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量“减法”换功能“加法” 又一国有大行旗下APP下线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记者表示,在线上获客和运营日益重要的趋势下,手机银行成为各家银行开展业务的核心发力点。在业务平台和场景平台上,不同银行的策略有所差异,一些“迁移”或“瘦身”行为主要发生在这两类中。通过这些策略变化,将原本分出来的金融业务平台、场景平台整合进手机银行,可以将各种资源集中,做大手机银行数字化生态,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做减法”,实际上却是在“做加法”。
整合优化功能成为趋势
近年来,银行大力发展手机银行业务,部分银行以场景化、生态化、数字化为方向,探索提供多场景、多行业、多渠道的线上金融服务。因此,一家银行旗下有多款的情况十分普遍,难以避免地导致银行功能出现重复、同质化等现象。
记者在多家应用软件商店搜索后发现,多数头部银行旗下均有3至4个,类型涵盖个人类、企业类、生活服务类、贷款类等诸多细分领域。记者下载了多款银行,在体验后发现,同一银行旗下的各个之间细分边界并不明朗,很多业务有重叠现象,同质化程度较高。其中,这些绝大部分都包含了贷款、
使用率不高、体验感不好,让很多用户对银行颇有怨言。用户张先生对记者表示,“现在很多银行名称相似,在使用过程中感觉各个的功能都差不多。有时候所需功能仅在一款上方便使用,虽然使用频率不高,却又不能删除。”
分析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王蓬博认为,“每家银行旗下不同类型的用户在一定范围内是重合的,这会造成资源浪费。过于泛滥的银行,在给用户使用造成困扰的同时,并没有达到银行想要的效果,这也是银行开始对数量‘做减法’的原因。”
就曾发布《关于阳光银行下线及相关功能迁移的公告》称,已将阳光银行与手机银行完成功能服务合并。“从目前来看,银行不管采取的是多平台策略还是集中发力手机银行策略,均有表现较好的案例。但总体来看,还是与银行自身的资源禀赋、运用能力及业务规模相关。”于百程认为,“对中小型银行来说,集中资源聚焦于手机银行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与场景的结合,可以采取开放合作的策略,不一定非要自身开发运营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