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巴菲特只买消费股,000677千股千评
1:既然价值投资这么厉害,为什么巴菲特不会,一辈子买那几只股票。意思是说,涨了就卖掉,然后等着跌了再
资金越庞大管理越困难,资金能达到巴菲特那个级别就没办法这样做了,资金量大对市场冲击也大市场太多的变性,如果巴菲特来中国可能会这样坐庄的,在国外不好做,请望你采纳
2:巴菲特为什么不买科技股
由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不持有科技股,很多人就认为科技股作为一个整体不能以十足的把握用巴菲特的方法分析,否则巴菲特早就这样做了。 这是不对的。 巴菲特承认他对分析科技公司不在行。在1998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年会上,他被问及是否考虑过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投资于科技公司,他回答说:“这也许很不幸,但答案是不。”巴菲特继续说:“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我也希望能通过投资于他们将这种崇拜转化为行动。但当涉及微软和英特尔股票,我不知道1 0年后世界会是什么样。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这个国家分析这类企业的行家,第100位、1 000位、10 000位专家都轮不上我。许多人都会分析 科技公司,但我不行。” 在享有平均机会的领域做游戏对一个公司的净值具有负面影响。你愿意将你的终生积蓄压在一个靠运气赌输赢的公司上吗“ 每个人必须找出你的长处,然后你必须运用你的优势 。”查理说道:“如果你试图在你最差的方面获取成功,我敢肯定,你的事业将会一团糟。” 许多年来,增值投资者错误地躲避着科技股,因为巴菲特在这个领域缺乏动作。他们错误地认为他们无法分析这一新兴领域。现在他们发现他们已被一群才华出众的竞争者远远地甩在曲线的后面。 比尔·米勒解释说:“多数增值投资者都依赖历史资料来评估股值,并决定股票适时的价位高低。然而,如果投资者仅用历史资料的方法,他们的评估就依赖于当时的背景情况。”换句话说,历史评估模式只有在未来情况与过去的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才起作用。米勒说:“增值投资者面临的问题是,在很多方面未来与过去不相同。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不同的最主要方面是科技在社会中的角色不同了。” 米勒继续说:“事实上,我认为在很多情况下,科技公司与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样板结合得恰到好处。这个样板模式是一个真正的工具箱,它帮助你磨练你的选股分析能力,从而在众多的潜在的可投资公司中,选出最有可能在长期时间里为你带来高于平均值回报的公司。”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看到很多科技公司都具有巴菲特最崇尚的经济特点:高利润额,高资本回报率,将利润重新投入高增长企业的能力,以及以股民利益为重的管理方式。我们感到困难的是估算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通量,并折现从而估算出企业的内在价值。 莉萨·拉普阿诺(Lisa Rapuano) 是莱格·梅森基金顾问公司的副总裁和技术分析家。莉萨·拉普阿诺解释道:“多数人在试图评估科技公司时遇到的问题是未来的远景太不肯定,所以你必须设想出好几种结果而不只是一种。这会对长期投资的潜在未来收益产生更大的偏差。然而,如果你对你关心的公司进行一些关键领域的深层挖掘—潜在市场规模、理论概率、竞争地位—你会明白究竟是什么动因产生了不同的远景,这就会降低你的不确定性水平。我们仍会创立现金流动评估模式,但我们经常会使用几种目标评估模式而不是一种。” 拉普阿诺说:“而且,科技是未来经济增长的真正驱动力。许多科技公司在市场上是赢家,产生了超出其规模的回报。我们发现多层分析方法得到了回报,我们可以在这类公司中找到比在别的地方多得多的投资回报,尽管连高额不定因素也考虑在内亦是如此。” 巴菲特曾经说过,新一轮财富的获取在于找出新的专利权。比尔·米勒说:“我想技术公司就相当于巴菲特所提及的现代专利权要素。”在巴菲特的消费品领域里,品牌意识、价格实力、思想交流都是包含在专利权里的要素。在技术领域里,专利要素包括网络效果、正面反馈信息、锁住效应以及攀升的回报。 米勒补充道:“我认为很多人都是以一种错误的心态看待科技股的。他们认为科技很难懂,所以也不试图去弄懂它。他们事先就下定了决心。”应当承认,了解技术是需要一段学习的过程,但是我认为在这个领域成就一番事业不应当是那些计算机天才们的特权。 当我们刚开始学习巴菲特的专利现金流通模式时,我们必须脱离格雷厄姆的低价格与收益比和折算为账面值的思维模式。那时我们有很多新术语、新定义要学习,还要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财务报表,理解股息折现模式。学习技术也需要进行同样的观念转变。我们将不得不学习新的词汇,新的经济模式。我们还要用不同的方式分析财务报表。但最终这种学术挑战并不比当初我们脱离传统增值投资方式转向巴菲特的现代投资模式更难。增值投资以仅购买廉价股为特征而 巴菲特的方法则是以低价购买绩优股。 米勒说:“这与任何新的东西一样,你必须花费时间去了解它。”米勒指出,巴菲特和彼得·林奇(Peter Lynch) 都曾说过学习不过是注意观察你周围发生的事情。”
