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驱赶持续发酵,一个员工毁掉一个品牌?
扑朔迷离的星巴克重庆磁器口门店驱赶民警风波尚未散去,因涨价而起的“星巴克还值得买吗”再次冲上了热搜,引发网友抵制。
一时间,类似星巴克股价持续下跌,市值蒸发26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55亿元)的消息甚嚣尘上,甚至更有网友叫嚣,星巴克一个工毁掉一个品牌。对此,有网友毫不客气地奚落,“我恍然间有点模糊了,是互联网给我的错觉吗?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出现这么牛逼的基层员工,能够以一己之力毁掉一个世界顶级品牌?”
确实,来自美国西雅图的星巴克自1991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以来就是被白领们奉为圭臬的灵魂饮品,迄今为止,星巴克已经在我国内地200多个城市开设了5400家门店,中国已经成为星巴克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这样一个享誉世界的品牌,会因为一件扑朔迷离,至今真相未明的驱赶事件就轰然倒下?诚如网友所言,如果中国消费者真的具有这份决心,恐怕这些年中不断制造事端挑衅我们底线的洋品牌早就倒闭了,可现实的情况是,那些曾经被我们声浪很高抵制的品牌,却在我们这里卖出了全球最高单价,还得加价购买。
退一万步说,星巴克这一次陷入舆情,并非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是一次至今当事一方仍保持缄默,既不释疑也未反驳星巴克声明,反而是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不依不饶,甚至还做出了去星巴克重庆门店扔鸡蛋摆黄花的举动,一如当初西安小伙砸向同胞的U型锁,却让一群连真相都懒得理会的网友群情激愤,叫嚣着搞垮了一家世界品牌。
客观来说,星巴克驱赶这件事之所以持续发酵,除了背后蠢蠢欲动的民族情绪,还有人故意混淆事情真相,用情绪替代事实,到头来不会损害一家跨国企业的形象,反而损伤了自己的营商环境。
仔细想想,星巴克这样的跨国品牌,平时连店里的平民百姓都不会驱赶,为何反而要去招惹具有一定身份的民警?对于任何一家餐饮品牌来说,客流高峰期协助食客调整下座位,承担起与非食客的沟通,是不是名正言顺的应尽职责?这事,放到全世界任何一个餐饮场所,似乎都没有什么不对吧?何况对方还只是沟通调下座位,却被上纲上线定性为驱赶,其间的蹊跷是不是值得反思?
就像网友在“如何看待星巴克一个员工毁掉一个品牌”问题下写出的答案,“三聚氰胺没有毁掉蒙牛和伊利,喜茶拿错饮料导致客人洗胃才过去多久?与星巴克扑朔迷离的风波相比,众多食品安全事件性质之恶劣远远超出,也没见得他们销量往下降多少,不知道‘一个员工毁掉一个品牌’的底气何来?”
在这名网友看来,强行给员工进行英雄赋能,打工人看到了可能还觉得欣喜,觉得身上有力量,殊不知,对于品牌而言,反而以此将自己塑造成了受害者。
网络上已经开始在讨论星巴克的存亡问题,却至今不见作为当事人的另一方站出来澄清真相,也不见对星巴克的正式声明进行反驳,但凡有点逻辑就可以看出,事实可能并非像网络上传播的那样,以至于当事人都不愿意发声面对,反倒是一些乌合之众渴望挟民族情绪以令洋品牌,但这一次可能他们错打了主意,从星巴克顺势涨价来看,反而大概率给星巴克做了一次免费推广。
众人皆醉我独醒,嘈杂之中独立思考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如果世界品牌真的可以凭借一名基层员工搞垮,恐怕在我们能够接触的范围内早就没有什么跨国品牌了,可事实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