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监管对券商及从业人员开逾百张罚单,境外业务等成新关注点
开展经纪业务不合规,是券商被罚的一大主因。据
6月初,广东证监局对2家券商工作人员采取认定为不适当人选的行政监管措施,其中一人在营业部任职期间,介绍他人进行账户管理,并作为担保人签署相关协议;另外一人则是在任职期间,在外兼职并与他人签订相关协议,约定由其管理账户并进行收益分成。两人分别在1年、2年内不得担任证券公司客户开发服务相关职务或者实际履行上述职务。
对于员工的这些违规行为,相关券商营业部也收到整改通知。5月份,深圳证监局对某券商深圳分公司以及相关营业部的一则罚单显示,该分公司及所辖营业部存在合规人员兼任运营负责人、营销人员管理不到位、客户账户异常交易监测不充分等问题。深圳证监局认为,以上情况反映出该分公司合规管理存在不足,对其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要求该分公司在收到罚单之日起30日内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合规和风控存在问题,不仅会影响券商开展业务的有效性,而且会埋下安全隐患。”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对《证券日报》
投行业务不合规,是券商受罚的另一大原因。年内27张罚单与此相关,主要是在IPO、再融资、重大资产重组以及债券发行等项目中,相关券商对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核查不充分;发行股份上市当年企业即亏损或业绩大幅下降;未勤勉尽责履行持续督导职责等。
证监会6月10日公布的3张国融证券以及相关人员罚单显示,国融证券在担任上海富控互动娱乐股份有限公司出售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财务顾问过程中,未对标的资产的收入、关联交易及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等情况进行审慎核查。证监会要求公司严格按照内部问责制度对负有责任的业务人员、内控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内部问责,并向证监会提交书面问责报告;3名财务顾问主办人被认定为不适当人选3个月。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券商的‘看门人’作用凸显,投行业务面临更大的责任和压力,也迎来巨大的成长空间。”汪惠青表示,提升投行执业质量,关键是要“摸清家底”,找准战略定位,通过结合自身业务规模、资本实力和客户资源,聚焦优势业务、优势行业和特定客户群体,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此外,今年以来,还有3家券商因场外期权业务被罚,主要涉及场外期权合约对手方为非专业机构投资者、部分场外期权合约个股挂钩标的超出当期融资融券范围、场外期权业务相关内部制度不健全,内部流程执行不规范等。2家券商因为App宕机被罚,3家券商以及相关负责人因为境外业务不合规被罚。证监会6月10日公开的10张罚单中,7张涉及境外业务。
汪惠青表示,我国场外期权市场具有起步晚、发展快、专业性强的特点,存在市场分割、券商业务内控不到位、市场风险不容忽视等问题。加强场外期权业务的监管,一方面凸显了严控场外衍生品风险的监管基调,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券商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合规风控水平。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与证券行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防范券商信息技术风险越发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