的例子是港股:

   以12月31日这一天为例,港股成交量最大的腾讯成交45亿,而成交金额排名第10的比亚迪6.33亿,第100名的百济神州0.77亿,分别为第一名的14%和1.7%

   同一天,A股成交金额最大的隆基股份成交104亿,排名第10的盐湖股份43.51亿,排名100的芒果超媒14.59亿,分别为第一名的41%和14%。

   看上去好像是这么回事,但拿美股来比较?

   12月30日,美股成交金额最大的特斯拉成交169亿,成交金额排名第10的谷歌A成交23亿,100的Workday4.27亿,分别为第一名的14%和2.5%,跟港股差不多。

   可见港股的交易结构分布更类似于美股,而美股的流动性充沛是毫无疑问的,所以“缺乏流动性导致成交额向头部集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真正的原因在于机构化程度高。

   所以,这种资金向头部企业集中,小公司普遍估值折价才是成熟市场机构化的正常表现,相反,A股的交易结构头部没有那么集中,是散户太多的原因,反而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港股虽然有各种缺点,但投资者的机构化程度与美股是一致的,并非缺点,如果机构化是不可逆的大趋势,即使未来,港股估值回归正常,流动性水平提升,这种交易结构也不会改变。

   散户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应该放弃A股的某些思维,比如:

   1、小企业的估值折价,长期而言应该视为一种正常,而不是什么投资机会。

   2、港股有做空机制,一旦基本面反转,腰斩刚好是空头最喜欢开仓的位置,也是股价最大一轮下跌的起点,因为便宜而抄底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

   3、港股的监管不如A股,有大量“老千股”,越便宜越不能碰。

   总体上而言,港股明年出现系统性机会的可能性不大,但 由于估值被过度压制,结构性的机会不会少于今年,加上A股明年二季度后的不确定性也很强,所以对港股的适度配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更何况,万一那些非经济因素有了超预期的变化,港股将会出现真正的系统性机会。

   首发于“思想钢印(ID:sxgy9999)”,讲述价值投资的理念和方法。

  2021年10月5号港股突然暴涨什么原因?

  2021年10月5号港股突然暴涨,这是跟港股的友好利好政策有关系,现在香港的政局比较稳定,然后经济也恢复的很好,所以股市会大涨。

  扩展资料:

  根据证券时报2021年03月09日发布的资讯:

  一、港股市场突然翻红

  1、恒指早盘拉升超700点,遭遇连续下跌承压的市场,似乎正在迎来修复的信号。港股市场正在带头翻红。

  2、3月9日开盘,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玩起了同步下探的步调,多只龙头股猛烈大跌,资金抛售猛烈,让股民基民同时看待。不过这种快速“失血”的趋势并没有持续太久。临近上午10点左右,港股市场出现了明显拉升的迹象。

  3、从恒生指数走势来看,尽管开盘高开低走,指数一度跌近1%。但在9:57左右,恒指出现了快速拉升趋势,并迅速翻红;10:10分左右,恒生指数一度涨超1%以上。短短20分钟,恒生指数拉升超550点。截至11点20分左右,恒生指数涨超1.45%。

  而除了恒生指数之外,恒生科技指数的反转更是猛烈。

  4、当天开盘,恒生科技指数就迅速下跌,成为当日领跌板块,指数一度跌超4%以上。而在临近10点左右,恒生指数开始暴力拉升,指数快速从跌超4%转为涨超1%,盘中恒生科技指数拉升近500点。截至11点24分,恒生科技指数涨超2.5%以上。盘中振幅超6%。此外,当天香港消费板块、医疗板块等本地股涨幅居前。

  二、南向资金仍在持续流出

  1、68只港股获大比例持有,值得注意的是,南向资金近期的流出规模较大。3月9日11点15分左右,南向资金净流出超46亿港元。

  2、3月以来,南向资金持续流出资金规模已经超百亿港元。据证券之星统计显示,截至3月8日,港股通标的股中,南向资金合计持有2371.84亿股,占标的股总股本的比例达9.01%,合计持股市值25430.46亿港元,占标的股总市值的比例为6.76%。

