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长股票行情(乡古村股票)

2022-09-18 19:40:38

  想去玩几天,谁来说说看,顺德特 色 文 化 景 点?

  珠江三角洲古村落总体具有浓郁的广府地域文化特色,多为梳式的布局、三间两廊的民居。但因自然地理差异、地域开发不平衡、族群构成不同、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空间景观上形成不同的聚落文化景观。

  在高明、鹤山、三水北部、花都、白云区、从化、增城、东莞、深圳、香港等一线,是广府民系与客家民系文化交汇之锋面,广府村落因受客家建筑文化的影响,花都东北部、白云区东北部、从化南部等珠江三角洲广花平原西北缘的村落,形成以广府为主、兼具客家风格的建筑特征,村落多建围墙和高高的炮楼,这是防御的需要和族群斗争融合的结果;东莞、深港地区的西部广客锋面则形成广府围村落;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潭江流域五邑地区,由于土客族群斗争的原因,特别是受近代以来的华侨所移植的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原来的梳式布局、明字屋、三间两廊等民居被改建成西式的庐式住宅,村落四周遍布碉楼等防御性建筑,侨乡村落中大量建起的带有浓郁西方建筑风格的近代碉楼,在布局上突破了“梳式布局”的框框,按防守功能的实际需要布置在村头或村尾的;同样全新建造的西方格调的庐式住宅,其位置也越来越偏离整齐划一的巷道尺度,或置于村前,或置于村后,甚至村边,虽然仍保持行列的布局,但总是与旧民居拉开较大的距离,形成独树一帜的侨乡村落景观;[1]三水、南海北部、花都西南、中南部由平原、丘陵、河汊交错分布的地形特点,使这一带的村落多依山而建,呈规整的梳式布局,前对半月形水塘,形成榕树、水塘、镬耳墙的“梳式布局”村落景观;到了中山西北、东北部,番禺南部等沙田地区,由于开发较迟,河道笔直,两岸多为上岸后的蛋民的居住区,形成沙田、河涌、茅寮的沙田聚落景观;而顺德、珠江后航道两岸等西、北江、交汇的河网密布地区,规整的梳式布局变得自由起来,呈现岭南榕树、河涌、镬耳墙的典型岭南水乡景观。

  本文所指的“岭南水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存在过或现存的、以连片桑基鱼塘或果林、花卉商品性农业区为开敞外部空间的、具有浓郁广府民系地域建筑风格和岭南亚热带气候植被自然景观特征的中国水乡聚落类型,即“广府水乡”,之所以冠以“岭南”一词,是便于与“江南水乡”对称。2002-2004年间,笔者以顺德杏坛镇为重点,考察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批岭南水乡文化遗存,现把田野考察所得与文献资料记载相结合,初步写成此文,从地势平坦、河网交织的自然条件、地域开发与县级建置、明代以来宗族制度的兴盛、宋明以来文化教育的繁荣、明清以来商品性基塘农业的发展等诸方面简单论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主要的岭南水乡文化遗存地—顺德岭南水乡的特色与形成历程。

  一、顺德岭南水乡景观特色

  古桥是构成水乡的的关键要素,顺德河网错综,自古桥梁众多,出门过桥、举步登舟。据统计,顺德现存的宋桥4座,明桥4座,清桥8座,均为石桥。保存较好的有:杏坛镇:逢简村金鳌桥、巨济桥、明远桥;古朗村跨鳌桥、引龙桥、起凤桥;北水村利济桥、永安桥;古粉村爱日桥;上地村跃龙桥;高赞(东)村文明桥;伦教镇:北海村紫阳桥;大洲圩御波桥;容桂镇:镇区洛阳桥;四基村秀桥;陈村镇:旧圩酿泉桥、垂虹桥;勒流镇:扶闾村凌云桥;[2]从上可以看出,现存的大部分古桥均分布在杏坛镇内,顺德杏坛镇成为珠江三角洲现今保存岭南水乡风貌最好的地区。“顺德另一项潜在的区域职能是发展以具有岭南特色的水乡景观为代表的区域性的休闲旅游业……基塘农业景观与水乡村落景观已在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中逐步消失,而在顺德的中南部地区仍然拥有这一资源,成为需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风貌型资源。”[3]

  顺德仍存风貌的多为水乡古村,龙江、龙山、容奇、桂洲等水乡古镇已为现代化的城镇所取代;昔日广东四大名镇之一的陈村,在东汉已成聚落,以邑人陈临于建安中被征为太尉而得名。咸丰《顺德县志》云“自汉例献龙眼荔枝,宋贡异花,由来已久” [4]。明清陈村置都宁巡检司,“诸异卉果,流俎天下。”[5]特别是沟通珠江三角洲各地的陈村水道从镇附近通过,强有力地促进了它的发展。古镇在明清两代,通过河运贸易和商品性农业的发展,造就了面积广大的镇区,境内三墟六市,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开新墟,很快发展为一个“商贾如云”的大市镇。[6]屈大均对其水乡古镇景致进行了情有独钟的描写:

