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博股票(兰格股票)

2022-10-15 04:23:30

  清朝灭亡的最主要诱因:是股灾还是官员

  近年来的“民国热”中,英国商人麦边浮出历史水面,成为灭亡大清帝国的重要嫌疑人。 乔治·麦边,男,家世不明,青年时期在英国本土混不下去,千里迢迢去了香港,在一家英国银行打工。后来他辞职单干,成立了以航运及烟草为主业的麦边洋行,迅速暴富。1903 年,麦边把他的邮船和码头,以250 万日元的价格,打包出售给了日本邮船会社,从此麦边洋行转入金融界,成立了以经营橡胶园为主业的兰格志拓植公司。

  麦边这厮,端的有眼力。19 世纪是工业革命时代,汽车产业的发展引爆了轮胎产业。橡胶是生产轮胎的重要资源,在股市上高开高走,一家公司发行的橡胶股,发行时每股10 镑,迅速地涨到了每股180 镑。

  资本无边界,上海租界洋商股票交易所中,麦边洋行的兰格志股票开始领跑,股价从100 荷盾(1 荷盾约合6 钱银子),涨到了每股1500 ~ 1600 两左右,吸收了大量本土钱庄和西商洋行资金。

  本土钱庄中,正元钱庄老板陈逸卿表现最为疯狂,倾出自己的全部家当,还挪用钱庄的大量资金,向外国银行借贷,所有的钱都用来套购橡胶股票。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汪潮之中,普通职员甚至平民,也将发财之路赌在橡胶上,职员卖掉西装、小姐卖掉钻戒、太太卖掉皮鞋,把所有的钱都用来购买橡胶股。

  美国就在这时候果断出手——巴西橡胶园主产区铁路临近竣工,于是美国宣布限制南洋橡胶进口。伦敦股票交易所中,南洋橡胶股霎时间大跳水,上海的兰格志股票也应声狂跌。 本土钱庄一家接一家迅速倒闭,形成连锁效应。正元、谦余、兆康三家首当其冲。而后倒闭名单越来越长,演变成一场空前大灾难。上海官方迅速地控制了倒闭钱庄的账本和当事人,开始查账。

  却不曾想,这一查,却把个大清帝国,活生生给查死了。

  股灾中第一批倒下的三家钱庄:正元、兆康和谦余,它们背后都有同一个人的身影——川汉铁路总收支施典章。他把川汉铁路集资款,放到钱庄里炒股,不料却在股市崩盘时亏损350 万。那么,应该怎么处理施典章?专案组的态度是,板子重重地举起来,再轻轻地挠一挠——施典章被勒令退赔亏挪各款,收缴非法所得,罚金一万,交由地方官监管,一俟罚金缴清,即可释放。

  这不叫处罚,说奖励还差不多。专案组为何如此轻描淡写?施典章其人究竟有何后台? 他什么后台也没有,就是川汉铁路这个摊子太烂,不知有多少人想对这个烂摊子下刀子割腐肉,可稍有不慎,后果堪虞!

  川汉铁路摊子之烂,俨然已经成为清帝国的一枚不定时炸弹,愁得满朝文武,欲哭无泪。

  四川虽说是天府之国,但以当时的财力,独立修建铁路还是太不现实了。但有人知道修路是肥差,就大打“爱国悲情牌”,不停地反对列强干涉,要求自行集资兴建。

  筹办者盯着的是四川百姓。百姓虽穷,尚可刮肉,于是在各地设立租股局,对农民强行征股。比如,南充等地以50 两银子为大股,但农民断无可能缴得起大股的,那就再把大股切割为5 两一股的小股,农民缴了5 两银子,只能拿到张白条——官府承诺,等凑足了50 两银子,就可以享受真正的股权了。集资方很清楚,对绝大多数贫苦农民来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凑足50 两银子,集资方要的就是这个——如此一来,大量的散股就滞留在租股局的手中,无论是吃利息还是放贷,都是极肥的鲜肉。

  干部们看到了希望,也就有了信心,就先对农民以“铁路捐”的名义收缴租股,然后再征缴税粮。缴不起租股的农民,就会被扣上“抗粮”的罪名,鞭笞棰楚,监禁锁押,因此卖妻鬻子、倾家破产者不知凡几。

