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国科向平犯了什么事的词条
带有人名的成语
带有人名的成语:
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荆轲刺秦、夸父追日、毛遂自荐、塞翁失马、孔融让梨、武王伐纣、东施效颦、吴下阿蒙、伯乐相马、大禹治水、管鲍之交、江郎才尽、周郎顾曲。
1、精卫填海
读音:jīng wèi tián hǎi
含义:精卫,古代神话中的名字。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自:战国·已轶《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翻译: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游泳,被淹没无法回归(回家),于是化为精卫,时不时衔西山的木、石,来堵塞东海。
2、东施效颦
读音:dōng shī xiào pín
解释: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出自:战国庄周《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翻译: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
示例: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3、管鲍之交
读音:guǎn bào zhī jiāo
解释: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出自:战国列御寇《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翻译:生我的人是我的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4、塞翁失马
读音:sài wēng shī mǎ
解释: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翻译: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
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分句;用于安慰语。
5、毛遂自荐
读音:máo suì zì jiàn
解释: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翻译: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示例:我作毛遂自荐,居然被校长核准了。这样才勉强捱过难关。 ——邹韬奋《经历·深挚的友谊》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带人名的成语有哪些?
带有人名的成语:
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荆轲刺秦、夸父追日、毛遂自荐、塞翁失马、孔融让梨、武王伐纣、东施效颦、吴下阿蒙、伯乐相马、大禹治水、管鲍之交、江郎才尽、周郎顾曲。
1、精卫填海
读音:jīng wèi tián hǎi
含义:精卫,古代神话中的名字。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自:战国·已轶《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翻译: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游泳,被淹没无法回归(回家),于是化为精卫,时不时衔西山的木、石,来堵塞东海。
2、东施效颦
读音:dōng shī xiào pín
解释: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出自:战国庄周《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翻译: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
示例: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3、管鲍之交
读音:guǎn bào zhī jiāo
解释: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出自:战国列御寇《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翻译:生我的人是我的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4、塞翁失马
读音:sài wēng shī mǎ
解释: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翻译: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
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分句;用于安慰语。
5、毛遂自荐
读音:máo suì zì jiàn
解释: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翻译: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示例:我作毛遂自荐,居然被校长核准了。这样才勉强捱过难关。 ——邹韬奋《经历·深挚的友谊》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和詹天佑一样的人还有谁
邓稼先
1.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
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
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
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
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
92年逝世。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
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
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
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
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
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
要贡献。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
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
研制成了氢弹。
2.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市人,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
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
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
理事长。1983年逝世。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负责
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负责领导探空
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
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
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
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
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64年获国
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3.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
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
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
年逝世。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
、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
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
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
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
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
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
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
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4.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
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
会理事长。1968年逝世。
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
人造卫星。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同年10月
,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
议。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
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
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他对中国
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
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
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1985年获国
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5.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
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
、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
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
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
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
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
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6.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
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
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
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
3、4、5、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
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
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
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
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
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
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
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7.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
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
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
长等职。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
、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瞬拧?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
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
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8.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中共党员,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
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
、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
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总装备部
科技委顾问。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内第
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
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地设计和
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
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
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
转变。创立我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开创
了核爆炸的测试研究,对武器的研制及改进、效应及其防护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开创了抗
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并完成首次抗加试验。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9.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
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
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
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
技术顾问。
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在导弹武器系统总体及控制技术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
具有很深的造诣,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
挥了重要作用。50年代末,在我国涉及火箭技术相当多的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状态
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改型设计难关,进而通过自行设计
相继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
