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中介做基金经理有风险吗(场外中介做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场外期权老鼠仓套利,是如何做到的?
基金经理利用老鼠仓实现场外期权的套利一事,引起了基金市场的轰动。尽管这件事情让很多基金经理从中获利,但是这也是基金发展史上的一大丑闻。这种割韭菜的行为无疑是一种败坏基金名声的坏事,因此很多人对于基金经理的做法呈鄙夷的态度。
场外期权的操作比较灵活,只要买卖双方的意愿达成一致,不通过交易所这一中介就能够实现期权合约的签订,因此其隐蔽性非常强。而这样的性质也让期权交易更容易实现,进而导致很多基金民众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购买基金。基金经理也是通过这样的漏洞,让股民们愿意上当购买更多的基金,进而其从中进行操作,将价格压低赚取差价。
为了让看热闹的基金民众们可以参与,其中基金经理也会通过第三方的名义进行资金的私募金,让很多人都会一股脑的投入自己的资金实现场内股票的上涨。但是股票的上涨也导致很多证券公司被迫买入股票这样的对冲行为,也让基金经理在其中赚取大量的钱财,然而一旦证券公司反映过来将其股票实现平仓,那么场内期权的股票则会大量卖出,进而导致股价下跌。
这样的情形也就导致了是由于基金经理在买入股票之后没有及时止损,导致股票亏损的现象,其对股票净值的影响不是很大。在外行人看来这样的操作是合情、合规、合理的,但是这样的做法却也是铤而走险,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然而基金经理也是利用这样的风险,实现了资金的套利。总之这样的操作虽然可以让基金经理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却也是一种违法行为,给自己以及股民带来了很严重的损失,而股票监管部门对此行为也会采取更加严厉的惩戒措施。
多位基金经理做场外期权被查,金融圈存在哪些乱象?
如今的金融圈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要防止风险的出现,同时也要攻破一些难题,所以都需要一些严厉的手段,但是在这种形势之下也会带来副作用,比如说在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风险偏好,而通过严格的监管才会有所下降,那么如果没有了严格的监管,金融机构的风险就会更大,也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所以在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当中,这种风险偏好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一些房地产企业为了能够不被整顿,会让一些投资力度加大,同时也会选取一些保守的措施,但是在这里防范风险并没有太大的副作用,但是正常的政策冲击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影响,所以在攻坚战中如果没有足够的重视,一些问题就会面临风险。
一些基层的金融机构会出现违规违法的行为,这些问题非常恶劣,但是依旧会出现违规违法行为,严重破坏地区的金融信用,同时当地的监管部门可能会纵容这类现象继续发展,但如果不能够重视这种违规违法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到防范风险攻坚的结果,同时也会导致国家的资产流失,甚至会导致国家的信用降低,所以这种不良的现象会在金融圈中出现,而且在近些年来,关于金融机构欺骗民众的案件层出不穷,这其实就是基层的金融机构出现了乱象,会导致金融圈出现一定的不稳定性,所以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基层金融机构出现乱象的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有些地区还是为了防范风险而对其没有太大的反应,但是其实这种基层的金融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因为这种金融机构和我们普通人民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才能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发展。
基金经理场外期权名单
