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合成生物如何加强产学研一体?20余家高校和企业“组团”

2023-03-30 18:29:12

  3月29日,8所国内高校和研究院所的16个研究团队与16家合成生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发起的“合成生物技术与智能生物制造创新联盟”正式在京成立,这也是国内首个集产学研为一体、打通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和智能生物制造的创新联盟。

  首次联盟会议汇集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农科院、西安交通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创新联盟的企业除牵头单位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外,还包括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义翘神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聚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循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基石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清大智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衍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合生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微元合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北微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博雅辑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基迪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绿色康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生物化工专家谭天伟表示,“未来生物经济的价值将会日益凸显。而在生物经济发展中,创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连接产业和科研机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他强调,当下应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尽快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我国生物制造的全球竞争力。

  据悉,该创新联盟集聚合成生物学与智能生物制造领域产学研用优势资源,面向医疗医药、化学品、生物材料、生物能源、农业和食品等领域,聚焦关键共性“卡脖子”技术,瞄准重大需求,聚焦高精尖合成生物学领域,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目标,以推动产业协同创新、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创制高价值专利和技术标准为任务,组织开展协同攻关。最终推动合成生物学与智能生物制造产业升级,实现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批次重点攻关的内容包括:开发新型数字化、智能化细胞工厂;开发经典细胞工厂高效高产化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除上述联合攻关外,该创新联盟的另一重点目标系打通产学研深度融合、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据介绍,联盟将疏通成果转化通道,实现横跨不同行业的多品类布局,在万吨级生产规模上实现新技术的创新应用。

  联盟的核心专家之一、清华大学教授陈国强表示,“合成生物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加快提升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加强性、引领性基础研究,促进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加强供需协同,释放创新活力。”陈国强长期从事“生物合成PHA材料及其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不久前刚刚获得IMES Award,实现了该领域中国科学家“零的突破”。

  作为此次创新联盟的牵头单位,微构工场成立于2021年2月,主要利用前沿的“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平台,进行生物降解材料PHA、医药中间体四氢嘧啶、尼龙56前体戊二胺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和生产。该公司目前有两条在建产线——位于北京中德产业园的合成生物学智能产线,以及位于湖北宜昌的年产万吨级生产基地,还计划在5年内建立覆盖全国的3-5个大型生产基地。

  微构工场董事长徐绚明在接受

  而对眼下这轮合成生物学热潮,徐绚明分析称有重要的三个驱动因素:一是分子生物学工具日益完善,比如大家熟悉的CRISPR基因

  “资本是重要的催化剂,但最关键的还是科研和量产能力本身。”徐绚明强调,真正专注于价值创造的企业,会有更大的概率穿越周期,最终成为其硬核科技时代的一个标杆。

下一篇:坦克500试驾翻车 车企回应:事故原因系操作不当所致
上一篇:交行去年净利921.5亿增5.2%,不良率降至1.35%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