  “顺德有水乡曰陈村。周回四十余里。涌水通潮。纵横曲折。无有一园林不到。夹岸多水松。大者合抱。枝干低垂。时有绿烟郁勃而出。桥梁长短不一。处处相通。舟入者咫尺迷路。以为是也。而已隔花林数重矣。居人多以种龙眼为业。弥望无际…… 陈村的水味淡有力,故“取作高头豆酒,岁售可万瓮,他处酤家亦率来取水,以舟载之而归……” [7]

  1、顺应水势的聚落布局

  顺德岭南水乡的河涌是聚落组团的自然分界,聚落总体上由河涌分割成不同的板块,简单的多呈“丁”或“⊥”字形(或“Y” 字形,如顺德古朗村),复杂的为团状、网状分布和“井”字形(如顺德逢简村);还有环绕小丘而建,四面临河涌街道呈放射状分布。

  顺德水乡的各姓氏和房份以河涌为界分居村落各处,每一组团都有自己固定的土地神(又称“社”)如顺德逢简村共十六个社(现称“街”):见龙、村根、坛头、明远、后街、高社、麦社、午桥、嘉厚、高翔、直街、碧梧、西岸、东岸、槎洲、新联,共同组成既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的聚落共同体。[8]顺德岭南水乡在每个社都有各自的社神和埠头,区分十分严格,各房、族份及家族、个人均使用不同的埠头。

  在清代“各乡俱有社坛,盖村民祭民祭赛之所。族大自为社,或一村共之。其制砌砖石,方可数尺,供奉一石,朝夕惟虔。亦有靠树为坛者。”[9]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农村建设并无统一的规划,但经济发达的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土地”、“社公”和其他神祗同村中的坊巷布局保持着非常严格的配属关系,居民是坊众,同时又是专奉某一“社公”的“社众”。这些农村建设受同一文化的规范,故有比较整齐划一的人文景。这种配属不但使社区生活有序化,有利于社区的整合,而且同当时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环境要求高度合拍。[10]因此,顺德岭南水乡在聚落组团的局部景观上仍延续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普遍的传统“梳式结构”格局,体现了“社公”神文化对水乡组团的社众和聚落社区的文化规范与整合:结构上,以里巷为单位,整齐划一、规规整整,村民们三间两廊的住宅一家接着一家,形成整整齐齐,横平竖直的布局;[11]朝向上,民居、祠堂等乡土建筑,面向河涌,建筑构成的里巷与河涌垂直,直对小埠头。(如杏坛镇龙潭村的西华大街一带)

  笔者认为,这些水乡的聚落组团在其发展早期很可能就是在“社公”等神文化的规范下形成的、以单姓为主的宗族社区,呈现出与北江下游三角洲平原的聚落社区同构的“梳式结构”的规整布局[12],它们广布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最密集的顺德等地的河涌沿岸,(如杏坛青田村至今仍保留着这种布局);后来,随着人口的繁衍,聚落的扩展,相邻的小村落逐渐连成一片,各姓之间的联系也日渐密切,渐渐,除原有的社公外,还可能出现地缘性的神明,如刘志伟研究的珠江三角洲著名市镇——沙湾的“北帝祭祀制度的形成过程,很可能就是沙湾各姓的村落整合为统一的社区的过程……按坊里轮值使何姓在事实上控制了大多数年份北帝的祭祀,沙湾社区的整合过程,也是何氏宗族逐步确立起在沙湾的统治地位的过程。”[13]顺德一些后来形成的、多姓聚居、较大型的水乡市镇(如逢简、沙滘等)其各姓最早定居时,大体上是分别聚居繁衍的,而人口的繁衍、聚落的扩展、地缘性神明祭祀和密集的河网发达的水上交通线、区域性市场的形成等条件的出现,很可能就是这些分别聚居的姓氏组团整合成聚落共同体的契机和动力。

  2、素雅、通透而不乏厚重的乡土建筑

  色调:

  与江南水乡的“粉墙素瓦”不同,顺德岭南水乡的广府乡土建筑在色调上显得较为灰浊,是“青墙、黛瓦、白地”,建筑通常是灰麻石街、灰麻石勒脚、灰青砖墙面(早期也有不少蚝壳墙及三合土),灰瓦屋面,重在屋脊、檐下、墙头、梁架等重点部位上加强装饰,只有屋脊和山墙才饰以较鲜艳夺目的灰塑、陶塑。在屋檐与屋面交界处常施以黑色边线,画上白色卷草,便轮廓醒目。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丰富立面变化,表现建筑造型的节奏和韵律感。黑白相间的线脚颇醒目清新,可减少热辐射和耀眼伤神。

  造型:

  顺德岭南水乡建筑(民居和祠堂)多以镬耳风火山墙为独特的造型特征,即像镬(锅)的两耳,称“镬(锅)耳大屋”。镬耳造型于明代中业被解释成象征明代官帽两耳造型,规定要有科举功名的人才有资格修建这样的房子;清代中后期,随着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宗族的平民化,镬耳风火山墙造型被民间泛化使用,并且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成为了岭南水乡建筑常用的山墙造型。

