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制约因素-基础设施因素
基础设施是制约跨境人民币结算清算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普遍采用以美元为主导的跨境货币清算系统——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系统。2015年,正式上线运行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是人民币跨境结算清算的底层基础设施,为人民币跨境清算和结算提供服务。
课题组调研发现,在基础设施方面,昆台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CIPS直接参与者数量有限,有些极为重要的节点需要依赖SWIFT。SWIFT(总部在比利时)在美国“9·11”事件之后,经过美方多次游说要求信息共享,达成共识为美国政府提供除了欧盟之外的所有数据。美国逐步加强对SWIFT 系统的控制能力,要求其遵守美国相关要求,如不遵守将受到美国的制裁。虽然美方当时承诺是只用于“三反”(反恐怖融资、反洗钱、反偷税漏税),但信息实际使用情况却不得而知。
本课题组于2021年7月开展实地调研。截至2021年7月末,CIPS系统共有参与者1200家,其中直接参与者53家,间接参与者1147家。在CIPS 的53家直接参与者中,主要包含大型国有银行(及其海外清算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中国分行及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其中,包含中银香港、工行新加坡分行、交行首尔分行、农行迪拜分行等8家海外分行。在我们调研期间,中国银行台北分行并不包括在其中。这会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由于中国银行台北分行不是CIPS直接参与者,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地区之间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均需依赖SWIFT,美国可以通过SWIFT通讯交易记录查阅两岸间所有资金往来。考虑到两岸之间的特殊关系,对SWIFT过分依赖不是好事。例如,美国如果想对被制裁国(地区)实施金融制裁,可以通过截断被制裁国(地区)及其金融机构或企业通过SWIFT进行国际结算清付,使其成为“金融孤岛”。另一方面,境内直接参与者覆盖面较少,地方城商行基本上都是间接参与者,他们和直接参与者之间的人民币交易使用SWIFT进行通讯,可能导致境内交易的信息泄露。
随着CIPS系统参与者的不断增加,截至2021年10月末,CIPS系统共有参与者1243家,其中直接参与者71家,间接参与者1172家。此时,直接参与者中包括了中国银行台北分行。这一形势的改善将有利于规避我们在调研时发现的问题。
第二,CIPS效率和便利性有待提高。一方面,相比美国的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CIPS效率低,成本高。CIPS虽然在技术层面(软硬件以及技术实现)世界领先,但清算效率较低,使用频次有限,成本较高;CHIPS的清算效率达到1:17,即1美元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发挥17美元的清算效率,清算效率高,并采用实时撮合的混合运算模式,在计算逻辑以及业务处理能力上遥遥领先。另一方面,两岸间跨境人民币清算结算的环节路径较长。例如,两岸间的一笔跨境人民币交易需要经过“某银行中国大陆分行—中国大陆总行—中国银行上海总部—中国银行台北分行(清算行)—中国台湾地区相关银行总部—中国台湾地区相关银行分支行”多个环节得以完成,时间较长且具有不确定性。目前,CIPS系统在结算速度和交易成本上不占优势,清算效率和便利性有待提高。
第三,金融分支机构网络有待完善。中国台湾地区办理人民币结算清算业务的金融机构较为缺乏,网点分布较少。2012年中国银行台北分行成为人民币在中国台湾地区唯一的清算行,仅在台北设有网点。中资商业银行和台资商业银行在两岸的网点分布也有待进一步拓展,人民币跨境结算需要加强两岸银行间的合作。在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银行的网点分布较少,且新台币只作为表外货币记账,买卖货币渠道单一,使得汇率并非由供求决定,交易结算十分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