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正在推动出台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10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会上,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负责人朱光耀先生表示,餐饮业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对更好满足包括老年人群体在内的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商务部正在推动出台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从提升服务品质、创新消费场景、培育发展动能、弘扬餐饮文化、促进绿色安全发展等方面,加快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更好的服务于老年助餐工作。
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和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有关情况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
下面,先请唐承沛先生作情况介绍。
民政部副部长 唐承沛: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民生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见面,介绍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有关情况。
为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和老年助餐服务工作,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
首先,是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和民生福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这些年来,民政部门会同有关方面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织密扎牢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同时,我国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对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不完善;相关部门之间救助帮扶困难群众的信息共享不及时;一些地方主要针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实施专项救助,对低保边缘等困难群众的救助不够全面,客观上会出现“陡坡效应”;临时救助没有完全破除户籍限制等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救助成效的发挥。
鉴于此,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制定的
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家庭结构变化,高龄、失能、空巢、留守等老年人数量持续增长,助餐服务已成为老年人的普遍现实需要和热切期盼。近年来,各地坚持需求导向,结合实际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探索助餐服务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就餐不便问题,也为制定出台全国层面政策奠定了基础。同时,老年助餐服务在覆盖范围、供给质量、方便可及程度、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与群众的需求和期待还有差距,亟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争取取得更大成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
总的考虑是:以普惠性、多样化为发展路径,坚持政府
我先就简要介绍这些情况,谢谢大家!
谢谢唐承沛副部长的介绍。下面欢迎各位
社会救助体系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兜底性制度安排,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此次出台的
谢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次出台的
一是加强动态监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首先就要把需要救助帮扶的低收入人口找出来,纳入到动态监测体系当中。除了畅通低收入人口自主申报的渠道之外,还要发挥部门间“大数据比对”和基层工作人员“铁脚板摸排”作用,进村入户摸排,线上线下相结合,及时主动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
二是做好分层分类。由于低收入群众的困难程度、困难情形各不相同,有的面临基本生活问题,有的在医疗、住房、孩子上学、就业等方面存在实际困难。这就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救助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三是确保应救尽救。社会救助工作涉及到的部门多,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落实责任、齐抓共管,真正形成大救助格局。
我就先回答这么多,谢谢。
刚才唐部长多次提到动态监测,我想知道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 刘喜堂:
谢谢您的问题。民政部指导地方探索推进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已经归集了6600多万低收入人口的基本信息,大约占到全国总人口的4.7%。这6600多万人主要包括低保对象近4000万、特困人员460多万,还有低保边缘家庭成员600多万,纳入监测的防止返贫监测人口300多万,以及其他纳入监测范围的低收入人口接近1300多万。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民政部门监测的低收入人口主要是生活遇到困难、需要救助帮扶的低收入人口。
所谓分类,就是按照困难的类型和救助的内容进行分类,针对低收入人口的困难类型,我们由相关职能部门分别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以及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受灾人员救助等专项救助。此外,这次
我们知道,教育救助是专项社会救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好教育救助方面会有哪些举措?谢谢。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 马嘉宾:
谢谢您的提问。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这些年教育部门会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困难学生群体公平接受教育,我主要介绍两个方面的情况: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面,我们着力实现“三个提高”。一是提高覆盖范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三个全覆盖”,第一个全覆盖是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第二个全覆盖是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全覆盖。第三个全覆盖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从而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二是提高精准水平,建立跨部门信息比对机制,将建档立卡、低保、特困供养、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孤儿、残疾等学生纳入资助范围,确保特殊困难学生得到资助。
三是提高资助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要求,建立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各学段资助标准。据初步统计,2022年,全国累计资助金额达2922.73亿元,总计资助学生达到1.61亿人次。
在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方面,坚决守住“两个底线”。一是守住不辍学底线。定期开展学籍系统信息与人口库信息比对工作,每学期开学前后集中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找准学生辍学原因,加大帮扶救助力度,确保辍学学生找得到、劝得回、留得住。二是守住特殊群体特殊关爱底线。针对特殊群体中残疾学生就学保障问题,组织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将更多残疾儿童纳入特殊教育保障体系,并将特殊教育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提高至7000元,这是普通学生的7—10倍,2022年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6%。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贯彻落实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基础性、兜底性的制度安排,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持。请问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 宋其超:
谢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你的问题。近年来,财政部门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社会救助作为基本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保投入”。2018-2022年,全国各级财政共安排基本生活救助和急难社会救助补助资金1077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了7325亿元,占比大约是68%。此外,各级财政还安排了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人员等专项救助资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给予相应的专项社会救助。
二是“提水平”。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指导地方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和实际救助水平。2018-2022年,全国农村低保人均实际补助水平由每月227元提高到了345元,城市低保人均实际补助水平由每月402元提高到了545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1%和7.9%。
