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为交通装上“智慧大脑”
纵横交错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脉。近年来,福建省交通运输部门不断推进行业信息化纵深、协同发展。数字公交、数字港口、科技治超、数字高速等一批智慧化应用和服务登场。当交通装上智慧大脑,会有哪些变化?
数字公交 智能出行一张图
陈建成是2022届高校毕业生,今年7月入职福州一家公司。他的工作需要频繁外出,快速熟悉福州公交系统成为他的紧迫任务。出发前我会打开App规划线路,查看公交车的行驶位置。他熟练地翻阅着手机里的掌上公交App。目前,掌上公交实现福州市560条公交线个站点的实时公交信息查询和预报服务。根据位置,我可以‘掐点’出门,大热天也不用在太阳下暴晒等公交了。陈建成说。
市民出行越来越便捷的背后,是智慧大脑——福州公交集团新一代公交运营监控调度系统在运转。
在福州公交集团智能调度指挥中心,运行车辆传回的实时画面在大屏显现,利用电脑调度系统,工作人员还能随时调用任何一条公交线路站点图。蓝点表明车辆到站,绿点表示车辆正在开行,下面的黄点是候场车辆。中心工作人员庄晓婷演示着系统功能,调度管理人员对运行数据一目了然,大大提高监控管理效率。同时监督司机工作,乘客丢失物品也能借助系统进行查验追溯。
今年,福州公交系统加强与地铁联动,在新开的地铁5号、6号线规划中,尽量做到地铁站附近50~100米设置公交站点。目前,福州市区陆续开通20多条地铁接驳专线,进一步提高地铁服务的直达率、覆盖面。
这需要梳理分析附近的出行需求和已有的线路配置,数字化手段成为好帮手。庄晓婷说,公司为福州市区超过2000辆公交车安装了客流计数仪,仪器实时收集载客数据,通过客流仿真分析与排班系统分析,实现调度运力、增减站点、优化线路等功能。
数字执法 科技治超一张网
福州公交的一张图推进了城市公共交通的智能化,全省公路科技治超一张网则为高效治理货车超限超载提供了高科技解决方案。
2020年,福建省成为全国6个试点省份之一,全面推动传统的线下接触式执法模式向科技治超非现场执法模式转变。2年来,福建省国省干线普通公路智能化管理暨科技治超平台已经初见雏形。
福建省交通运输综合保障服务中心副主任林森告诉
打开南平市分中心的管理系统,只见国道205建阳长春桥路段安装有称重地磅、电子抓拍系统和前端数据处理机柜。只要机动车经过地感线圈监测点位,就会触发三个设备工作,产生实时照片、数据并回传市级中心平台。林森说,后台对数据进行分拣、比对后,合成非现场执法证据并进行复查,执法指令下达到一线交通执法人员的工作仪器上。系统能测算预判行车线路,实时精准指派任务,极大解决了基层一线人手少、执法面广、任务重的痼疾。
目前,南平市投入运行36个非现场执法点位以及固定治超站6处,2020年9月投用后,全市货车超限超载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超限率控制在2%以内。根据测算,超限率下降还累计减少约100万辆标准车对路面的破坏,每年减少约1.08亿元养护资金投入。
据悉,福建省在全国率先提出规划建设全省公路科技治超一张网。‘十四五’期间,全省规划建设超过430个智能感知点,力争实现全省国省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重要节点的全覆盖。林森说。
智能改造 港口也有大智慧
与以往桥吊司机在高空小小驾驶室里俯身作业不同,在远程控制办公室里,操作人员只需盯着屏幕,用手柄就能操控集装箱装卸和后方堆场的堆叠。
这是厦门海润码头集装箱船装卸的常态。今年初,海润启用了全国首个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流程智能化改造项目。今年上半年,海润码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8.32万标箱,较去年同期增长13.36%,平均月吞吐量超过8万标箱。
目前,福州江阴码头、罗屿港口等也陆续启动智能化改造,福建省自主研发的码头生产操作系统已在省内码头试点应用。
各方数据共享和协同作业、全程无纸化运作……厦门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和福州智慧港云平台大大提升运行效率和节能减排成效。连续多年,厦门港口便利化水平位居全国前三位,福州港位居前十位。
去年9月,我国首个以港航融合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平台——丝路海运信息化平台正式启动。港口、航商、贸易商等在平台上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共同开发建设订舱平台、物流可视化平台等。
这为丝路海运朋友圈持续扩容插上翅膀。目前联盟成员单位达200多家,86条丝路海运命名航线个港口的航线网络初步构建,累计完成8305个航次,集装箱吞吐量达900多万标箱。
{var s = _ + Math.random.toString.slice;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