  镬耳山墙边的装饰,常是黑色为底的水草、草龙图纹,俗谓之“扫乌烟画草尾”,与水网纵纵横,滨临江海的岭南生活环境有关。山墙上的草尾装饰线条优美在黑底的衬托下,白色的草尾生机焕发,如鱼得水,是广府民系传统民居山墙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镬耳大屋又称“鳌鱼屋”。即大屋的正脊顶喜用中间双龙戏珠,两端鳌鱼相对的装饰鳌鱼为珠江三角洲流域建筑常用的脊饰。据说鳌鱼是西江流域族群的一种亲水图腾,而后又转化为龙母信仰、龙图腾崇拜,相传鳌鱼好吞火降雨而为人们偏爱。鳌(镬)耳山墙、鳌鱼脊饰同样可以视为一种亲水特征的建筑。传统建筑的屋脊还装饰夔纹,俗称为“博古”,据说是从商周的夔龙纹抽象变化而来的。这也是五行之中南方尚水的一种建筑语汇,并赋予深远的文化渊源。[14]

  此外,龙船脊、风俗彩画、陶塑、灰雕以及神龛四周的砖雕、木雕,祠堂墀头上的精致砖雕,横梁上的斗拱木刻等形象无不寓意吉祥长寿,如意富裕等乡土朴素的情感主旨。

  住宅:

  顺德岭南水乡聚落的贫苦人家多住直头屋,即单间小屋;中小户人家多住明字屋和三间两廊,明字屋子为双开间,主间为厅,次间为房,厅前有天井,房后有厨房,独门独户,适合人口少的小康人间;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多以“三间两廊”为主,所谓三间,即一座三间悬山顶房屋,明间为厅堂,两侧次间为居室。屋前天井,天井两旁为两廊。天井以围墙封闭。整座房屋平面为规矩的长方形。两廊中,右廊开门与街道相通,一般为门房;左廊多作厨房。民居的门,一般采用脚门、趟栊和木板大门,俗称“三件头”。“三件头”大门,既保持了居室的隐密,又利于通风透气,既可观察门外,又有较好的防卫功能,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是岭南建筑求实通透的一个形象的例子。有的在三间后面加建神楼,楼上靠厅的一面有神龛,用以安放祖宗牌位。此民宅模式是包括顺德在内的珠江三角洲乡村最普遍、最典型的标准住宅[15],顺德水乡聚落各以河涌作分隔的组成部分,仍以三间两廊为基本单位,并联扩大为多进多路大型院落。以三间两廊为基本格式,还可以有许多增删变化。

  祠堂:

  包括顺德水乡在内的珠江三角洲的乡村祠堂大都始建于明中叶后,其选址往往注重风水,因此常常不是正南正北,而是朝向经风水师勘定的特殊的角度。总的来说,其布局又十分相似,基地方正,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符合于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择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祠堂门前是小广场,可供族人聚会,举行各庆典,另一方面开敞的平地也烘托了祠堂的雄伟气势。

  祠堂入口为门廊式布局,大门两边常布置须弥座塾台,往日每有祭庆,即有乐师于此奏乐。进大门后,是增强私密性的屏门,也称“中门”或“挡中”构成门厅,是传统广府祠堂常见的布局形式和设计手法;门厅后是天井。天井地坪标高略低,一般用麻石条铺砌,设排水明沟。天井左右为侧厢或檐廊,四边的坡屋顶形成“四水归一”之势。天井后是整座建筑的主体即中进议事厅,通常称“某某堂”多为三开间,这是全祠堂最大的单体建筑,满足族人聚会议事之功用,明间设屏风,以阻隔由议事向三进祠堂的视线;中进过后隔着狭窄的后院,是相对简朴的后座明间的供奉的是长房各代祖先,两边则为配贤祠及配享祠,供奉得科名的祖先及对建修祠堂有功的祖先神位。另一些小型祠堂和书室(即所谓的“私伙太公”)中,则采用了广府民居传统的门斗形式作为入口造型。平面一般为三开间,明间设门,两侧砖成房,不设柱范,构架较简单,虚实对比强烈。[16]

  整体上看,包括顺德水乡在内的珠江三角洲乡村祠堂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对外封闭,对内开敞,采用严谨的中轴对称布局,以寓含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明代以来倡导的伦理和礼制秩序,结合天井组织院落和建筑,跌宕起伏,井然有序,构成有机的整体。

  庙宇:

  顺德水乡庙宇一般采用马鞍形风火山墙,分在庙宇两侧,墙体成梯级渐次升高的景观,在山墙边界处常施以黑色边线,描画白色细线衬托,轮廓醒目。

  由于广府民系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广府乡民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乡土聚落中的宗教信仰及民俗节庆也处处体现“水”文化的存在。顺德各处水乡普遍供奉着洪圣庙、龙母庙、天后宫、北帝庙等水神的庙宇:

  “邑人最重祈祷,每乡如有神庙谓之乡主庙。邑中乡中之最盛者,县城西山之关帝庙,仕版之城隍庙,西淋陈村之主帅庙。龙潭之龙母庙尤著灵应,乡人往祷者刑牲献醴,焚燎如云。”[17]

