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回购

2021-12-02 03:55:32

  伊利股份是白马股票吗

   是白马股,现在处于稳步上涨中,做好止损,不要怕,耐心持股,让盈利奔跑。有空可以多交流股票。 我的底下长了两个豆豆是什么原因

   关于“突然发现阴茎上长了一个像痘痘的东西,用点劲碰它才会有点疼,问一下这是怎么回事…”不用过于紧张,没事呢,有时因饮食油腻、辛辣导至上火后偶尔会长和痘痘一样的东西,处理方法:平时注意饮食清淡,注意阴部卫生,等痘痘熟透后挤干净就会好的,当然不放心也可以吃点消炎药。(我以前也长过的) 上市公司迎来回购潮是什么意思?

   您好!所谓“回购”就说上市公司从股市上买回自己发行的股票,所谓“回购潮”就是指不只是一两家上市公司在回购自己公司发行的股票,而是有许多上市公司像潮水一般在回购自己公司发行的股票。在本轮护盘大潮中,以往并不多见的股份回购近期频频出现,统计显示,7月来已经有59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预案或已实施回购。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将要或者已实施回购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在其回购均价附近介入,可获得一定的安全边际。近期,在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推出增持、回购等“5选1”救市方案后,上市公司回购积极性高涨。据数据显示,截止7月21日,本月已经有59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预案或已实施回购。其中鸿达兴业(002002)、美的集团(000333)等37家公司计划回购股份,鸿利光电(300219)、迪森股份(300335)、宇通客车(600066)、克明面业(002661)、双鹭药业(002038)、玉龙股份(601028)等22家公司已完成回购计划。7月21日晚间,威孚高科(000581)发布回购部分A股股份预案,公司拟以不超过25元/股的价格通过深交所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资金总额拟约达人民币2-2.5亿元,资金全部来自于公司自有资金。若以股价上限全额回购,预计可回购约1,0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约0.98%。
在这37家公司中,计划回购金额最高的是海通证券(600837)。根据其在7月9日发布的方案,海通证券本次拟分别以不超过人民币18.80元/股和不超过港币17.18元/股的价格回购A股和h股,回购数量预计不超过总股本的10%,回购的资金总额预计为不超过人民币216亿元。不过,公司并未公布具体的A股和H股回购比例。
除了海通证券,回购金额上限在百亿级别的还有万科A。根据其在7月6日发布的公告,公司计划以总额不超过100亿元的自有资金回购A股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13.70元/股。若全额回购,预计可回购股份不少于7.3亿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6.6%。此外,美的集团、中兴通讯(000063)、鲁泰A、伊利股份(600887)、海普瑞(002399)五家公司回购金额上限均为10亿。不算上金花股份(600080),其余36家公司的计划回购金额上限之和为401.69亿元。(注:金花股份未公布回购金额上限) 伊梨事件