  农民沦为川汉铁路的牺牲品,反而催生了“二级市场”的繁荣——大股东以极低的价格,买进农民手里的白条。可怜的农民不知道这是一个险恶的圈套,只想把手里的白条好歹兑现——但租股局紧接着又会催缴新股,大股东拥有的股本越来越大,农民反倒背上更为沉重的债务。

  早在“橡胶股灾”爆发之前,朝廷就对川汉铁路查过账。让朝廷绝望的是,四川这些大股东线 多万两银子的资金,有150 万花在了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上,另有200 万投资失败,损失殆尽——这就意味着,铁路寸土未动,募集来的钱已经有一半被大股东们祸害没了。

  对川汉铁路这个烂摊子,认识最清醒的,是朝中的内阁侍读学士甘大璋。据他计算:川汉铁路预算在9000万两左右,如果依靠盘剥当地农民募股,每年最多不过募集800 万两,全部股本募足超过十年。就算川汉铁路硬着头皮开工,也只能一年修一小段,等明年募到新股,再修后面的一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段。可最多不过几年,后面募来的新股,还不够偿还前面募股的利息。而且新路未修,旧路已坏。所谓修路不过是一个无底洞,不具丝毫可行性。

  但川汉铁路的大股东们,表现得极为淡定。他们认为,朝廷有必要替他们埋单,接下这个烂摊子。

  “橡胶股灾”事件,再次打开了川汉铁路这只恐怖的魔盒,股东们争斗激烈,不断有人入京告状。朝廷认瘪服输,咬牙接下了这个烂摊子——可没想到的是,这又中了大股东们的妙计。

  铁路从“商办”收为“国有”的政令下达之后,湖南和广东一起鼓噪起来,而四川却表现得极为温和,庆幸总算是摆脱了这个烂摊子。可等到朝廷下令四川停止租股,不许再强迫农民认购股权时,大股东们不乐意了,他们明确拒绝这道命令,要求朝廷把此前的亏空承担起来。如果朝廷还有一点儿理性,像对待施典章那样厚待大股东们,朝廷也未必非死不可。可是朝廷实在受不了这群贪官污吏的嘴脸了,耐性到了尽头,竟然下旨斥责曰:所收路款侵蚀已多,有不可告人之处,一经宣布,此中底蕴,恐不能始终掩饰。

  此语一出,股东震怒,四川保路同志会宣告成立。股东大会的副会长发表讲话,大意如下: 我们为爱国而来,如今爱国必先破约以保路,因而能帮我们破约保路的就是爱国者,即使是仇人,我们也亲近他……

  被盘剥得骨头透血的乡民们顿时群情激愤,署名入保路同志会者超过10 万人,连和尚、老道都加入了进来。

  四川总督赵尔丰吓坏了,拼老命地给朝廷打电报,央求朝廷认瘪服输,不要惹大股东,股东凶猛……没用,时在1911 年9 月7 日,数万保路同志会会员包围了赵尔丰的衙署,枪击事件发生,历史从此注定。

  四川乱起,朝廷急命武昌新军奔赴弹压,行至途中,武昌城中一声枪响,辛亥革命应时爆发。 四川总督赵尔丰,就这样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但据史学家雪珥研究,保路同志会之所以逼迫赵尔丰,是因为此前他发现租股利息被股东鲸吞,愤怒之下处理了一批贪官污吏,结果开罪大股东,播下了日后被以革命名义残酷处决的种子。

  历史,比我们想象的更要复杂。

  中国最后一个皇权王朝的灭亡,就是从英国人麦边的兰格志股票开始,揭开了四川铁路的盖子。而朝廷对施典章的处理,又引发了四川股东的内乱,最终由“铁路国有”而导致大股东发飙,掀起保路运动,成功将大清帝国掐死。

  目前多家资料众口一词称,英国人麦边在闹出这场乱子之后跑了——这纯属胡说八道,麦边压根儿没有跑。相反,他在股票狂涨之时,就先行一步推出了各种金融创新,包括股票分拆和分期付款等,平安无事地度过了股灾。