  而节庆方面,最突出的要数龙母诞、龙舟节等。这是水乡地理环境在聚落和乡民信仰在风俗上的直接反映。

  炮楼:

  《广东新语》“高楼”条称:

  “广州诸大县,其村落多筑高楼以居。……楼基以坚石,其崇一丈七八尺,墙以砖或牡蛎壳,其崇五六丈,楼或单或复楼,复者前后两楼,盘回相接,雨水从露井四注,名回字楼。罩以铁钢铜罛,隐隐通天。楼内分为三重,每重开三四小牖以了望,顶为战棚,积兵器炮石其上,以为御敌之具”。[18]

  以上大概是屈大均对明末清初珠江三角洲因社会动荡而产生的乡村聚落防御性建筑—高楼的描述;到清末民初,顺德乃至广东社会再次陷入动荡,盗匪问题严重,而顺德“盗风之炽为粤省冠”[19],为保境安民,顺德水乡聚落进、出口往往修建高高的炮楼,成为岭南水乡异于江南水乡的又一独特景观:

  “村落多筑高楼以居,凡富者必作高楼,或于水中央为之。楼多则为名乡。遥望木棉榕树之间,矗立烟波,方正大小,一一相似,势如山岳之峙,皆高楼也。楼基以坚石,基崇一丈七八尺;墙以砖或牡蛎壳,其崇五六丈。楼或单或复,复者前后两楼,盘回相接,雨水从露井四注,名“回字楼”,罩以铁网铜罛,隐隐通天,楼内分为三重,每重量工三四小牖以了望。顶为战棚,积兵器炮石其上,以为御敌之具。寇至则一乡妇女相率登楼,男子从楼下力斗,斗或不胜,由寇以秋千架巨木撞楼,或声大铳击之,或以烟火焚薰,楼中人不能自固,争从楼窗自堕,以求缓须臾之死,惨不可言。是楼虽壮观瞻,亦寇盗之招,此乡落之莫可如何者也……”[20]

  据笔者2003—2004年考察今顺德杏坛镇的龙潭、青田、光辉、上地等绝大多数水乡,至今仍保留或存在过有这一类建筑。

  3、宽敞迂回、绿树葱茏的河涌景观

  驳岸、埠头和石板路

  岭南水乡的河涌多迂回曲折,流经村落的河道两岸用麻石,红砂岩砌筑驳岸,驳岸每隔一段设置小埠头,有的为跌落河涌的阶梯状,有的凸出河岸两边或一边开石阶,一般正对一侧的巷门方便村民上下船和浣洗衣物,绕流于珠江三角洲水乡宗族古村内河的一个个埠头,区别十分严格,各房族分及家族用不同的埠头,有的埠头还特意泐石加以说明,如顺德桑麻水乡总社村的一个埠头有一块长条石上刻着“黎恒传祖水埠”几个字;这些埠头每天都有人烧香拜祭,逢年过节香火更盛[21];河涌在河叉纵横的珠江三角洲是村民联系外界是的主要通道,与河道平行的是用麻石铺砌的石板路,有的只有一边,有的两边都有,在石板路与河道之间,一般种植石榴、水杉、香蕉等树种,形成宽敞的、树木葱茏的水道景观。

  沂水有没有古村乡上峪村

  1、上峪村全称应该是:上峪东沟村。该村位于跋山水库东岸,省道 S236(沂博公路)西侧,撤区划乡是隶属下古村乡大峪管理区,现在由于乡镇合并,已经归属诸葛镇了。

  2、位置见下图:

  西光小王子的由来

  西光小王子.

   西光今在浙江东阳市西光自然村.传说西光小王子爱吃肉,特别是里脊肉,一次就是10几串.

   西光小王子,真名韦典.

  广州的古村落在哪里?