   欺骗是把未出鞘的刀,真相大白时就会伤人。伊利公司董事长郑俊怀在涉嫌挪用公款之外,到底有没有欺骗国家和股民,搞变相管理层收购,相关查处工作仍在继续,真相大白尚有待时日。
而随着记者调查的深入,伊利事件发生的根源渐露端倪:“创业英雄”自身固有弱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层收购提供腐败土壤,三大原因导致了伊利危机的产生。有关专家称,伊利的这些软肋在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普遍意义,希望通过对伊利事件的剖析,得出一些有益启示。
“创业英雄”的辉煌与末路
郑俊怀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呼市,记者听到了各种说法。毫无疑问,他是个能人。带着一个年利税不足5万元的小奶厂一路走来,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使伊利股份长期保持令投资者趋之若鹜的绩优蓝筹股形象。郑俊怀带领伊利人在过去20多年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
同时也有熟悉者评价郑俊怀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在公司内部,罩有“教父”光环的郑俊怀一言九鼎,即便是像斥资3亿元买进国债这样的重大投资行为,都没有经过董事会讨论。公司独立董事发出不同声音后,竟遭罢黜。
据称,看守所中的郑俊怀仍不失“教父”霸气,他不但拒绝在逮捕决定通知书上签字,还发出“如果某某还在,你们就不敢像今天这样查我”的英雄末路般慨叹。
也有一种说法,郑俊怀固然是能人,但伊利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倾力呵护,以及宽松的民族经济政策照顾。
更有分析人士尖锐指出,郑俊怀出事之后,伊利并未受到致命打击,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扶持企业新管理层度过困难。种种迹象表明,像郑俊怀这样旧经济时代的“弄潮儿”正面临被新经济大潮淘汰的威胁,或许正是一种职业敏感和微妙的失衡心理导致他们走向歧途。
法人治理结构,“形具而神散”
伊利公司1996年上市以来,虽历经多年市场锤炼,但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该公司却一直是“形具而神散”。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东京教授向记者介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组成部门权责分明,相互制衡,构成稳定的公司管理经营结构。这些法人治理结构要件在伊利都有,但遗憾的是却没有发挥出应有功能。郑俊怀在公司既是董事长,又是党委书记,又是首席执行官,管理、人事、经营一肩挑,高度的个人集权,使法人治理的权力制衡难以实现。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姜月忠介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对公司进行内外部监督,增强企业透明度。国外有称上市公司为“玻璃房子”之说,意思即公司的经营、业绩要对社会大众充分公开,为广大股民作出投资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条件,同时接受监督。然而郑俊怀等涉嫌挪用1500多万元的行为早在2000年就已发生,但直到2004年才被发现,说明了公司信息的不透明,归根到底还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具而神散”。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金融监管的缺位也是伊利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伊利第四大股东华世商贸的四位主要股东均为郑俊怀等伊利高管的亲属,如此重要的关联信息却一直不为人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用现代化的手段,对上市公司、公司高管、大股东信息等进行获取和监控十分必要,将是今年证券监管工作的重点之一。
管理层收购,小心法律高压线
近段时间来,关于MBO、变相MBO等经济学术语充斥于伊利事件的报道中。MBO即企业管理层收购(Managerment Buy Out),是一种特殊的股权转让方式,管理者通过收购股权成为企业所有者,其工作积极性会得到激励提高。在国企改制中,MBO一度很热。
被媒体热炒的伊利涉嫌MBO行为,即伊利公司于2002年投资3亿元购买国债,直到2003年年底,公司尚持有国债2.91亿元。在此期间,2003年7月,总部设在浙江金华的金信信托公司以2.8亿元总价,从呼市财政局手中将伊利所有国有股购得,成为第一大股东。上述两笔交易恰好吻合,而国债可以在市场随时折价回购变现为资金,再加之其他一些原因,导致人们怀疑伊利高管们在搞变相MBO,即拿公司的钱为自己买公司股权。
MBO在国企改制中是否可行,专家们的看法不尽相同。经济法专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世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MBO在国企改制中不可行。他说:“最基本的,国企领导的合法工资收入并不是很多,收购一个企业少则几十万,多则几千万、上亿元,他从哪里来那么多钱”
大多数学者认为,MBO为某些国企领导提供了腐败的机会,但专家们同时告诫那些蠢蠢欲动者,刑法中有挪用公款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罪名在等着铤而走险者,搞管理层收购,小心触到法律高压线。
“成绩和荣誉只属于过去。”悬挂在伊利集团总部二楼的大标语引人注目,记者在离开呼市时想,但愿风波带来的阵痛也会很快成为伊利集团的“过去”。 伊利股份三月二十三日股价是多少

   2020-03-23日伊利股份600887的股价是27.51元!下跌2.96%! 伊利股份能做长线吗,如果熊市还会继续跌吗,可是从k线图已经看不出来会再跌了呀,我是新股民,请有经验

   长线没问题,还有格力电器,也可以关注一下

下一篇:涨停密码这本书怎么样
上一篇:跟着大佬买股票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