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力挺稳增长,降准降息可期
目前主流看法认为,美联储3月加息并开启加息周期几乎是板上钉钉,海外主要央行加快政策调整将进一步得到验证。但同时,市场对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放松货币仍然存在期待,而且这种预期随着2月金融数据的落地而明显增强。
余永定解释,首先,即便美联储将联邦基准利率提高至2%,考虑到美国的通胀,美国的实际利率水平依然为负,而我国政策利率和市场基准利率依然为正。其次,近年来我国外汇宏观审慎管理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箱更加丰富,能够确保不发生严重资本外流的情况。再次,人民币(6.3627, 0.0238, 0.38%)汇率已较为灵活,今后还可以进一步释放弹性,以抵消资本跨境流动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今年我国已经明确要稳增长,或标志着宏观经济政策优先次序的一次重要调整。”在余永定看来,既然宏观政策大方向已定,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自然趋于进一步宽松。“人民银行目前已经沿这一方向采取了一些措施,相信今后还会出台更多举措。未来人民银行政策利率、市场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都会进一步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2月金融数据近日公布,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和新增人民币贷款均低于市场预期,凸显了扩大信贷投放、提振融资需求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性。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提示,在2月金融数据欠佳,且最近票据利率走势预示信贷投放可能依旧偏弱的当下,投资者需关注人民银行是否进一步降息或出台其他调控措施。
为实现宽信用的目标,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在供给层面,人民银行可能采取增加银行可贷资金、支持银行补充资本金、放松信贷额度管理,以及引导银行加大对特定行业的信贷支持等措施;在需求层面,人民银行可能使用降准降息、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定向提供流动性支持或价格优惠等手段。
专家指出,年内降息窗口并未关闭,近期可能迎来重要观察时点。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称,进一步降息的理由主要有三:一是信用扩张层面,稳定房地产市场十分关键;二是金融政策有继续推动企业融资成本下行的要求;三是当前实体经济融资意愿不足,降息对于刺激融资需求的作用比较直接。
对于降息的可能时点,当前市场各方尚存分歧。在张瑜看来,靠前抢窗口期降息或许更令市场感到“舒适”,同时还能彰显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比如,3月15日就是重要的降息观察时点。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人民银行虽有可能在3月15日续做MLF时降低操作利率,但也不排除等到美联储3月议息之后再调整的可能性,后一做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美联储加息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外溢效应。
小微、绿色、信贷增长缓慢地区或成为宽信用主要着力点。钟正生预计,货币政策将加大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使用,优化贷款投放方向。首先,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提升现有结构性政策工具的额度。其次,拓宽当前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适用范围,如将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广至地方性银行,增加其适用领域等。再次,推出更多定向支持工具,如针对制造业、非地产基建的服务业企业融资的再贷款与再贴现政策。
据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戴志锋测算,今年全年人民银行提供的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规模预计在287亿元左右,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全年增量约2.87万亿元;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预计可支持信用贷款规模为4000亿元至1万亿元。从碳减排支持工具看,预计全年人民银行支持工具发放规模可达3641亿元,新增绿色信贷规模可达4.77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