  1、田园风光聚龙村 聚龙村又名“邝家村”,在光绪五年(1879年)由一批祖籍台山的邝氏华侨买地而建。聚龙村坐落在冲口街陇西与招村之间,村口正对一湾河水,整修过的河岸两边古榕蔽日,仍带有田园风光。聚龙村现占地5200多平方米,保存有古屋前后三排,共20间。 聚龙村占地五千二百多平方米,坐落着成片整齐划一、外观设计一致的青砖大屋。这些古老的屋宇,其建筑特色颇有些像西关大屋。 2、百年商埠黄埔古村 广州黄埔古村非一般古村落,而具有深厚的商埠历史文化积淀。她是十三行时期大清帝国“一口通商”的外贸港口、一个中西文化交汇的“特区”、一个名人辈出的华侨之乡、一个“港-村(镇)”建筑规格卓尔不凡的“名村”;她在广州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本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 3、古色古香小洲村 小洲村四面环水,村内河涌纵横,形似小岛,故称“小洲”。小洲村现存136间历史建筑,分布于东、南、西、北、中约。小洲村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水乡古村落,完整保存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优美的乡村风貌。村内有西江涌、石岗网,环绕全村。街巷为古代里巷布局、古香古色,并保留了较多的历史建筑,有祠堂、庙宇、门楼、村墙、码头、古井和古树。小洲村形成了“河涌绕村流,小桥通街巷,沿涌种果树,街巷设门楼,白石街巷铺,河涌小鱼游,凉亭石凳多,屋院果飘香”的岭南水乡特色。全村内外有河涌必有桥,小船从河涌上穿小石桥而过,沿涌石板桥四通八达,屋后有石阶汲水、小舟停泊。 4、大岭村 番禺大岭村位于石楼镇西北面、莲花山西南面。大岭村因位于番禺菩山脚,古称菩山村,整条古村坐北向南。早在北宋初期,这里已成村落。八百多年来孕育了璀灿的文化,蕴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岭村地理条件优越,水路方面可经玉带河直通珠江口、港澳地区。陆路西距番禺中心城区市桥约15公里,可直达广州、深圳、珠海。自然环境优美,北面紧靠菩山,东西南三面由玉带河环绕村庄。古村内的显宗祠、大魁阁塔、龙津桥、接龙桥,等建筑在岭南建筑艺术上都有一定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5、沙镇古镇 沙镇古镇始建于宋代,历史悠久。在8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沙湾古镇形成和保留了独具广府乡土韵味的文化,是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府民间文化中的杰出代表。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古老的岭南民间建筑艺术是沙湾古镇的特色。长期以来,根植于古镇的沙湾飘色、醒狮、雕塑、兰花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长盛不衰,体现岭南建筑艺术风格的水磨青砖墙、蚝壳墙、镬耳风火山墙、砖雕、灰塑、壁画等也有大面积存留。

  杭州附近百公里内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千年水乡古村?

  都说人间烟火最治愈人心,在城市喧嚣呆惯了的我们,偶尔来到乡村僻野,寻找普通人浓度最高的地方,感受他们的市井生活,才明白生活本真的意义。此次南浔之旅,我邂逅了倾慕已久的荻港渔庄,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荻港渔庄坐落在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这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荻港村水网纵横,与京杭大运河相临,为村子的渔业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殊不知,这苏杭中间,还有荻港。这里的历史人文气息浓厚,有着千年的淡水鱼养殖经验,养鱼、观鱼、吃鱼…,行走在荻港村,随处可见鱼的影子。

  如今的荻港渔庄,俨然成了荻港村的一张名片,每一位来到南浔的游子,都忍不住来这走走。渔庄集观赏、垂钓、度假、娱乐、示范教育等多元化于一体,无论是锅碗瓢盆,还是墙角屋檐,都透露出浓浓的渔文化气息。

  这里的历史文化馆让人耳目一新,馆内真实还原了荻港人旧时打渔的场景,还有数不尽的打渔器件,将人一下子拉回了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代,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十里水市中,一幅幅黑白照片墙将旧时的市井生活娓娓道来,绘声绘色,讲述荻港人的独家记忆。

  文化馆还藏着一个特殊的身影,那就是非遗陈家菜历史,一幅幅照片墙和一张张荣誉证书,都在向世人展示陈家菜特有的魅力。据说陈家菜是国民党员陈果夫的私房菜,许多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只为感受舌尖上的美味,趁机机会,我们也大饱口福了一番。

  这里的鱼丸汤极其鲜美,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特色小吃,看似其貌不扬,但却让你意犹未尽,满足你对味蕾的全部幻想。

  午餐过后,我们还细细体验了一番制作蚕桑纸技术,早在前往的路上就看到绿桑成荫,殊不知荻港渔庄的蚕桑纸历史源远流长,跟随着老师傅的脚步,我们体验了一番制作蚕桑纸的快乐,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从头到尾体验完整,但却被这里一件件精致的蚕丝工艺品所吸引,让人忍不住驻足停留。

  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来到荻港渔庄,除了感受味蕾带来的新体验,还能享受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宴,在熏陶之余,感受不一样的烟火气息。

  皖南古村落开发的 意义

  皖南古村落旅游的深度开发研究

  黄成林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近些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古村落旅游蓬勃发展,以江苏周庄、同里,安徽宏村、西递,浙江乌镇、西镇,上海朱家角,江西流坑,湖南张谷英村等为代表的古村落,已经成为江南最重要的古村落旅游目的地。

  皖南旅游区是安徽七大旅游区中最重要的旅游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三市,虽然其面积仅占安徽的22.2%,人口占安徽的9.1%,但其旅游接待要占全省的25%左右,旅游收入要占全省的35%左右。皖南旅游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工业经济不发达,林地的主要功能已由过去的经济目的转向如今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目的,种植业因山多平地少受到限制,发展以古村落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就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民生活和居区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皖南旅游区古村落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目前已开发古村落旅游地近20处,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徽州区、绩溪县、旌德县、祁门县(表1)。从旅游资源影响力来看,皖南旅游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以黄山、太平湖、新安江为主体的山水风光,其次是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景观,第三是以九华山佛教文化、齐云山道教文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景观。但是,按旅游目的地数量,古村落已经成为皖南旅游区山水之外第二大类旅游目的地;按旅游接待规模,古村落已成为皖南旅游区仅次于山水观光的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和超过宗教文化旅游地的第一大文化旅游目的地;按旅游品牌影响力,皖南古村落旅游已经成为安徽第二张王牌旅游产品。

