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汽车之战爆发在泰国? 中国车企正向泰国这片蓝海驶去
泰国总理府副发言人拉差妲当天表示,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对在泰国投资表现出极大兴趣,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14.4亿美元。
比亚迪或取消该计划,已表露出退出这项投资的态度。
在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作为投资目的地来讲,泰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泰国/越南WHA伟华工业区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赵迪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因为泰国是一个以贸易立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稳定连续性好,地处要道航运便捷,不仅和多个国家签署了互免关税协定,而且与各个主要经济大国关系融洽,中国在泰国建厂便于原材料进口、成品出口,还可以利用其关税优惠规则作为过渡区,跨越贸易壁垒,更好地走向海外。
据赵迪透露,就在近期,将有一家中国汽车企业落地泰国WHA伟华工业区。此前不久,比亚迪在泰国全资投建的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就落户在WHA伟华罗勇36工业区。
蚕食日系车大本营
对首批出海的中国车企来说,纵然出师顺利,但也并非没有荆棘,泰国市场的水或许比想象中更深。
泰国虽然汽车工业历史已有多年,但并没有自己的汽车品牌。数据显示,泰国的汽车产业链上游有18家汽车制造厂,约700家一级零配件供应商,超过60%由外资主导。
多年来,日本汽车品牌长期把持着泰国汽车市场,市占率常年在80%往上。仅丰田这一个品牌,就占据泰国逾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称得上泰国当之无愧的国民车,以至于日系车几乎将泰国市场视为本土市场延伸的后花园,丰田董事长丰田章男曾称泰国是他的第二故乡。
今天泰国强盛的汽车制造产业,几乎是由日本一手培植的。上世纪60年代,经济腾飞的日本在产业升级之时,将劳动密集型产能向东南亚转移。彼时泰国就鼓励外国品牌来本土生产,取代汽车进口,于是丰田、三菱、日产、铃木、五十铃、本田等大批日本车企来到泰国建厂,并形成完整的组装产业链条,泰国的汽车制造业乘势起飞。
可以说,泰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历程,与日本车企息息相关。近20年来,日本品牌汽车组装厂在泰国占比已超过九成。虽然泰国也曾试图摆脱对日本的依赖,但都未能撼动日系车在泰国一家独大的局面。
由于日本车企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的缓滞,给了中国汽车产业通过新能源赛道换道超车的机会。不仅中国国内的日系合资车企慢慢让出市场份额,日本在欧洲、澳洲、中东的市场在被中国车企攻占,日本根基深厚的泰国市场也开始被中国车企蚕食。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想要冲击日本车企主导之下的泰国市场,将面临不少的挑战,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因为日系车在泰国已经建立了稳固的销售网络、零部件供应和品牌认知等显著优势。
经营泰国市场半个多世纪,日本车企在这里已拥有庞大的利益共同体。根据亚洲发展银行的报告,泰国汽车产业工人的数量,大约占其整体劳动力人口的10%左右。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日系车企的员工,仅丰田一家,就为泰国带来27.5万个工作岗位、约4%的GDP产值。
与中国车企的单兵作战不同,日本车企是团队协作的出海模式,通常是大企业开路,附属企业跟进,再集体投资,通过商业合作结成牢固的产业联盟。比如丰田就将自己的供应链开放给其他日本车企使用,聚集形成围绕几大整车企业的零部件产业群。
日本车企背后,还有发展成熟的日本商社在保驾护航,不仅提供全球物流、经销渠道、情报信息等服务,还是维护和协调本地政商关系的有力支持。日本汽车产业在泰国蔓延出盘根错节的政商关系,足以影响当地汽车产业规则的制定、政策的走向,乃至舆论的策动。
泰国电动车市场目前的高增速,是因为这块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今后市场规模会有瓶颈限制。目前日本车企对异军突起的中国电动车品牌虽未组织反击,但中国车企一窝蜂挤进泰国市场未必是好事,因为竞争结果一定会走向价格战和‘自相残杀’。钟师分析称。
中国摩托车企业在越南全军覆没的惨痛案例近在眼前。钟师提醒。
