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时间管理三原则”

2021-09-21 14:46:07

  我曾经深度研究长期跟踪过的股票大概有100支,看起来很多,但分散到价值投资的十年,一年十支,工作量并不大。主要是淘汰率低,目前保持长期深度跟踪的还有50支——可以做到主要业务比例、重要财务指标、每季趋势、近期经营趋势、市场主要分歧点,等等,都了然于胸。

  但我认为,提高研究效率,一定要从“行业框架研究”开始,因为影响一家公司的长线价值的,首先是行业空间、产业链分布、竞争格局这些行业层面的因素,其次才是产品竞争力、技术壁垒、管理一类的公司层面的因素。

  比如服装休闲食品等消费行业,生意模式不好,但好在比较简单,阶段性的好公司又多,虽然违反了“长线原则”,好的研究效率高;再比如锂电、5G、云计算,特别复杂硬核,但因为是大趋势,好公司层出不穷,下苦功夫研究后,会有一大把好公司可投,而且终生受益,也是值的。

  人的大脑有一些奇特的运作机制,你在深度思考一些事之后,休息或干别的事,你之前考虑的事会一直停留在大脑的“后台”,处于一个自动运作状态,所以,即使你不去刻意思考,也常常突然迸发灵感,想明白一件事。

  投资研究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你发现了一家有可能有长线价值的公司后,你要先用整块的时间把一家公司的大逻辑搞清楚,比如产业链关系、竞争格局、业务结构、核心竞争力等等,并且这些大逻辑有重要财务指标验证,再给自己留下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一家看上去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可以持续扩张,竞争对手都是猪吗”。

  然后,你就可以停止研究,把它加入到自选股池,或者直接先买一点(即高赔率低确定性仓位)。之后。持续地用少量信息(比如公告、最新财报、甚至是网友的评论)去激活大脑对这家公司的思考——这就是一个持续跟踪的过程。

下一篇:炒股如何堤防不良咨询机构?
上一篇:李德生与他的德生防水发生了什么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