  表1 皖南主要古村落旅游地基本情况

  村名 代表性资源品质特征及名称 营销主题形象 公路里程(km)

  宏村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宏村 世界文化遗产 至屯溪65,至黄山55

  西递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递 世界文化遗产 至屯溪55,至黄山37

  南屏 祠堂群,《菊豆》等电影外景地 至屯溪62,至黄山52

  关麓 联幢民居群 至屯溪63,至黄山55

  历溪 水口园林、祠堂、目连戏、陵园、悬棺葬 至屯溪105,至黄山150

  江村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溥公祠、父子进士坊 伟人故里,千年古村 至黄山50

  唐模 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唐模村 中国江南园林的故乡 至屯溪28,至黄山61

  呈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坎村、罗东舒祠 至屯溪32,至黄山55

  潜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潜口民宅 至屯溪24,至黄山57

  棠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棠樾石牌坊群 至屯溪27,至黄山77

  蜀源 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古桥,古井 养生休闲 至屯溪32,至黄山65

  渔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渔梁坝 徽商之源 至屯溪32,至黄山80

  一、开发条件分析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

  皖南古村落是以明清时期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族观念为社会基础,在徽州文化熏陶下造就出来的具有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村落。皖南古村落的家族性、布局的整体性、民居的艺术性、建筑的历史性、景观的独特性,早已为专家学者所认同,为影视界作为影视的外景地。

  皖南是徽商的发源地。徽商是我国明清时期10大商帮之一,形成于明成化、弘治年间,兴盛于明嘉靖至清嘉庆年间,衰落于清末。皖南也是我国清代最鼎盛的三大学术中心之一[1],读书入仕博取功名厚禄者为数很多。如清代,仅徽州(大体包括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黟县、歙县、徽州区、屯溪区和宣城市的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就考取进士516人,其中状元18人,略次于苏州,居全国第二,若以县计,休宁县状元13人,居全国第一[2],由此还出现了“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兄弟九进士、四尚书”、“同胞翰林”、“同胞状元”等佳仕途奇迹。由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加上受“聚族而居”、“叶落归根”、“荣归故里”及风水说的影响,这些因经商或仕途功成名就者往往回家乡大兴土木,“遍察山水形胜”,辟基拓产,营造鳞次栉比且十分讲究的民居,并且资助家族修建祠堂、水口园林、书院、牌坊等公用设施和纪念性建筑。由于民居乃至整个村落建筑质量非常高,虽然年代久远,这些古村落还基本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以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纷纷成为旅游开发的对象。

  皖南古村落主要由水口园林、牌坊、祠堂、学堂、民居、古桥、古井等景观单元组成。

  水口园林位于村落流水出口之处(即村口),集保瑞、避邪、屏障、导向、观赏、界定、美化等功能于一体,类似于村民共享的乡村公园,主要由古树名木、小桥流水、风雨亭、魁星楼、石质牌坊、石板大道、宗教祭祀建筑等部分组成。游人尚未进村,即被水口园林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建筑所折服:“随山采形,就水取势,隐僻清奇,闲雅质朴,巧如因借,无中生有”,与苏州、扬州园林明显不同。

  几乎皖南每个古村落都有牌坊,一个村落多座牌坊并非鲜见。如歙县棠樾村有7座牌坊,稠墅有4座牌坊,高约10m的石质牌坊,或矗立村口,或矗立村中,龙凤牌上或“圣旨”,或“恩荣”,或“敕建”,无声地记载着村落的辉煌、坊主的荣耀、家族的光荣,具有启迪、教化作用。虽然不少牌坊饱含着封建礼教牺牲品——妇女的斑斑血泪,具有封建的一面,但其将建筑造型艺术与雕刻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集匾额、楹联、书法于一身,有的古村落还数座牌坊成群分布,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主要用于祭宗祀祖、教化、族长议事之所的祠堂,宽通面大进深,雕梁画栋,形制恢弘。遍布古村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民居平面和立面结构蕴涵着吉祥,室内陈设充满着儒雅。由于建筑是古村落的主体,因此作为装饰构件的木雕、砖雕、石雕遍布民居、祠堂、牌坊之中,每一个雕件都寄托着主人的心愿或期盼。明清时期,皖南盛行风水说,以致每个村落、每幢民居在选址、布局、朝向上都慎之又慎,村落形态或牛形,或船形,或棋盘形,或龙形,或塔形,都有其特定的趋吉、景观、宗教、宗族和环境意象[3]。

  皖南古村落的历史一般在1000年左右,鼎盛时期千人之村不在少数,村落中现存古建筑最早为明代。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我国元代及以前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非常罕见,明清两代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也非常少。在我国28处世界遗产中,西递–宏村是唯一的古村落类世界遗产。在我国12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古村落的只有20处,皖南的西递、宏村、呈坎、潜口、查济均属其中。千年古村实质上是明清时期皖南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见证,是凝固的史书或“活化石”。

