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重回半年前水平,专家称有利于中国经济稳健发展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走势可谓一波三折。经过之前的两波大起大落之后,如今的国际油价重新回到今年3月份之前的90美元/桶附近震荡徘徊。在分析人士看来,一方面,海外市场经济复苏乏力预期存在,加之原油供应量存在增长预期,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油价上涨;另一方面,高通胀的现状又对油价形成利好支撑。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当前的国际油价有些进退两难。
今年3月初,WTI原油价格自90美元/桶之下快速拔高,一举冲高110.15美元/桶,随后快速回落至85美元/桶附近,在半个月内完成一波大起大落。然后,WTI原油价格一路震荡攀升,直到6月8日创出118.08美元/桶的历史新高。自此,WTI原油价格开始掉头向下,8月份后再度跌破90美元/桶关口,重回2月15日前后的水平。
“国际油价的多空博弈仍在持续,当前的主要矛盾在于,一方面,地缘局势引发的欧洲能源供应危机对国际油价形成支撑;另一方面,投资者对海外经济复苏乏力表示担忧,这将导致需求端远远不及预期。”徽商期货研究所能化部研究员刘娇向《证券日报》
《证券日报》
国元期货能源化工行业分析师张霄对《证券日报》
WTI原油期货价格围绕90美元/桶关口震荡徘徊,反映出市场对原油需求预期的摇摆不定。在金信期货能化研究员汤剑林看来,伴随海外主要经济体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的陆续公布,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预期将持续发酵,并引发对原油需求的担忧。另外,美国经济高通胀导致投资者对9月份美联储大幅加息的预期升温,也令原油期货的多头有所顾忌。
汤剑林同时表示,如果美国7月份CPI数据低于市场预期,美联储大幅加息的预期将有所放缓,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在相应提高。叠加近期欧洲能源危机持续发酵、IEA上调全球原油需求预期,原油期货的多头信心也将有所恢复。当前主导国际油价的主因在于原油需求预期的变化,短期原油市场的关注点应重新回到商品属性上,需求预期的摇摆或成为影响原油价格的主导因素。
“中国作为全球石油的主要需求国,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油价下滑,一方面,可降低石油进口成本,对国内石化行业来说,成本降低后可不断向下游终端产品进行传递;另一方面,国内出行成本也将降低,进而对消费需求形成一定的刺激和带动作用。”刘娇认为,在当前国际原油供应量增长的预期下,叠加市场对海外主要经济体复苏不及预期的担忧,预计短期国际油价仍将维持偏弱运行格局。
张霄也认为,国际油价下滑将降低进口成本,从而对中国经济的运行成本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国内经济稳健发展。目前,除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保持联动外,国内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价格也都保持稳定态势。
“国际油价回调,将直接带动国内PPI下行,降低下游制造业成本,提升企业利润空间。”汤剑林认为,短期来看,市场对下半年原油需求预期的摇摆将左右原油价格的波动;从中线角度来看,伴随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原油需求或出现回落,叠加供应端增加的预期存在,预计原油价格重心仍将继续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