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追“光”熙熙攘攘 百亿级大项目接踵而至 赛道拥挤面临考验
目前项目建设流程推进迅速,预计12月底完成主体施工、竣工验收;2023年4月底,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5月全面投产。
发出后,都会在二级市场引发追捧。绿康生化7月31日宣布拟溢价6倍收购光伏胶膜企业江西纬科100%股权后,公司股价随即迎来5连板,短短一个月股价翻番。5月26日宣布拟建设2GW光伏电池及2GW光伏组件等项目后,公司股价在两个月内涨幅超过3倍。在2月份触“光”后,公司股价在3个月内涨幅超2倍。在公布消息后股价在2个月时间内实现翻番。
今年以来不少公司的跨界之举引发监管层关注。新跨界光伏的30家公司中,至少已经有11家公司收到交易所发出的关注函或问询函。针对高溢价收购亏损光伏资产,交易所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迎合热点炒作股价,并在8月份对股价涨幅异常的、*ST中潜进行重点监控。针对皇氏集团披露的百亿项目,交易所也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利用信息披露配合二级市场炒作的情形。
动辄投资百亿,资金究竟从何处来?对于沐邦高科频繁披露签署大额投资框架协议,交易所要求公司说明,短期内是否可能出现资金缺口较大、导致有关项目无法实际推进或进展不及预期的情况。对于正邦科技披露的400亿元项目,交易所同样要求说明是否存在资金状况等不足以支持相关项目开发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沐邦高科最早原本是与安义县政府签订了《投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工业园区范围内安排项目用地约300亩,建设8GW TOPCon光伏电池生产项目;但由于双方未形成具体合作协议,该投资计划最终也宣告终止。
毛纺巨头跨界光伏涉及投资金额200亿元,截至2021年9月30日,公司货币资金4.2亿元,总资产47.28亿元,投资额远高于目前公司账面资金水平。公司在4月份披露投资公告时表示,目前筹资计划暂未明确,存在因为资金筹措影响项目的投资金额、建设进度、变更、终止等风险。
关于江苏阳光跨界的情况,一位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e公司
事实上,账面现金情况是反映跨界光伏企业隐忧的一个重要侧面。以皇氏集团为例,公司截至今年6月底的货币资金为6.6亿元,而其规划项目总投资达100亿元;再比如沐邦高科,其货币资金仅有6000多万元,股东权益也仅有9.5亿元。
爆雷的房企蓝光发展,上半年未偿还债务金额达387.75亿元,7月22日,蓝光发展宣布,蓝光集团所持公司的1.55亿股股票将被司法拍卖。曾经的四川“地产一哥”,在内外交困之际跨界光伏,此番跨界能否成功仍存疑问。
“现在光伏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国有企业也开始进行转型,使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大大增加。”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林伯强对
跨界企业的投向也值得玩味,类似江苏阳光集团这样一上来就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并不多,更多的跨界企业将目光聚焦到了电池、组件等下游环节。
目前,光伏行业已形成共识,今年是N型技术产业化的元年,HJT、TOPCon等高效电池技术进入量产的关键期。跨界企业选择电池环节作为突破口主要是想借此实现弯道超车,在最新的技术平台上与现有头部企业对垒;当然,这背后还有一些隐性的考量因素,例如,电池、组件扩产周期较上游的硅料、硅片更短,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见到转型成效;同时,电池、组件环节的单位投资额也小于上游环节,对于跨界企业而言也是一种资金压力较小的选择。
观察当前光伏跨界的另一个侧面是现有企业的态度,面对越来越多的涌入者,光伏“老兵”怎么看?又将如何应对挑战?
“这反映出整个光伏产业,甚至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好,”一位光伏上游头部厂商人士表示,“在目前投资选择空间没有那么大,各行各业都有压力的情况下,考虑到光伏行业的回报率以及行业景气预期,有些企业转型进入光伏领域是很正常的现象。”
一家头部硅片企业的负责人向
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晶澳科技,公司表示,做好自己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公司的立身之本。“公司也会向行业内的优秀同行学习,最终目的是共同把光伏产业做得更好,为双碳目标做贡献。”
正如前述,新跨界光伏的企业往往都瞄准行业最前沿技术,针对这种情况,现有龙头企业如何保持持续领先也是市场关心的话题。
晶科能源表示,公司目前的TOPCon量产转换效率已达24.8%,良率和PERC持平,成本接近,处于垂直一体化企业领先水平。TOPCon属于系统化工程,需要较强的研发组织能力、复杂的产线设计、工艺导入、生产运营等方面的经验和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并非简单的资本介入就能完成。谈到,公司下半年TOPCon二期量产效率目标是25%,明年目标是25%以上,将持续领先行业。
上述头部厂商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