  此后,麦边把洋行的事业交给儿子——1891 年生于上海的麦克贝恩打理,而这位麦克贝恩,热爱运动,喜欢宠物,开创了上海的跑狗业,结果又引发了民国年间的抵制风潮。这件事也极有趣,不过与我们的主题无关了。

  橡胶股灾是怎样成为压垮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四川爆发的保路运动,使得清廷无暇顾及武昌地区的变化,并且还从武昌分兵使得武昌空虚,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创造了时机,彻底把这个老大帝国拉下了马。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保路运动的爆发也并非凭空而起,其实和一场“金融股灾”密切相关。那么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金融灾难,成了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

  上图_四川“保路运动”

  超级制造导致的超级泡沫

  1910年上海,一场财富神话正在上演。

  Langkate(兰格志)橡胶公司发行的橡胶股票,以疯狂的速度上涨,刚发行不足100两的股票面值,到了3月2日,达到了1080两,到了3月18日1300两,3月29日1675两。而当时的中国,绝大部分农民一年的收入不过10两银子。兰格志公司瞬间变成了一家“富可敌国”的超级企业。

  这仅仅是当时上海橡胶股票超级繁荣的一个缩影而已。

  之所以橡胶股票会受到热捧,其实和当时中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真正的原因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1900年,美国已经开始实现汽车的产业化生产,当时清朝还在闹义和团。美利坚的工业腾飞带动了全世界橡胶产业的快速升级。随着1908年福特T型车流水线汽车生产正式成型,橡胶需求剧增。当时一部T型车的售价500美元,随后又降低到300美元,仅仅相当于一个美国工人一年的工资而已。(比较搞笑的是这玩意出口到中国身价倍增)

  上图_福特T型车

  福特更是喊出口号,让全美国所有家庭都能开T型车。这样一来,全世界的目光都开始集中到橡胶行业,其利润也开始急速上升。到了1910年,每一磅橡胶的开采成本大约是1.6先令,但是售价高达12先令,即便考虑到运输成本,也是百分之百的暴利。

  当时人工合成橡胶基本不存在,全靠植物橡胶,产量扩大困难,所以橡胶利润爆炸式增长,

  1908年美国橡胶进口费用是0.57亿美金,到了1909年就变成0.7亿美金了。

  可以说是暴利行业。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时的橡胶公司的股票无一例外都受到极端的追捧。

  当时的上海是世界橡胶股票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资本家的冒险乐园,基本上每天都会有新的资本进入上海参与到这场疯狂的炒作之中。我们的主角兰格志公司更是这场炒作的中心。

  上图_宣统二年蓝格志橡胶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全面崩盘,地动山摇

  兰格志公司的老板麦边本来只是个小洋行的买办。当时他看中了橡胶股票的潜力决定炒作。自己开了一家公司,这货对橡胶是一窍不通,但是对如何宣传是得心应手。当年的上海市场监管和今天那是完全不可比,他先精心策划了一大批的虚假报告和数据,用来说明自己的这家公司业绩有多么好。之后他在上海各大报纸开始铺天盖地的宣传,内容也是非常有今天的公知风范:《今后之橡皮世界》。

  讲道理他说的是半真半假,外加上当时人们普遍对这些宣传缺乏分辨能力,果然一大批金融资本开始涌入兰格志公司。

  不久之后,他开始联合外资银行联手坐庄。他先是宣布每3个月都会分红,每股的红利相当于股票面值的12.5%,然后各家洋行宣布可以用兰格志公司的股票来贷款,瞬间兰格志公司的股票市值暴涨。

  上图_在茶楼边喝茶边聊股票的百姓

  其实在今天看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庞氏骗局,利用融资之后的金钱资本来支付给股东红利,迟早是维持不住要崩溃的。

  但是当时大家都已经被橡胶股票的魔力给迷惑了。当时随便一家橡胶股票上市,只要一个小时就能直接售罄。比如KotaBahroe股票发行,大半夜就排出了长龙,一开盘十万两白银面值的股票直接卖光,认购了160万两白银。