21世纪初,越南摩托车市场曾是日系品牌的天下,市占率超过八成。随着国产摩托车大规模进军越南市场,短短几年就把日系摩托车打得溃不成军,一度占领了当地90%市场。但此后中国企业内部开始内卷,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恶性竞争之下,大家纷纷在工艺、质量、配件、售后等环节减配缩水降低成本,中国摩托车也逐渐成为品质堪忧的代名词,结果日系品牌重新杀回,靠口碑轻易拿回了市场。如今,中国摩托车企在越南已无立足之地。
比亚迪泰国分公司总经理柯育滨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泰国的政策优势与市场潜力,一定会吸引企业们争相进入,比亚迪也将在泰国直面各种竞品挑战及价格挑战。
言下之意,或是比亚迪已经预料到在泰国这片消费力并不高的市场,越来越多车企进入使得竞争格局变得复杂,大有爆发价格战的可能性。
随着中国新能源车企攻入泰国这一日系车核心市场,在这场全球汽车业变革的大潮中,中日车企之间关于汽车动力时代更替的对决正在悄然打响。
出海如何走得更远?
对中国新能源车企来说,出海泰国当务之急是先站稳脚跟,而长期面临的挑战是来自多方面的。
从中国车企出海泰国的战略筹划来看,几乎如出一辙,都是看准了泰国市场左行驶右舵车的特点,准备将其作为右舵车生产基地辐射周边的东南亚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但具体举措上却很难看到差异化打法,均是采取低价抢占市场空白的策略。
目前,上汽、长城、比亚迪、哪吒、长安等车企扎堆在泰国建厂,预估年产能合计已达到50万辆以上,但短期内泰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市场,都无法消化这种电动汽车产量,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截至2022年年底,泰国的汽车保有量达1817万辆,千人保有量约261辆,这一数据超过中国的214辆,且泰国对汽车没有强制报废年限的规定。这意味着,泰国汽车市场已接近存量市场的状态,如果电动汽车换购市场不能被激活,未来很难保持较高增速。
同时,虽然泰国拥有长达60多年的整车组装和制造能力,与汽车相关的产业要素齐备,但供应链条大多服务于传统燃油车,工业基础有待升级,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零部件本地化供应不足。在宁德时代等电池厂商在当地建厂投产之前,依赖进口会拉高生产成本,影响当地主流消费人群购买电动汽车的意愿。
电动车配套设施的相对匮乏,也是阻碍泰国电动车普及的一大关键因素。根据泰国电动汽车协会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泰国仅有13个充电桩品牌,全国共1239个充电站,3746个充电桩,而且一半以上都是慢充。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电网脆弱电压不稳定,也会进一步限制电动车主的用车场景。
重重现实制约下,围绕电动汽车生产与服务的完整生态系统何时能够形成,决定着泰国汽车市场的上限。对中国企业来说,能否深度参与泰国产业链的搭建,帮助泰国进行电动化技术的转型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成为中国车企融入泰国市场发展的重要一步。
品牌认知度,也是中国车企出海需要跨越的门槛之一。安光勇指出,日系燃油车霸占泰国市场多年,泰国人对日本品牌有很高的接受度。而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新能源车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还不足,这需要花费较大力度的品牌宣传和长时间的市场培育,以及产品本身的本土化改进。
中国品牌要有在海外市场长期深耕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贪求一时之利。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泰国充电基础设施薄弱,中国车企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提升配套设施建设的普及度;当地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度较低,中国车企必须注重品牌形象建设,提高其对品牌的信任度,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事情。
出海之路道阻且长,未来随着泰国市场规模步入瓶颈期,能否借助在泰国电动车领域建立的品牌影响力,将更多车型导入更大的市场,是中国车企能否出海走得更远的关键。
发于2023.8.7总第1103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中国电动车企竞逐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