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健IPO解码|获批首个国产新冠口服药才10天 真实生物为何此时选
王朝阳是平顶山人,早期曾在多个领域创业并收获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2011年,王朝阳从发明人常俊标手中购买当时还是一种化合物的阿兹夫定的专利。
“创新药商业化进程拉长、一些Biotech企业可能出现经营难题等挑战,我们认为这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情况。与其他产业一样,只有优质且健康的企业才能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并生存下去,但产品单一、财务和经营现金流不好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的风险。所以,加速研发投入成为Biotech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方向。”该分析师说。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HIV药物市场由2017年的242.0百万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393.7百万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2.9%。预期到2025年及2030年将分别达至11亿美元及27亿美元,2021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8.9%,2025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9.8%,远高于同期全球HIV药物市场6.0%及3.7%的预计复合年增长率。
中国市场上的大部分HIV药物为单剂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而不是在发达市场更容易获得的含有多种ART药物的复合药物。由于作为NRTI,阿兹夫定会与不同机制的药物联合作用以形成各种ART方案,故不同类别的单剂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不被认为是阿兹夫定的替代品或竞争产品。
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虽然2021年已有多种COVID-19疫苗获批,但仍可能需要新治疗方案以抗击COVID-19、减轻症状及加快患者康复进程。COVID-19目前可用的治疗方案包括中和抗体和抗病毒药物。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球已有约50家公司将治疗COVID-19的抗病毒候选药物推进至临床开发阶段。
平安研报指出,国内外各大企业也通过合作研发以及授权引入等方式对药物管线进行布局以快速抢占赛道。东吴证券也指出,需特别关注研发与商业化的确定性,即临床需求的紧迫性以及注册性临床数据,同时甄别能够带来营业收入的“收入管线”和用于提高估值的“花瓶管线”。
也是由于市场竞争焦灼、研发及商业化挑战不断,背后的风险也亟待关注。真实生物在申请书中称,公司已将风险及不确定因素分类为:与开发管线产品有关的风险;与产品制造及商业化有关的风险;与财务状况及额外资本需求有关的风险;与广泛的政府监管有关的风险;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风险;与依赖第三方有关的风险;与行业及业务运营有关的风险;与在中国开展业务有关的风险等。
例如,临床药物开发过程漫长、成本高昂且结果充满不确定性,而前期研究及试验的结果未必能预示未来的试验结果。临床试验成本高昂,完成试验可能耗费多年时间,而其结果本身充满不确定性且不一定有利。临床试验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失败。真实生物候选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或早期临床试验结果未必能预示较后阶段的临床试验结果,且最初或中期试验结果未必能预示最终结果。尽管已通过临床前研究及初期临床试验,但处于临床试验较后阶段的候选药物可能无法展示出理想的安全性及疗效特性。
同时,在部分情况下,由于多种因素,同一候选药物的不同研究与试验之间,其安全性及/疗效结果亦可发生重大变化,该等因素包括试验方案所载试验程序出现变化、患者人群的人数及类别差异、患者对给药方案的遵守程度及其他试验方案因素,以及临床试验参与者的退出率。有分析表明,进入后期临床开发的研究性药物可能在关键性临床试验期间或之后失败,主要是由于对安全性、疗效或两者的担忧。公司未来的临床试验结果未必理想。
此外,候选药物的临床试验未能展示令监管机构信纳的安全性及功效或未能另行产生正面的结果,也可能会产生额外成本或推迟完成或可能最终无法完成候选药物的开发及商业化。例如,公司未能达成获批后规定,获得国家药监局对阿兹夫定的附条件批准或会遭撤回。
根据公开信息,线月自国家药监局获得阿兹夫定治疗HIV感染及COVID-19的附条件批准。虽然真实生物获授权在中国销售用于治疗HIV感染的阿兹夫定,但在2026年续批阿兹夫定之前,公司须进行一项获批后III期临床试验,以监测阿兹夫定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向国家药监局提交结果报告。同样地,虽然公司获准在中国销售用于治疗COVID-19的阿兹夫定,但必须:
一是,开展阿兹夫定对SARS-CoV-2病毒突变变种的药效学研究;
二是,积极推进正在进行的阿兹夫定临床试验,并于完成后提交试验报告;
三是,持续收集批准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临床数据;
四是,自批准之日起三年内提交所需材料。概无法保证公司将能够及时完成获批后的临床研究或根本无法完成获批后的临床试验。
这也表示,如果真实生物未能定期提交安全报告及/或自批准日期起规定时限内提交临床试验报告,阿兹夫定的附条件批准可能遭撤回。鉴于上述,公司业务及未来发展或会严重受损,或会无法产生足够的收益和现金流继续营运,股份的市价可能会下跌。
如此,在较为可观的市场潜力下,面对市场风险重重,真实生物能否凭借在研以及已经商业化的药物实现盈利?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