“公募基金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丑闻”,8月8日晚间,一位微博用户发布的这条消息引起整个金融圈为之震惊,随后该用户发布的第二条消息中提到“基金经理做场外期权被查”“涉及300多个”“锁定30多个”,该消息还十分隐晦地提及了某家公募基金公司。 从8月8日晚间开始,一则某中介帮公募基金经理做场外期权被调查的传闻在业内广为流传,据传此事件涉及多位公募基金经理,并且已有基金经理被带走调查。截至目前,相关传言还在社交持续发酵。 有公募基金人士向《国际金融报》坦言,暂不了解此事,不信谣不传谣。 从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公募产品合同来看,极少有公募基金投资范围中包含期权在内的场外衍生品,仅有一些ETF及其联接基金的投资范围中包含股票期权等衍生品。 据某业内人士分析,参与场外期权交易难度较高,传闻涉及到的公募基金经理数量可能有些夸张,但不排除有个别人员违规交易的可能性,一切还是要以官方通报为准。 “基金经理参与期权”传言引热议 “公募基金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丑闻”,8月8日晚间,一位微博用户发布的这条消息引起整个金融圈为之震惊,随后该用户发布的第二条消息中提到“基金经理做场外期权被查”“涉及300多个”“锁定30多个”,该消息还十分隐晦地提及了某家公募基金公司。与此同时,与基金经理有关的各种传闻消息也瞬间冲上了热搜。 截至目前,暂未发现任何监管机构或公司的官方披露,但此消息在社交上的传播,已经造成了舆论持续发酵的现象。有传言称,最近一段时间有多家基金公司发生了基金经理变更,一些基金经理更是直接卸任其管理的全部基金,或许与此事件有关。 “目前还不了解此事,但不太相信这么夸张的传言,不信谣不传谣。”某公募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表示。 注意到,近段时间确实有很多家基金公司发生了基金经理变更,但如果仅从变更公告的频次和原因来看,这种现象在行业属于正常行为。上述人士表示,如果人事变更有异常也会第一时间通告。 “证券市场走向规范,肯定离不开必要的舆论监督。但也很有必要对传言加以甄别,具体情况还是应该以官方通报为准。”中泰资本董事王冬伟向《国际金融报》表示,网上传言涉事基金经理人数众多,实际情况应该没有那么夸张。从公募基金角度看,根本无法参与场外期权,因为公募合同投资范围就没有期权这一项。而且,场外期权是最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之一,条款不是标准化的,合同内容是根据交易双方需求定制,非常灵活化,操作难度极大。能参与者肯定是“专业人士中的专业人士”。 王冬伟表示,另据业内人士透露,基金圈内绝大多数主动基金经理都不懂场外期权。涉事人员数量应该没有网上传闻的那么多,但不排除个别基金经理私下违规从事场外交易。相信监管部门一定会加强从业人员风险管理核查。 某投资人士向表示,现有的公募产品中投资范围包括期权等场外衍生品的很少,有些ETF及其联接基金中的投资范围会包含期权,但公募基金经理直接参与场外期权交易的行为可能较少。 若私下交易将获利颇丰 场外期权对于很多个人投资者来说相对陌生,但实际上这类金融衍生品目前也是全球市场中较为活跃的品种之一。期权最早诞生于美国衍生品的场外市场(OTC),随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成立,吸引了更多交易者入场,美国期权市场也开始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但国内期权市场开放的时间并不长。 场外期权交易中,最多的种类便是股指期权。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今年3月份公开的2022年1月场外业务开展情况报告显示,场外期权期末存量名义本金为10917.17亿元,其中,股指类场外期权名义本金规模达6148.58亿元,占比56.32%,商品类、个股类、其他类场外期权名义本金规模占比分别为8.21%、10.19%、25.28%。 前不久,中证协披露了场外期权交易商名单,共有8家券商为一级交易商,包括广发、国泰君安、华泰、申万宏源、招商、中金、中信建投、中信等,36家为二级交易商,包括安信、北京高华、长城等。其中有5家已经进入过渡期。 对于一些券商机构而言,场外期权业务也确实带来了一波收入。中证协发布的“证券公司2021年度基于柜台与机构客户对手方交易业务收入排名”显示,中信证券在2021年的场外期权业务收入排名第一,达到19.42亿元,申万宏源、华泰、中金、海通这四家券商在2021年的场外期权业务收入均超过了10亿元。根据公布的20家券商机构,大部分券商2021年场外期权业务同比实现了增长,总体场外期权业务收入为112亿元,同比增59.46%。 从某期权交易人士处了解到,场外期权是场内没有的一种交易品种,也被称为非标品种,需要有专门的人去设计此类产品,也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去定制产品。部分公募基金是可以参与股票期权交易的,但需要产品做好设计。场外期权交易主要是通过渠道资源来从信息差中赚取利润。 截至发稿,从已有的公开渠道暂无法得知上述网络传闻是否属实,但场外期权这项业务确实能够带来颇丰的收益。 王冬伟向分析称,场外衍生品与股票挂钩,股票上涨,衍生品会随之暴涨,因为这其中存在杠杆。如果上述网络传闻属实,对于公募基金经理而言,更多的可能是私下交易行为。比如,某基金经理买入某只股票前,先通过场外期权通道下单看涨期权,然后通过买入股票推动股价上涨5%,那么在10倍杠杆条件下,通过场外期权可获得50%高收益,而且难以被察觉。但具体情况还是要以监管部门通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