  当时全国上下的资本基本都间接或者直接的进入了上海的橡胶股市之中。但是谁都想不到的是,本来这个泡沫在巨大的消费动力之下,不会硬崩盘,但是1910年6月,美国突然宣布对橡胶进口采用紧缩政策。这一下直接捅爆了橡胶股票的巨大泡沫。

  本来1910年6月是橡胶股票最鼎盛的时期,一个月内30多种橡胶股票的公司挂牌上市,吞食了1350万两白银。结果美国这个消息传来,市场对橡胶的需求锐减。资金开始恐慌性出逃。首先是伦敦的橡胶市场彻底爆炸,然后直接波及到了上海。上海的橡胶股票一落千丈。一夜之间,在上海深度炒作橡胶股票的正元、谦余、兆康三大钱庄相继倒闭。这场股灾来的非常迅猛,大家手中的真金白银变成了一堆废纸。

  上图_橡胶股票

  然而这场灾难到这才只算个开场。

  正元、谦余、兆康三家钱庄背后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陈逸卿。

  这个施典章是川汉铁路公司的CFO(总收支),手头上握有350万两白银的巨款,这个川汉铁路公司是修建川汉铁路的直接负责公司。

  公司的资金都是民间集资得来的,直接管理人是盛宣怀。这位施典章手上的350万两大部分都存入了陈逸卿的钱庄和银行,而陈逸卿则利用这笔巨款来进行金融炒作。所以相当于两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结果这笔钱到这算是彻底赔了个精光。

  川汉铁路公司的钱都是老百姓一点一点筹集而来的,如果赔光将来铁路修建和股东分红都成问题。

  果然清廷中央坐不住了。两江总督张人骏当时请求清廷中央出手援助。不久之后,清廷决定官方作保来拯救市场。

  上图_商办川省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债券

  8月4日汇丰、麦加利、德华、道胜、花旗等九家外资银行联合出手借款350万两银子用于拯救橡胶股灾。而且外国佬这次感觉到大事不妙根本都没收取什么额外的利息就爽快的答应。本来以为万事大吉,橡胶股灾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然而没想到,

  10月8日,当时上海最大的钱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钱庄之一的源丰润突然倒闭,这直接毁灭了市场残存的最后一点信心。

  源丰润的老板严义彬可是个不得了的人物,不仅在全国都有分号,而且是个超级“红顶商人”,他肩负着向列强支付赔款的使命。当时清廷的赔款都是各省分摊,然后统一支付,这期间的几个月就会产生闲置,为了避免闲置期的利息损失,清廷决定交给民间来代管,这其中各种黑暗分成自不必说,不过这就使得严老板的钱庄至少每年有几千万两银子的公款在账面上。

  这下严老板崩盘,相当于清廷国库直接倒台。

  上图_严义彬

  这个引起的连锁反应导致清廷彻底无法补全亏空,川路公司的350万两银子的账目成了无底洞。

  这笔钱可是强行摊派而来的,“一点一滴之膏血,类由倾家破产,敲骨吸髓而来”。

  结果清廷只得宣布农民手中的股权作废,要将铁路的所有权直接国有化,这瞬间引发了保路运动。

  仅仅不到一年,大清国的山河就彻底崩溃,可以说橡胶股灾成了清廷灭亡的最后一击。

  兰格(广州)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兰格(广州)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2009-10-13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注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棠东东路11号A401房。

  兰格(广州)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875,企业法人周浩列,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兰格(广州)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计算机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网络技术的研究、开发;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服务;计算机批发;计算机零配件批发;计算机零售;计算机零配件零售;软件批发;软件零售;市场营销策划服务;广告业;。在广东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8045169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和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21673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企业信用查看兰格(广州)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本人1997年购买的哈尔滨兰格集团内部职工股,不退钱、不上市、不分红怎么办

  发行内部股合法吗:股份制公司只要在工商局进行过登记,并报请有关部门批准,例如证监会,就可以非公开发行股票。

  不退钱:《公司法》规定,任何股东都不得直接向股份制公司要求退出股本资金;

  不上市:公司不符合上市条件当然就无法上市;

  不分红:这个问题完全取决于公司管理层是否理性。分不分红完全是由公司管理层决定的,所以在投资任何一家股份制公司之前,一定要考察其管理层是否明智、理性、忠诚。

  发行完就10几年不理睬了,作为老百姓该怎么办:既然没有上市,您目前只能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转让给其他愿意接受该股权的人。这是目前唯一的办法。

  橡胶危机是中国的第一场经济危机吗?