  皖南古村落的科学价值,特别反映在聚落规划、村落防火、人居环境、文化生态、文化景观、文化整合等方面[4]。如传统古村落通常是“滚雪球”式的发展,即随着村庄的扩大,道路、水系无序状态非常突出,而皖南不少古村落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规划性,道路纵横有序,水系来去有常。从文化生态角度看,皖南古村落与皖南自然环境具有制约、适应、再现和选择关系。从文化景观角度看,皖南古村落观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从文化整合角度看,皖南古村落是徽商经济实力和徽人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

  由于皖南古村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旅游价值非常高,以致有的古村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西递–宏村;有的古村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西递、宏村、呈坎、潜口、查济;有的古村落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如唐模、许村、湖村、陈村等;更多的是古村落的某一建筑物被列为全国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皖南古村落以文化景观为主,与皖南山岳型旅游地旅游资源优势互补。

  (二)优美的自然环境

  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丘陵、山地和山间盆地交错分布。总体上,皖南古村落大都依山建屋,傍水结村,远山近村,粉墙黛瓦,蓝天白云,白墙黑窗,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统一,无一不是最佳的人居环境,“山深人不觉,同在画中居”[5]。

  (三)较好的市场区位

  皖南是旅游资源高度富集区和资源型旅游地,拥有世界遗产项目2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处,4A级旅游地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2处。旅游资源高度富集,有利于形成景观群以吸引旅游者。游人以皖南为旅游目的地可选景点多,单点交通成本低,对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三大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之一,也是皖南最大的客源地。虽然皖南临近长江三角洲,由于客源地本身的古村落(如同里、乌镇、朱家角等)的“截流”作用和替代性竞争,仅凭皖南古村落难以成为皖南中远程国内市场的首选旅游目的地。但是,皖南古村落旅游地大都拱卫在皖南旅游区最具有市场引力的黄山周围,或者临近皖南最主要的游客集散地屯溪,或者位于游人进出黄山必经干线公路旁,这是皖南古村落发展旅游最主要的区位优势。如“伟人故里,千年古村”江村位于距南京、芜湖至黄山必经的主干公路205国道1km处,渔梁、雄村、棠樾位于杭州至黄山必经的主干公路104省道附近,潜口、唐模、呈坎地处屯溪经或岩寺至黄山主干公路205国道旁。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虽不位居旅游者进出黄山的必经之地,但本身有便捷的公路与黄山、屯溪相通。大体上,按照时间距离计算,除了龙川、湖村、历溪古村落以外,其他已经开发的古村落旅游地距黄山均在1~1.5小时车程以内,符合旅游者理想的旅行/游览时间比要求。

  在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期,黄山、屯溪为古村落旅游开发提供了机会市场,古村落旅游地以黄山、屯溪为依托,“借客出海”。今天,黄山依然是皖南旅游区中远程市场的首选旅游目的地,至少30%的黄山旅游者游览黄山前后要游览1~2个古村落。古村落已经成为近程市场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

  二、所有制形式与经营模式

  (一)所有制形式

  从所有制形式看,皖南古村落景观的物质载体有的是国家所有,如潜口民宅、龙川胡氏宗祠;有的归集体所有,如古村落中的祠堂、牌坊、水口园林、水系、道路和土地改革时划归集体的大户人家的房产等;有的属于私有财产,如古村落中绝大多数民居;有的属于企业所有,如旅游股份制企业恢复的人文景观等。总体上,古村落景观的物质载体以集体所有和私有财产为主体。

  所有制形式不同,权益关系不同。皖南古村落景观的物质载体相当一部分属于私有,古村落旅游开发者妥善处理好村民利益尤为重要。

  (二)经营模式

  皖南古村落旅游企业主要是内资企业,目前经营模式大体分为四类。在不同经营模式中,资产所有者的地位不同,收益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租赁经营。租赁经营者有的是国有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有的是民营企业,大都以利润或税收包干加提成的形式租赁古村落最精华的古建筑作为景点以吸引游人。游览户和全体村民虽然都不同程度上享有古村落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收益,但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租赁经营者,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或企业,本身有发达健全的营销网络体系,资金雄厚,开发力度大,能够迅速提高古村落的知名度,形成接待规模。

  股份制经营。村集体或村民一方以有形旅游吸引物入股,另一方以资金入股。由于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股东之间容易形成合力,促进古村落的开发。

  集体经营。这种经营模式一般由村办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开发、经营、保护,古村落旅游收入是村集体收入的一部分,游览户和全体村民都能充分享受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收益。根据需要和能力,一部分村民直接在古村落从事旅游经营活动。

  国营。潜口民宅系文物部门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潜口周围不便保护的10座明代典型建筑集中建于一处而形成的村落型的明代山庄。文物部门将其辟为游览点,收入所得主要用于弥补文物保护和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所需相关开支。

  三、古村落旅游开发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同类景点过于密集,主题基本相同,市场竞争激烈

  旅游者选择旅游地首先考虑的是景点的知名度和特色。皖南古村落旅游地类型相同, 水口园林、牌坊、祠堂是古村落的共性特征,虽然有个性特征,如棠樾以牌坊群见长,唐模以水口水街闻名,宏村以“牛形”村落突出,呈坎以祠堂和“八卦形”村落出众,但总体上个性特征不足以弥盖共性特征,同时,众多古村落彼此之间相距很近(最近者不足5 km),都在挤观光旅游独木桥,客源市场的替代竞争不可避免,以致位于相对区位劣势的古村落进退两难,每年只接待旅游者1~2万人次,停滞不前。

