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红色的传承

2022-09-05 03:01:57

  中共天水市甘谷县委党校 张建魁

  在甘谷县礼辛镇,我看到了一张喜报,一张半个多世纪前的喜报。

  喜报的内容是这样的:

  贵府尉正华同志,在修建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三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恭喜尉正华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

  看到喜报的同时,我还看到了尉国忠的党员登记表,记录的入党时间是1948年4月16日。

  一张喜报,一张党员登记表,纸张已经发黄。出于好奇,我请教礼辛镇的干部董尚荣同志,在他的讲述中,我了解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传承。

  尉国忠原名尉双禄,出生于礼辛镇菜子村一个贫农家庭。从1936年9月下旬开始,陆续有红军的队伍路过礼辛镇。红军每次来都秋毫无犯,从不干扰群众正常生活,只是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唤醒群众,征集粮草也都是公平买卖,这一切都落在尉双禄一家的眼里,虽然只是普通的农民,但他们已经认识到,这支军队和以前的军队都不一样。

  红军走了,给礼辛镇的老百姓留下了全新的印象。原来,真的有不扰民的军队。

  这一次,礼辛镇来了一小队红军,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跟上大部队的脚步。十月的礼辛镇已经是落雪的时候了,红军战士衣衫褴褛,疲惫不堪,再住在户外,他们的身体显然吃不消的。于是,尉双禄的父亲把这队红军请到自己的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

  为了追赶大部队,这一小队红军没有停留,第二天就出发了。他们需要赶到通渭的榜罗镇,然后从那里赶往会宁。尉双禄自告奋勇做了红军的向导。

  在做向导的路上,尉双禄很快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战士们给尉双禄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革命的种子,从此在尉双禄的心里萌芽。

  红军走了,尉双禄依旧在礼辛镇辛勤劳作,娶妻生子,他给儿子起名为尉振华,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能够振兴中华。

  春来秋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1948年,陇渭工委在礼辛镇开展工作,早就经过革命思想熏染的尉双禄,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为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在他的党员登记表上,入党动机一栏里边写着:推倒国民党,入了共产党。简单质朴的十个字,却无比清晰无比坚定地诉说着尉双禄的理想。

  新中国成立了,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尉国忠,意思是要忠于这个国家。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抗美援朝开始了,尉国忠毫不犹豫地将儿子尉振华送上了战场。尉振华入伍后积极建功立业,获得部队嘉奖,这才有了这张喜报。

  抗美援朝胜利后,尉振华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礼辛镇,回报这片红色的沃土。尉振华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为尉和平,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知道和平是多么的重要。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尉和平赓续着祖辈的红色血脉,选择扎根家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当我走进菜子村的时候,村里不止一个人告诉我,尉和平是他们村里的能人,也是致富带头人。他是村里面最早种植苹果树的人,他带领乡亲们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在礼辛镇,我没见到尉和平,但当我看到礼辛镇满山遍野的花椒树、苹果树、辣椒和中药材的时候,我知道我遇到了尉和平,而且不止一个。

  离开礼辛镇,我脑海里还是那张喜报,还是那张党员登记表。

  尉国忠、尉振华、尉和平……我默默念叨着祖孙三代人的名字,忠于国家,振兴中华,热爱和平,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血脉深处的印记吗?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最朴素的追求吗?

下一篇:通渭县乡镇残联、村残协换届动员会议召开
上一篇:青岛市挂职工作组来陇西调研东西部协作项目建设情况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