  3、具体到单只标的股来看,南向资金持股量占总股本比例20%以上的有69只,持股比例在10%~20%之间的有92只,持股比例在5%~10%的有109只,1%~5%的有136只,持股比例低于1%的为94只。南向资金持股比例最高的是保利物业,最新持有6966.14万股,占港股已发行股份的比例为45.43%,其次是华能国际电力股份、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持股占比分别为43.38%、43.12%。从特征来看,南向资金高比例持有的个股,多数为AH概念股,统计显示,南向资金持股超20%的个股中,AH股共有53只,占比为76.81%;持有比例在10%~20%之间的个股中,AH股占比为35.87%。

  三、机构:港股基本面仍然向好

  1、在不少机构看来,港股市场短期调整实际上受此前印花税影响,但冲击有限。未来港股仍具有布局机会。

  2、2月24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的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提到,为增加特区政府收入,计划上调股票印花税税率,由现时买卖双方按交易金额各付0.1%,提高至0.13%。政府将继续全力推行各项发展证券市场的措施,将香港的金融业发展至更高的台阶。

  3、3月2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称,不排除进一步增加印花税的可能。媒体今日上午消息,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不排除进一步增加印花税的可能,增加印花税不会影响到香港股市的竞争力。汇丰晋信海外投资部总监、沪港深、港股通双核策略基金基金经理程_认为,短期来看市场调整主要受港府调升印花税的影响,但背后主要原因仍是通胀和美债利率。目前港股上市公司基本面依旧向好,如果后续通胀温和,则港股有望重拾升势。

  4、中信证券秦培景认为,近期市场调整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内外市场流动性预期变化的影响。预计后续随着市场预期趋于平稳,市场的支撑会逐渐显现。与此同时,在市场压力短期快速释放过后,新主线的配置价值已有所提高。中金策略认为,港股整体市场跌幅比前一周要小得多,相比之下,主要是得益于具有低估值优势的板块表现出较好的防御性,而这也恰恰是港股较全球其他指数更具吸引力的地方之一。

  A股和港股均处于历史大底位置,后续走势如何?

  我认为在未来上涨的可能性非常高,因为外国的很多资金都已经关注到了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并且国内的很多机构都已经开始布局 A股和港股。

  在过去一个月的交易日内,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的下跌幅度非常明显,均已经出现了超过20%以上的下跌幅度,这一段时间市场的情绪依然非常悲观。市场已经处于底部阶段,并且已经没有了太大的下跌空间,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但是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不要超过持有资金的40%。

  绝大部分的投资者依然处于观望的状态

  这一段时间很多投资者其实都处于观望的状态,因为这一段时间的市场很不稳定,最好的操作其实就是之前观望,在市场出现回暖的情况之下进行投资,是很有可能会获得收益。

  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均有机会

  国外的一些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都已经开始积极的布局到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由此可见这两大市场都拥有着非常好的投资机会,作为普通投资者来说,最好是不要选择购买股票购买基金是最好的一种操作,因为基金的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小,并且是由专业投资者来进行操作。

  不要拿超过40%的资金投资

  即便这一段时间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处于底部的阶段,但是我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千万不要拿出超过40%的资金,因为市场的风险依然比较大。一旦超过了40%的资金用来投资A股市场或港股市场,那么每天都会过得提心吊胆,而且不利于自己的工作。

  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必须要考虑到A股市场的风险,虽然已经下跌了超过一个月的时间,但是这一段时间的很多投资者依然是在持续的观望,在未来是有可能会出现下跌的,不过下跌的概率比较小,上涨的概率比较大。

下一篇:南京证券明天这只股票会涨吗(南京证券还能涨吗)
上一篇:方正证券的股票行情(方正证券股票涨跌预测)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