3:巴菲特买股票数量如此巨大,为什么不去一级市场买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巴菲特的股票绝大部分是不通过二级市场买的,只不过卖的时候大部分通过二级市场,是中国的股民自以为是的认为他和我们一样是二级市场的操作者。
巴菲特的理论是投资价值理念,他通过自己的一些队伍(巴菲特不是个人炒股,是他的公司),了解和分析上市公司的信息,然后在他觉得合理的情况下在一级或二级市场买入。还有作为有影响力的公司,会有上市公司主动找他增发。在巴菲特的书里从来没有说过他的股票都是从二级市场买的。
至于买入后的手续,包括通报等,在美国肯定是有的。只不过媒体神话了他,这些细节是不会写出来的。
所以,巴菲特不是普通股民可以做到的,只是他的理念可以作为参考而已。
4:利用杜邦公式解析巴菲特为何重仓消费股
巴菲特认为最重要的企业业绩衡量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除了特殊的情况(比如说负债与权益比例特别高的公司,或是重要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记录的价值不真实的公司)以外,我们认为净资产收益率是更加合适管理层取得的经济业绩衡量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是公司追求的最终盈利目标。可如何才能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呢从公式来看,净资产收益率等于净利润除以净资产。因此,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无非两种方法:提高净利润,或者减少净资产。但净利润和净资产两个指标与企业经营操作相距太远,难以直接付诸实践。运用杜邦公式的财务分析框架,将巴菲特的三大重仓消费股与其竞争对手对比分析,可以了解巴菲特认为最重要盈利能力的驱动因素。 在1910年度,杜邦公司的财务主管Frank Donaldson Brown提出一种全新的思路,寻找净资产收益率的驱动因素,把净资产收益率分解成三个指标的乘数,形成著名的杜邦公式: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三个驱动因素中,销售净利率是对利润表的概括,代表企业的盈利能力,反映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总资产周转率是资产负债表中左栏资产方面的概括,代表企业的营运能力,反映企业的管理优势;权益乘数是资产负债表右栏权益和负债方面的概括,代表企业的财务状况,反映企业的外部筹资能力。因此,利用杜邦公式和过去年份进行纵向对比,很容易找到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提高或降低的原因,和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有助于弄清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2011年度,巴菲特的第一大消费重仓股可口可乐净资产收益率为26.85%,略低于百事可乐的30.83%。其销售净利率为18.42%,高出百事的9.69%近一倍,但其总资产周转率0.58低于百事的三分之一,可见可口可乐走的是厚利慢销的路径,其权益乘数2.51低于百事近30%。 2011年度,巴菲特的第二大消费重仓股宝洁净资产收益率为17.35%,低于联合利华近一半。其销售净利率14.29%,高出联合利华四成,但其总资产周转率低于联合利华近四成,其权益乘数2.03低于联合利华的三分之一。可见宝洁的产品定价能力强于联合利华,但高定价也拖累销售速度,导致资产周转率相对较低。 2011年度,巴菲特的第三大消费重仓股卡夫食品净资产收益率为9.98%,低于雀巢食品四成。其销售净利率6.49%,约为雀巢的一半,但其总资产周转率0.58略低于雀巢的0.73,其权益乘数2.66高出雀巢三分之一。可见卡夫的销售净利率大幅低于雀巢是其盈利能力低的主要原因,但低得多的销售净利率并没有形成薄利快销的效果,因此,巴菲特最近两年一直在卖出卡夫食品。 一般来说,企业产品和服务竞争优势以及定价能力越强大,销售净利率明显会更高,但高定价往往导致销售更慢,企业总资产周转率更低,要么薄利快销,要么厚利慢销,薄利与快销二者如同熊掌与鱼肉不可兼得。巴菲特更重视的高定价能力带来厚利:“评估一项业务时最重要的单一决定性因素是定价能力。” 尽管企业增加负债、提高权益乘数,更多利用财务,能够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但巴菲特却青睐那些现金流量充足,几乎不需要负债融资的企业:“真正的好企业常常并不需要借债”。巴菲特不喜欢过高的财务:“我们宁愿拒绝相当吸引人的投资机会,也不愿意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过高的财务。”
5:沃伦·巴菲特在投资的路上都投资了哪些产业
他看见马萨诸塞州一家名叫哈萨维的纺织公司因濒临破产而拍卖时,即决心收购下来。然后将其原来的纺织设备卖掉,只保留公司名字,进行投资业务。他涉足于银行、家具、珠宝、糖果,乃至出版业的投资。1973年,他以1000万美元买下《华盛顿邮报》的股份,继而以4500万美元买下美国政府雇员保险公司,1985年用5亿美元购进ABBC的城市服务公司的控股股份,1987年拨7亿美元投资所罗门证券经纪公司,稍后又买下可口可乐公司的10亿美元股份。
6:巴菲特谈股票:谁知道巴菲特说的哪些行业开始时投资大,经营时投资小
通讯,软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