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特效药,凭啥来中国割韭菜?

2022-04-05 19:50:36

  在民族主义愈加占据当代社会思潮主流之时,我们必须对这一点更加警醒。因为盲目的爱国主义只是情绪宣泄,它既是有害的,也是不道德的。

  从抵制日货到武力解放,现在又轮到了美国生产的新冠特效药,媒体从不缺少为煽动情绪树立的箭靶,但利用每一次风波制造舆论狂潮,只是纯粹的投机主义。

  打倒一个人很容易,最难,也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和分辨线“有罪”的特效药

  2021年12月22日,辉瑞公司研发的新冠特效药Paxlovid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2月11日,Paxlovid被中国药监局批准进口注册。

  3月17日,2万多盒Paxlovid运抵上海,随后火速送往全国抗议一线个省市投入使用。

  一边是对辉瑞特效药大开方便之门,一路火花带闪电地从美国实验室送到中国老百姓病床前。另一边,上海、吉林感染病例居高不下,每天的新增数字令全国人民触目惊心。

  两个事实一叠加,自然引发了巨大的舆论质疑:

  一是特效药到底有没有特效。

  二是其中有没有利益交换。

  我们先从功效的角度来认识一下这款特效药。

  Paxlovid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病毒的蛋白酶阻止新冠病毒复制,也就是减轻新冠患者的感染症状,但不能彻底杀死病毒。

  根据辉瑞去年11月公布的三期临床结果,对症状出现3天内的389个患者进行Paxlovid治疗,结果是3人入院,0死亡;对另外389个患者使用安慰剂,结果是27人入院,7死亡。

  最终辉瑞得出的数据是,Paxlovid使新冠病毒相关的住院或全因死亡风险降低89%。

  至于国内Paxlovid为什么这么贵,需要每盒2300元,本质原因是医药行业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你买到的已经是第二颗药,第一颗药的价格是数十亿美元。”

  根据医药巨头罗氏制药的一个数据,1种新药从分子发现到上市的平均研发周期是12年,需要423位医药研究员进行6587次科学实验,花费7百万小时。

  比如《我不是药神》里的神药格列卫,从发现靶点到上市,耗费了50年和超过50亿美元投资。印度格列卫之所以便宜,是因为印度有专利强制许可,无需同意便可进行仿制。

  至于辉瑞的新冠特效药,当然也拥有5-10年禁止仿制药销售的专利保护期,但一方面新冠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另一方面目前又处于各国特效药研发和抢占市场的关键时期。

  因此Paxlovid一经上市便与日内瓦非营利组织“药品专利池”达成协议,允许其授权其他药企仿制生产这款特效药。在获得授权的35家公司中,有5家来自中国。

  由于免收专利费,在发达国家售价500美元的Paxlovid,其仿制药价格可以低至20美元,但根据规定,这些低价药只允许向95个发展中国家销售。

  中国虽然未被列入95个国家名单,因此价格介于500美元和20美元之间,但并不意味着国家没有其他方式降低Paxlovid的售价。

  这款特效药的“原罪”,并不在于价格。

  围绕辉瑞特效药的争议甚嚣尘上,归根结底,其实是在“全面放开”

  “动态清零”两种路线上存在的矛盾。通俗来讲,全面放开意味着大量的新增感染人群,对特效药的需求量将会急剧上升,这不就给美国公司当了韭菜?“买办之说”因此达成逻辑自洽。

  逻辑没有错,错的是顺序。

  中国要早日实现全面放开,才需引进这款特效药。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辉瑞这款特效药割不了中国的韭菜。

  比如去年11月国内胰岛素集采正式落地后,诺和诺德和赛诺菲两大医药巨头胰岛素产品在中国的售价,仅仅是美国售价的11%-16%。

  再说实在不行,中国还可以像印度一样祭出“专利强制许可”的大杀器。目前印度的Paxlovid仿制药NIRIT SPAL已经上市,价格低了一半以上,大不了开拍《我不是药神2》。