  要从激烈的客源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部分因资源特别出众、名流政要到访率高而成为最著名的古村落景点外,如西递、宏村、棠樾,其他古村落应该以古村落为基本依托,走自己的路,推出其他形式的旅游产品,出奇制胜,以互补竞争代替替代竞争。如徽州区蜀源村,以古村落为基本依托,结合青山绿水、山野田园风光、无污染食品、经济住房、古朴民风,推出了“休闲养生”旅游。由于游人逗留时间长,重游率高,每位旅游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过去观光游览的10倍。又如徽州区唐模村,在一般古村落游览的基础上,增加自助拓片、吃农家饭、看徽州民俗表演等很受旅游者欢迎的参与性项目,还将村幼儿园高年级班办在水口园林中的学堂里,不时传来着古装的幼童习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的朗朗声,给古村落增添了几分古韵。

  (二)交通通而不畅,有路无车

  以黄山、屯溪为结点,以黄山至屯溪的205国道或103省道为界,皖南古村落旅游地大体上分为东、西两大片。西片主要包括宏村、西递、南屏、关麓、卢村等古村落。东片主要包括棠樾、唐模、潜口、呈坎、蜀源、槐塘、许村、雄村、渔梁等古村落。这些古村落大多数离国道、省道不超过5km。目前的交通状况是通而不畅,有路无车,即古村落至交通干线的公路等级不高,没有通达古村落景点的固定旅游专线班车,散客想到古村落旅游,要么临时成团跟旅行社团队走,要么包车,要么几经辗转,非常不方便。2001年,皖南旅游区国内旅游者抽样调查表明,散客占全部客流58.79%。有路无车,等于主动放弃了已经到达村口的古村落潜在旅游者。

  必须以黄山、屯溪为结点,通过种种优惠措施,引导客运户开行东片和西片连接主要古村落旅游点的环行旅游专线客车,为散客前往古村落旅游提供便利条件。

  (三)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无论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联合国机构和中国政府设立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利用古村落发展旅游,可以为保护文化遗存筹集资金,改变为保护而保护的传统保护观念,但若处理不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有可能竭泽而渔。

  古村落,一是古,二是村落,如果古气、古风、古韵、古朴、古貌不存,商贾遍地,古村落则变成了新集镇。少数古村落里的新景观,如充满现代气息的楼房,穿街过巷的电线,为了吸引旅游者新建的“古建筑”,杂乱无章的摊贩等,已经让人感到古村落的风韵正在漫漫消失。

  要树立“保护第一”、“保护就是资源”的观念,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必须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结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手段,加大保护力度,制订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和保护性、抢救性维修方案。

  (四)主题形象问题

  因为皖南旅游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在人们的心目中,皖南古村落肯定是一个山环水绕的山村,一派“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的韵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古村落已经失去往日风采,山无往日浓郁,水无往日长流。恢复“山深人不觉,同在画中居”的山乡古村风貌迫在眉睫。也只有恢复山乡古村风貌,打“山乡古村”牌,做活“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才能与江浙等地的“水乡古镇”相区别。恢复“山乡古村”、“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必须从长计议,从眼前做起,搞好规划,加强绿化,注意美化,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四季流水潺潺。

  皖南古村落之所以出名,一是古建筑,二是名人。皖南古村落藏龙卧虎,人才辈出。如清代医学家、“人痘接种法”发明者江希舜,民国北京市特别市长、代总理江朝宗,著名数学家江泽涵均是旌德江村人,革命烈士江上青祖籍旌德江村。名村得名人而活,名人使名村以传。如何依托古村落,打“名”字牌,如“名村”、“名人”、“名祠”、“名坊”牌,依托古建筑,打“祠堂之乡”、“牌坊之乡”牌,依托乡村名产,打“祁红之乡”、“枇杷之乡”牌,增加古村落的文化含量,推出明确的主题,是皖南古村落深度开发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五)村民利益问题

  无论租赁经营或国营,还是股份制或集体经营,不论村民的民居是否是游人参观点,生活在古村落里的村民以及由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所构成的场景,是古村落旅游必不可少的环境,古村落的每个村民及其活动已经成为古村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古村落旅游的灵魂之一。是否允许村民参与古村落旅游,村民对自己的家园发展旅游持何种态度,能否从旅游中获得合理收益,是旅游经营者必须认真考虑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没有广大村民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不妥善解决村民切实利益问题,不给村民因发展旅游而付出的代价(如古民居的翻修扩建和作为参观点的民居内部现代化改造等都受到限制,村民维修古民居希望外观整旧如新,而事实上旅游经营部门只允许其修旧如旧等)予以补偿,古村落旅游氛围将大打折扣,终究会危及古村落旅游开发。

下一篇:树木种植股票(股票树林)
上一篇:近岸蛋白:9月20日开启网上新股申购 科创板IPO首发价106.19元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