  大约一百多年前,中国爆发了第一场由资本引起的金融危机,大量的钱庄、资本家以及老百姓血本无归,刚发展起萌芽的中国工业也大受打击,而这场金融危机也成了压倒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场金融危机叫做——橡胶危机。

  顾名思义,这就是一群资本家以及投机者联手做的局,他们用各种手段将橡胶的价格炒高,让无数民众乃至资本都疯狂的投入到了这场资本盛宴中。

  乃至当时的上海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买橡胶的人从没见过橡胶为何物,但一个个都将老本给投了进去。”

  也对,只要能赚钱就行了,谁管橡胶是什么东西?

  但联手做局的资本家也不是善人,他们花费大功夫炒橡胶也不是发钱做慈善的,除了极少数看出这场危机不对劲及时收手的,其它都沦为了这场资本盛宴下的肥料。

  在炒

  一群外国人做的局,是如何吸引了整个清朝的资本跟风的,最终又是如何化为一地鸡毛的?且听笔者给你细细说来!

  1,橡胶炒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此后由汽车引领的交通行业是一路飞速发展。

  到了1908年,由福特公司推出的T型车让汽车在中下层收入的人民得到了普及,当时的T型车在美国的售价为300美元,大概是普通美国工人一年的薪水。

  福特T型车,被誉为工人的汽车

  而汽车行业的发展,也让其相关产业涌入了大量的资本,其中橡胶种植更是变得格外有利可图。

  财昂动人心,每一方资本都想要在橡胶行业插上一手,有的资本家选择在东南亚开设橡胶种植园,而有的选择开设轮胎制造工厂……但有的资本却选择了空手套白狼,在这场橡胶资本盛宴中狠狠赚上一笔。

  1903年,英国人麦边(George McBain)来到了中国上海,对外宣称他拥有一家名为兰格志拓植(Langkate)的大型公司,其业务包含了种植橡胶、采伐树木乃至挖掘石油等暴利行业,而其现在只需要一笔资金来扩大公司的业务。

  二十世纪初的外上海滩

  乍听起来还好像真是那么回事,但现实是这就跟宣称下周回国的贾布斯一样,公司缺一笔资金就能造车了,现在就差你们投钱了。

  而这家兰格志公司的本质也是如此,完全就是一家皮包公司,别说在东南亚的种植园了,就连橡胶树都没几颗能拿出来的。

  按照现代股市的常理来说,肯定会有审查机制的才对,也就是你要卖股票肯定得让股市的工作人员去你的种植园逛一圈,然后确实这个种植园的产权属于你吧?

  但很抱歉,当时清朝的资本市场还真就没这什么审查制度,而且这麦边又是外来和尚,敢花钱做推销打广告,这就让麦边的兰格志公司股票格外受欢迎,而其付出的成本估计就是买报纸推广造势了。

  而当然,如果只是麦边一个人在吹,哪怕是把兰格志公司吹上天了,他也没能力给搞出个金融危机来,那么是谁给麦边助力,最终造就了这场橡胶危机?

  2,橡胶市场的走红

  因为汽车产量的激增,对于汽车来说是刚需的橡胶也开始供不应求,其价格也开始飙升。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1908年橡胶大宗交易价格仅仅为2先令,但到了1909年就飙升到了10先令,而到了橡胶市场最狂热的1910年,橡胶的价格则高达12先令。

  三年的时间中翻了足足六倍之高,这令无数资本为之疯狂,而大量的橡胶种植园也开始在东南亚生根发芽。短短几年的时间中,东南亚新开设的橡胶种植园公司多出了百家之多。

  橡胶种植园

  而当时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上海,也被卷入了这场橡胶投机潮中,在东南亚的122家的橡胶公司,在上海开设分部的至少也有40家之多。

  这些公司在上海开设分公司,并不一都是为了扩大种植园规模而募集资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橡胶公司是为了将股票卖出去,至于种植园的死活还真没有人管,甚至有的公司压根就没有种植园,单纯就是为了坑韭菜入场,然后跑路。