  其次,中国从疫情爆发至今始终坚持“清零”的路线年初就提出群体免疫,本质是价值体系不同引起的偏差。

  中国政府的价值体系要求其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从结果来看,2021年中国新冠病死率只有十万分之0.4,全球最低。

  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累计报告的新冠死亡病例只有4636例,比总人口500万的爱尔兰还要少。这绝对是巨大的成功,足以令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居民艳羡。

  西方政府之所以从疫情之处就极力鼓吹“与病毒共存”,与其说是“自由至上”的价值取向,不如说是能力有限。

  因为中国能以如此巨大的体量实现精准防控,首先得益于最有效率的政府。

  中国政府的效率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决策上,

  二是在组织动员能力上,

  另外,中国能成为防疫最成功的国家,离不开它最驯良的人民。

  只要对西方世界稍有了解,就能判断它们这两方面的不同。因此它们选择付出的代价是“人”,即牺牲弱势群体的生命,维持医疗系统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

  对中国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

  当然,中国达成如此成就,也要付出相应的经济代价。

  即使中国仍然实现了更高的经济增长,但这是相对的。经济学意义上的绝对损失,最终都会转化为普通人的切身感受。

  因此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目标也是要全面放开,而且,越快越好。

  中国“全面放开”的迫切意愿,在最新版新冠诊疗方案上有所体现。

  比如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还有轻型病例从住院改为集中隔离,把Ct值从40下调为35。再有,就是把Paxlovid和国产单克隆抗体写入诊疗方案。

  综上可以判断,引入辉瑞特效药是减轻新冠感染者死亡风险、早日实现国内全面放开的需要,

  二者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全面放开的时间。

  以韩国为例,3月21日青瓦台开始放宽入境人员隔离措施后,新一轮疫情迅速爆发。乃至出现确诊病例单日新增60万,死亡病例激增5倍导致棺材告急和火葬场不堪重负的现象。

  对中国而言,目前的情况是一旦放弃,那将前功尽弃。因此仍然需要等待新冠病毒的威力进一步降低,特效药是当前阶段的关键。

  这就是第二个矛盾:中国与西方的特效药之争。

  简单来说,如果辉瑞这款特效药是中国研发的,那就变成了中国医药企业割全世界韭菜,网络上绝对不会存在这么多争论。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民间对医药巨头的“憎恨”由来已久。

  中国出于对专利制度的保护,只能采用纳入医保和集采谈判两种方式减轻人民复旦,但这毕竟是解燃眉之急的权宜之计。

  一个国家的医药产业和全民健康,归根结底还是看科研能力。从这一点来看,辉瑞率先研发出被全球市场接受的特效药,并不是一件意外的事。

  实际上,2021年全球十大制药企业中,有一半都是美国公司。

  科研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谁能在新冠疫情即将迎来拐点的重大时刻成为收割者。而中国在医药创新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5000多家药厂中,99%都是仿制药企业。

  中国远不止一个医药行业缺乏创新,这都是“惯出来的”。

  反例就是医药创新大国瑞士,只有860万人口,却先后培养出9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科学是最不容投机取巧的,有多少投入就有多少收获。

  瑞士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投资仅次于美国,自主研发药品比例达到80%,罗氏过去两年的研发投入都是全球药企第一。

  不只是医药行业,所有能决定全球市场话语权的行业皆是如此:没有实打实的付出,谈何收割全球利润?

  即便是真相,也会因其片面形成信息茧房。它或许来自媒体的操弄,或许来自政客的引导,轻而易举便能决定观众的立场。

  在如今的网络生态中,独立思考已经殊为不易,何况在搜集足够资讯的情况下,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对错利弊而后再决定自身的立场。

  中文互联网的水实在太深,鱼龙混杂、敌友不分。但我们仍然能做到尊重不同的意见和选择,运用自身的判断力,尽量避免被有心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下一篇:美国供应链压力前所未有 通胀火上添油
上一篇:辞职理由亮了!ST中昌副总裁、董秘双双离职 内部矛盾愈演愈烈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