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券商看后市|第一轮修复后面临回撤风险,做多情绪犹在
展望后市,国内经济快速修复和外部压力明显缓解,共同推动投资者信心恢复。整体而言,活跃私募加仓、公募基金调仓、外资持续流入带来增量资金接力,当前仍处于估值修复主行情的初期,预计中报季开始四大主线修复会更加均衡。
其次,增量资金开始形成接力效应,5月市场调整中已充分降仓的私募成为当下主动加仓和边际定价的主体,公募从稳增长品种流向流动性欠佳的成长板块导致后者在短期内大幅上涨,外资在国内局部疫情缓解以及平台型经济政策更为明朗后恢复持续流入。
配置上,建议投资者下半年以“稳”为主。近期成长风格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在流动性宽松的背景下,部分前期跌幅较大、估值和盈利逐步匹配、景气度维持高位的部分成长可以做结构性布局、关注阶段性修复。而战略性风格切换至成长的契机,则需要关注海外通胀及中国稳增长等方面的进展。
目前,建议投资者关注三个方向:一是“稳增长”或有政策支持的领域,如基建的传统基础设施及部分新基建,及建材、汽车及住房相关产业有政策预期或实际的政策支持。二是估值不高且与宏观波动关联度相对不高的领域,特别是部分高股息领域,如基础设施、电力及公用事业、水电等。三是基本面见底、供应受限或景气程度在继续改善的部分领域,如农业、部分有色及部分化工子行业、煤炭,及光伏与军工等。
因此,配置方面,建议投资者考虑基于震荡市格局基调,不宜轻易追高,低位可布局,重点关注业绩增长确定的成长股和部分有提价能力的资源、消费品。其中,可重点关注军工、光伏、汽车、锂、煤炭、农业、食品饮料、券商等。
综合政策力度和估值水平,股市的底部形态可能更像2016年,在砸出深坑后,构筑平缓的浅V型底部。今年4月低点以来上证指数涨幅为14%,相比历史均值25%还有距离,即便是涨幅最小的2016年上证指数也上涨了17%,因此从历史规律看本轮上涨可能还没有走完,但是已进入后半段。
与此同时,美国最新公布的5月CPI同比上涨8.6%再创40年新高,10年期美债利率快速上行,欧美市场重回“紧缩”交易。可以看到,“国内政策底”已经得到夯实,而“海外政策底”还需要等待,建议价值先行,战略看好小盘成长股。
展望后市,建议关注三大主线:一是“旧式”稳增长发力、通胀受益链条,如地产、消费建材、煤炭。二是受益于民企信用环境逐步改善的小盘成长股,如半导体设备等,以及“能源安全”战略下景气催化的油气、新能源结构性机会,如光伏电池组件等。三是抓住“疫后复苏”线索,寻找制造、出口、消费服务的供需修复领域,如汽车、商贸零售、医美等。
就投资策略而言,当前投资组合仍应立足防御。市场关注的主线或聚焦于稳增长利好的相关板块、疫后修复等相关的板块。建议投资者反弹配置方向切换至基本面表现稳健有韧性的基建、能化板块。同时,中期PPI向CPI传导的涨价逻辑不变,疫后消费进入阶段性回补。
无论从周度还是月度,近期北向资金的流入均是非常明显,这与前两轮反弹形成鲜明对比。北向的流入在增量资金层面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是对于此前国内相关政策不确定性缓解与基本面预期开始修复的一种确认。
在政策博弈行情的后期,随着稳增长政策的不断加码,经济基本面形成“不会更差”的市场预期。虽然基本面盈利预期的反转还有待时日,但市场对于分子端的负面冲击钝化,基本面的验证期会被容许拉长,会促导短期市场对于国内基本面仍然孱弱选择轻视,使得基于流动性逻辑的配置获得一定持续性。
接下来,随着A股已步入U型行情右侧上沿阶段,在某个窗口期适当的休整,盈利因子发挥阶段性作用,可能会使得行情走的更稳更远。中长期角度来看,A股处于夯实底部区间,中枢逐步上移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
行业配置方面,建议投资者关注三条主线:一是低估值高景气板块,如采掘、石油石化、电力等。二是新能源及上下游产业链、新能源高景气板块,如新能源整车、电池、电网、光伏等。三是估值回到相对合理范围,且具备护城河的板块,如一线白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