  像麦边所开设的兰格志公司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但这依旧阻挡不了橡胶投机市场的狂热。当时上海40家橡胶公司共发行了价值2500万两的股票,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被中国民众一抢而空,乃至于后入场的韭菜连入场都难。

  都说花花轿子众人抬,所有和橡胶市场有牵扯的韭菜都在鼓吹橡胶,更别说那些投入了大资本等着收割的国际资本了。

  其它的橡胶公司笔者也不多说了,还是拿兰格志这个最早入场的皮包公司当例子。

  1910年2月,兰格志公司的股票在上海挂牌上市,发行价大约为100两白银,但其刚上市便一飞冲天。

  3月2日,兰格志公司的股票涨到1080两;18日,兰格志涨到1300两;21日,每股价值1600两;28日,1670两……

  一个多月的时间,从100两的价格涨到1600多两,这完全就是和抢钱没多大区别;一个月翻了十六倍之多,当时所有的投机者都认为要是不加入进这场资本盛宴,那就是在输钱……

  但几乎所有人都下意识的忽略了这狂热中的本质——橡胶的实际价格,真的支撑得起这高估的市值吗?

  3,狂潮的褪去,唯剩一地鸡毛

  1882年,《申报》评论道:“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则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则无论如何,竞往附股。”

  而到了次年,大量的矿业公司破产,大量的投机者血本无归,高楼的天台有着无数人在遥望着地面。

  十多年时间过去了,时间似乎又走过了一个轮回,而这恰好印证了韭菜是没有记忆的这点,上次是矿业公司暴雷,这次就轮到了橡胶公司了。

  这张图放在这,笔者觉得挺合适的

  1910年6月,在橡胶投机者还在做着发大财的美梦时,作为世界橡胶消费最大的国家——美国对外宣布了货币缩紧政策,限制了橡胶的消费。

  美国的法令刚出台,国际橡胶的价格就犹如被戳破的泡沫,终于露出了其虚高的本质,而上海的股市也犹如在盛夏中的冰块,迎来了全面崩溃。

  先得到消息的外资银行立刻收紧了口袋,要求所有贷款的投机者归还贷款,而那些消息不灵通的中国钱庄以及投机者就遭殃了,几乎所有人都面临着破产的局面,至于那些欠着银行的钱,乃至高利贷的钱,那完全可以去天台和同行告别了。

  根据东亚同文会的报告数据显示,橡胶市场在中国当时整个投资总额约为6000万两白银,而其中至少有70%的份额为中国人以及中国钱庄持有。底层投机者就不说了,大量的中国钱庄不但自己持有,乃至还向外资银行贷款购入。

  而到了股市最疯狂的时候,不仅是商人以及普通市民都在往里面涌,一些收入不合法的清朝官僚也在往里面投钱……

  清政府眼看着股市不行,当然想要救市了,毕竟那么多人破产了对工商业乃至整个清朝的经济打击也很大。

  但当雪崩已经开始的时候,想要阻止哪有那么容易?

  同年9月份,清政府向股市投入了200万两,但这对于高达6000万两市值的股市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想要清政府继续投钱救市?抱歉没有了,毕竟当时的清政府还欠着一外债要偿还,哪里有钱挤出来救市?

  10月7日,数家外资银行联合对外宣布拒绝承认21家钱庄的支票,这导致了6家大型钱庄因此倒闭;春节前夕,又有超过三十家中大型钱庄倒闭……

  根据统计,1910年初上海共有91家钱庄,而受橡胶危机影响倒闭的则有48家,占比超过了50%,其中亏损金额超过了1900万两白银。

  一场危机下来,全国上下的工商业也是一片萧条,至于那些投了钱在里面的普通民众更是完全失去了希望。

  赚了钱的,自然是那些功成身退的橡胶公司,兰格志的创始人麦边更是赚了个盆满钵钵,回到了英国伦敦享受自己的奢侈生活,至于那些韭菜的死活,谁去关心?

  而这场橡胶危机也成了压倒即将衰亡的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下一篇:怎么看美股股票(如何看美股股票行情)
上一篇:助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档升级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