三是“严监管”。2022年,针对审计等发现的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部会同民政部在全面深入开展审计整改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
下一步,财政部门将结合
一是保障资金需求。困难群众救助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的财政事权,我们将合理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好基本生活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和专项社会救助的资金需求,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地落实。
二是提升救助效能。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配合同级民政等部门,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分层分类细化每一项救助政策的救助条件、标准和范围,确保救助对象精准、标准合理、水平适度。
三是确保资金安全。加强财会监督,严格规范救助资金的分配、拨付、管理、使用和评价,对救助资金实行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严肃整治骗取套取、挤占挪用救助资金等违纪行为,切实维护资金安全。谢谢。
界面新闻
您讲到的是解决老年人就餐困难有哪些具体的举措,正如您所提到的,老年助餐服务直接关系到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可以讲,是老年人关心、家里人操心、全社会挂心的事,方方面面都关注。老年助餐服务看起来是个小事情,实践中是个大问题。
一是着力增强老年助餐服务可及性。明确把助餐服务覆盖到有需求的老年人为目的,按照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一刻钟便民服务圈优化布局,
二是着力增强老年助餐服务普惠性。明确坚持有偿服务,不是免费的,各地可根据老年人不同情况分类施策,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对享受助餐服务的老年人给予差异化补贴。加大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助餐服务力度,鼓励老年助餐服务机构对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优惠服务;同时,引导利用市场化手段满足其他老年群体多样化、个性化助餐需求,通过给予供给主体支持优惠政策等方式,降低助餐成本,推动服务普惠。现在一些地方设立的老年餐厅、老年餐桌,不但老年人去吃,其他的群体也可以去吃,但是对老年人是有优惠的,政策上是有支持的,而且时间也可以错开,老年人吃饭10点多、11点钟就吃完了,后面翻过台子还可以做其他服务。不少的老年餐厅、老年餐桌也成为老年人社交平台,他们在一起聊得很好,聊得很开心,中午吃顿饭,走了,明天再来。所以小餐桌也是个大社会。
三是着力增强老年助餐服务的安全可靠性。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老年助餐服务规范,保证餐食营养健康和供应连续稳定,完善智能便捷服务手段,培育优质服务品牌;同时,要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加强部门联合抽查检查,压实经营主体责任,抓好食品安全和服务场所的生产安全,加强服务中的人身安全、消防安全管理,防范各类安全风险,让老年人既吃得好、也吃得放心。
四是着力增强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性。文件当中提出“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建立多元筹资、多方支持和风险分担机制;同时,鼓励各地从设施场地、财政投入、税费减免、人力资源等方面完善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保证供给主体适度的盈利能力,解决实践当中存在的老年助餐需求不稳定、持续运营难等方面的问题,要切实防止“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确保助餐服务可持续。
我就介绍这么多情况。谢谢。
这个问题还涉及餐饮业,涉及商务部的一些工作,看看商务部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负责人 朱光耀:
谢谢。做好老年助餐服务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民生实事,关系到广大老年人和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作为餐饮行业的主管部门,商务部积极参与了老年助餐工作,是
一是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餐饮业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对更好满足包括老年人群体在内的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商务部正在推动出台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从提升服务品质、创新消费场景、培育发展动能、弘扬餐饮文化、促进绿色安全发展等方面,加快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更好的服务于老年助餐工作。
二是发挥餐饮经营主体的作用。餐饮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很多餐饮企业在小区周边都开了门店,这些企业和门店是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的重要力量。商务部将支持餐饮企业,当然也不光是餐饮企业,刚才唐部长也说了,具备资质和能力的物业企业包括家政企业都是可以参与的。支持这些企业通过运营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在社区门店开办老年餐桌等方式,参与老年助餐服务,为更多老年朋友提供便利的用餐条件。同时,支持餐饮企业提供老年人餐食配送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三是鼓励餐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大家知道,餐饮业在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中占比每年都在10%以上,近几个月消费的恢复与增长,餐饮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餐饮业具有经济属性,通过老年助餐服务这项工作的推进,让餐饮业体现出它的社会属性来。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鼓励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充分利用社区空间资源,支持设立早餐点、老年食堂等社区餐饮网点,为广大老年朋友提供质优价廉、信得过的助餐服务。谢谢大家。
谢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财政部门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发展,2016年以来,中央财政每年都通过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安排资金,在全国部分城市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试点,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助餐服务在内的基本养老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积极筹措资金,助力老年助餐服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
二是细化补助政策,分门别类精准补助。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
三是强化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补助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同时,要定期对补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建立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机制,并适时优化和完善财政补助政策,真正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花出效益来。谢谢。
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在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司长 俞建良: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也这次文件的名字叫
一是因地制宜稳步有序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工作不是现在才启动,实际上很多地方已经开展,而且有很好的基础。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份全面开展老年助餐服务这项工作,但是也有些地方相对来说进展慢了一点、工作基础差了一点,所以现在我们重点是指导各地对照
二是聚焦短板弱项精准施策。针对农村地区整体工作基础薄弱、助餐服务难以形成市场化规模的情况,要指导各地把农村地区作为工作重点,结合实际采取倾斜性措施,支持农村地区扩大服务供给,鼓励灵活多样解决农村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针对各地普遍反映的助餐服务持续发展难问题,指导各地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引导充分做好老年助餐服务需求的调研摸底,摸清当地老年人真实的助餐需求、就餐方式和价格承受能力,掌握已有的供给渠道、可利用资源和有效模式,推动服务合理布局,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就是老年人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二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聚焦特殊困难老年群体,实施分类补贴,不搞一个标准,不搞相互攀比,也不提倡“免费餐”,重点要在“助”字上下功夫、做;三要坚持政府扶持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支持推动经营主体降成本、提质量、树品牌,实现保本微利、可持续发展。
三是灵活多样创新服务方式。从现在的情况看,各地方已经有很多很好的助餐服务方式,有的是利用现有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拓展老年助餐服务功能,有的是依托社会餐饮企业设立老年餐桌或者助餐点,有的推动学校和单位食堂向老年人开放,有的通过中央厨房开展配餐服务,还有各种互助和志愿服务的形式。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指导各地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整合利用好现有资源、现有设施场地、现有物流网络、现有信息平台,尊重群众意愿,探索各具特色、方便有效的助餐服务方式。要力戒形式主义,不设硬性指标,避免“一刀切”,造成资源浪费。
四是多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发展助餐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领域,需要
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