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
没有任何外国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制我国
第一个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并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在运动
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射击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及冷发射、高
海情下导弹出水大姿态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0.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
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
位。1945年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后,历任国
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科技委副
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技术总顾问和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
。
从50年代后期起,作为开创人之一,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作为总体设计部主
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他先后担
任我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
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特别是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
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任务的圆满
完成。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
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
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1钱学森 (1911-2009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
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
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
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
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
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
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
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
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
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
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
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
、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12.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
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周光召教授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国际
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主席,国际粒子和场学会委员,
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学会副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兼理事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顾问委员会委员;被聘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2000年亚洲基金会名誉顾问,中国科学
院特邀顾问等职。
周光召教授在理论物理的各主要领域都有过杰出的创造性成果,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
享有盛誉。因其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64年获国家
自然科学一等奖;因在量子场论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
果奖一等奖。周光召教授还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麦吉
尔大学四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1993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
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中国杰出科学家”奖,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
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他目前是美国科学
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捷克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蒙古
科学院、法语区工程师科学院、罗马尼亚科学院、韩国翰林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
院士,是目前中国担任外籍院士头衔最多者。
13.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中共党员,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
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
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68年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
总工程师。
他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
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
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
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
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
重大科研项目。1984年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4.陈能宽 (1923- )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中共党员,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
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
。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实验部主任、第九
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1986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1988年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
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
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较
短的时间内,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预期结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
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5年获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5.陈芳允 (1916-2000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党员,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
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
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工作。1956年,参加了国家12年长
期科学规划制定工作,负责新电子学研究所的筹组工作。1964年起从事空间技术工作,19
76年调入国防科委,在技术上负责卫星测量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设备研制、布局建设以
及星地协调工作。1984年调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总
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 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
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
数,该方法成为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1963年研制出
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1965年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为我国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加了我国回收型遥感卫星的测
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相继
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
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他直接参与指导研制成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在我国同步通信卫
星发射和运行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为中国制造原子弹的几位伟人
1、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于河南开封,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 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2、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
3、钱学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4、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5、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 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6、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7、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8、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9、黄纬禄(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10、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11、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12、钱骥(1917.12.27~1983.08.28)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扩展资料:
从籍贯看,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江苏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云南、辽宁、河北、山东各1人。钱三强、屠守锷,赵九章同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开甲和杨嘉墀同为江苏省吴江县人。
“两弹一星”元勋
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少年成长时期所在的省份排序分别是:
上海最多,有杨嘉墀、姚桐斌、钱学森、屠守锷、王淦昌5人。
浙江4人,分别是吴自良、陈芳允、赵九章、程开甲。
北京2人:王大珩、钱三强。
安徽3人:邓稼先、任新民、黄纬禄。
余下的是:天津1人:于敏。云南1人:王希季。湖北1人:朱光亚。辽宁1人:孙家栋。湖南1人:陈能宽。四川1人:周光召。山东1人:郭永怀。江苏1人:钱骥。吉林1人:彭桓武。
在南方(淮河以南的)长大的有16人,北方为7人。如果以东部和西部对比,则来自沿海省份的有14人,来自中部省份的有7人,西部的仅有来自昆明的王希季和重庆的周光召2人。
23位元勋中出自苏南浙北和长江三角洲地域的就有10人,如果算上长江三角洲接近地安徽南部和中部地区的邓稼先等3人,则为13人。
23位元勋共有18个姓氏,其中只有3个姓出现率在两次以上,即:王姓3人,钱姓3人,陈姓2人,其余姓氏者均各占1个。
:百科-两弹一星元勋
两弹元勋还有几人在世,两弹一星元勋逝世
在世的两弹元勋: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两弹元勋包括:钱三强、钱骥、姚桐斌、赵九章、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周光召、杨嘉墀、陈能宽、陈芳允、吴自良、任新民、孙家栋、朱光亚、王希季、王大珩、于敏、郭永怀
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梳理发现,至此,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仅剩3人健在,他们分别是:著名空间技术专家王希季、著名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总体技术专家孙家栋与著名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周光召。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湖南国科集成电路产业园有限公司怎么样?
湖南国科集成电路产业园有限公司是2018-09-27在湖南省长沙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塘街道东十路南段9号研发中心6楼。
湖南国科集成电路产业园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30100MA4Q02FN7R,企业法人向平,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湖南国科集成电路产业园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房地产开发经营;产业园区及配套设施项目的建设与管理 ;物业管理;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的开发。(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企业信用查看湖南国科集成电路产业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