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多样化+数字技术加成 博物馆靠它们实现破壁

2022-06-14 11:37:50

  即将共同推出的互动短剧《恭王府》,将以多场景、沉浸式的互动形式让观众重新了解恭王府所展现出的古典文化生活,从全新视角解读王府历史和传统文化。可以看出,多样化的媒介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隔阂,观众在“虚拟”的感觉中触摸真实的文物和藏品,打破了博物馆的单一存在。

  数字技术的加持使博物馆成为“活生生”的存在。

  前几年,我国加快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建设,数字图书馆也实现了全面推行。借助当前的数字技术,文博机构将一部分难以保存的文化资源整合成面向公众的共享资源,使优秀的博物馆文化得以留存,而数字技术的便利性也使公众可以更加便捷地接触文化资源。例如近年来流行的VR技术也逐步运用到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当中。“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便是以全景数字展览的方式使各地博物馆、纪念馆成了“活生生”的存在,观众可以自行选择博物馆,用手机扫码进入小程序,便能360度全景浏览场馆。此外还有专门的语音讲解帮助受众深入了解各个博物馆、纪念馆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细致地学习了解文物和历史文化知识。虽然和真实的场馆相隔甚远,但这种全景式的观赏让博物馆仿佛呈现在观众面前,如临其境。此外,还有线下的飞行影院、狐幕影院等沉浸式展项,以及视觉、听觉等多重感觉的AR体验。可以说,数字技术的加持让疫情下公众的文化生活不中断,各地博物馆也在借助这样的形式持续进行着文化传播。

  价值导向不可忽略。

  在当前国内外交流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各地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优秀中华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要求文博机构不能仅仅固守文化的宝库止步不前,而是要以多样化的形式赋予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模样,促使其走进公众的内心。

  在此过程中,以博物馆文化为索引形成的价值观导向不可忽略。博物馆的文化推广是重要的外在价值观影响因素,例如面向学生的文化主题教育、针对公众的文物展览活动等,都在个体层面和文化层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过去,许多文化囿于网络与现实之间的错位,会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一种失真,要么与原先的意义产生偏离,要么成为一种截然不同的释意。或许,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的功能之一恰恰便是弥补这样的文化失真和错位。

  近两年,文博机构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新路径。通过数字技术的支持和网络等媒介的矩阵式宣传,公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发扬。总而言之,在数字化时代实现文化与技术的交融,这是今后文博机构再度恢复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方向,也是传统文化不断绵延的长久路径。

下一篇:共绘绿色低碳发展新篇章
上一篇:女子称被黑社会拘禁酒吧员工回应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