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子公司财务存疑,高溢价跨界收购关联资产
□与营销费用相比,仁和药业(9.110, 0.18, 2.02%)近几年的研发费用占比相形见绌。2018年到2020年研发投入不足同期营收的1%,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1.23%,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仁和药业收购7家关联公司均存溢价情形,其中增值率最高达1703.68%,最低的也有343.27%,后期或将为仁和药业带来高额商誉减值风险。一手定增融资、一手高溢价并购关联资产,其结果是上市公司资金向关联方流出。
贡献主要利润的两家子公司却存在盈利能力大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异常现象,有悖商业常识,财务真实性存疑;在医药行业创新驱动的共识下,公司却奉行“研发不够、贴牌来凑”,背后商业逻辑与经营真实性存疑;一手定增融资、一手持续并购,更大手笔、高溢价对7家聚焦于美妆及大健康领域公司进行跨界收购,被并购者均为关联子公司,资本运作疑云重重;本意为调动员工经营积极性的股权激励,却设置了较低的解绑门槛,推出动机令人疑惑。
据公告,该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规模不超过1.4亿元,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来源为公司回购专用账户中已回购的股份,股票规模为不超过2038万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1.46%。员工持股计划购买公司回购股份的价格为6.86元/股。9月1日,仁和药业收盘价8.93元/股。
公告同时指出,若公司2021年业绩考核指标不达标,第一期可归属股票全部递延至第二个考核归属期合并考核。即若2022年公司业绩考核指标达标,且2021年和2022年净利润合计不低于2020年净利润的230%,管理委员会结合员工个人绩效考核结果,对两期可归属股票权益进行归属分配。
与营销费用相比,仁和药业近几年的研发费用占比相形见绌。据仁和药业的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分别是3107.73万元、3804.16万元、3979.41万元、2866.08万元,前3年研发投入不足同期营收的1%,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1.23%,依然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综合历年财报,在产品研发及注册方面,公司自2017年便开启了6个化药的一致性评价研发工作,4年过去仅完成了1款药品的一致性评价工作。而其余在研项目中,除1款化药获批外,剩下品种均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化药)或物质基准研究阶段(中药)。
对于业绩驱动因素,仁和药业在半年报中称:“目前从收入来看,自有产品和OEM贴牌产品基本各占一半,但毛利方面,自有产品的毛利高于贴牌产品。公司深知公司自有产品是公司未来业绩的保障,也是发展根本,但贴牌产品是公司产品的有益补充,二者相辅相成、互不排斥。”
但观察半年报具体数据发现,贡献主要利润的两家子公司分别是江西中进药业有限公司(简称“中进药业”)、江西仁和中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方医药”),上市公司对其持股比例分别为70%、85%。
根据仁和药业官网信息,中进药业成立于2015年,目前公司拥有遍布全国30个省份的营销网络,形成了补益类、妇科用药、感冒发热等16大系列产品集群。中方医药成立于2009年12月,现拥有遍布全国30个省(区、市)的营销网络,形成了感冒消炎、儿科、妇科、补益类等10大系列产品销售。
其中,深圳市三浦天然化妆品有限公司(简称“三浦天然”)与仁和药业为同一最终控制方,其余6家企业因部分产品来自三浦天然,不少企业在股东关系上与仁和药业也有交集,且大部分品牌使用的是“仁和”商品,因此本次收购全部为关联交易。
仁和药业收购上述7家关联公司均存溢价情形,且增值率较高。仁和药业在本次并购案中,对身为关联方的标的公司,未采用增值率较低的资产评估法,而采用较高增值率的收益法评估标的,其中,增值率最高达1703.68%,最低的也有343.27%,后期或将为仁和药业带来高额商誉减值风险。
记者注意到,2020年,仁和旗下仁和匠心品牌的“HP牙膏”因打出了“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牙膏”“抗幽门螺旋杆菌正品”等宣传描述,而其产品生产许可证号为“妆”字号,违反了化妆品不得以暗示方法使人误解其效用,不得使用医疗用语、宣传医疗效用的相关规定,就曾一度被质疑涉嫌虚假宣传。
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不得与其他药品、医疗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或者其他医疗机构比较;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