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保险到底值得买吗?是噱头还是物有所值?
核心提示:《2020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城镇宠物数量首次突破1亿只,宠物消费市场规模达到2065亿。从结构上看,诊疗类支出增速远超其他消费种类,较上年增长6.2%。
近年来,宠物经济引起了不少领域的关注。除了宠物粮食等消费需求的扩张,宠物医疗需求的也在持续上涨。保险业也开始涉足宠物保障市场。专家认为,目前来看,我国宠物保险仍处于早期的起步阶段,但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同时,艾媒咨询《2021年上半年中国宠物经济产业发展现状与市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48.8%的宠主能够接受1000元以内的宠物医疗费用;27.9%的宠主表示能接受1000-2000元的费用;16%的宠主接受2000-3000元的花费;能接受3000元以上的宠主占比为7.2%。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在宠物生态持续发力。以“平安爱宠医保计划”为核心,结合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为用户打造更多宠物保险产品,包括宠物重疾、宠物走失找寻、宠物传染病等全面保障,并持续推广宠物责任、意外保障,全方位为爱宠家庭保驾护航。
目前来看,各家保险公司的宠物医疗保险设计结构大同小异,比如只承保法律法规允许饲养的宠物犬猫,不需要办理狗证,不需要体检,也不需要植入芯片,定点医院报销比例高于非定点医院、每次都有免赔额及赔付限额等。
据了解,差异主要体现在保障细节上。比如承保年龄有的要求至少满4个月,有的只要2个月;有的可以保到10周岁,有的7岁就不能再保。保障疾病类型也不尽相同,少数产品不保障宠物高发的感冒咳嗽、皮肤病、肠胃炎等疾病,但致死率最高的细小、瘟热、肠胃异物等基本上都能保。赔付比例差别也很大,低的只能赔付30%。高的可赔付90%。此外,增值服务也各有千秋,疫苗、体检、驱虫、营养等各种组合搭配。
比如8月20日由京东金融、京东宠物、中国平安(51.550, 0.06, 0.12%)财产保险三方联合推出的“宠物医疗卡”产品正式上线。该产品打破目前宠物险行业以费用报销单报销的主流模式,首次将医保服务体验带到宠物领域,创新打造高效直赔模式。根据这次合作落地情况,三方将结合各自优势,联合打造“保险+医疗+服务”全渠道宠物健康保障体系。
“宠物医疗卡是构建宠物全面健康成长平台的起点。”平安宠物险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和京东金融、京东宠物合作,平安产险将充分发挥宠物保险领域先行者的优势,积极搭建涵盖宠物家庭、宠物医院、宠物服务商等多方参与的宠物医疗健康生态圈,创新打造一站式宠物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体系。
再比如,支付宝的“宠物险”目前可接受猫、狗两大类宠物投保,以医疗报销险居多,结合消费意愿可选择第三者及宠物意外等附加保障责任。目前主推的医疗分为三个价位,为199、399元和799元,对应的医疗报销额度为5000元、15000元和30000,单次赔付最多2500元,且保障范围覆盖除遗传病之外的全病种和意外医疗责任,全年享多次赔付。
记者从中国平安了解到,凭借中国平安“金融+科技”优势及SaaS(软件服务化)服务平台经验,平安产险深度布局线下宠物医疗资源,目前已对接近2500家宠物医院,覆盖全国多地,方便宠物主携带宠物就近看病,并引入多项平安专属科技技术,打破单体宠物识别的壁垒,打通宠物身份认证、智能核赔、自动理赔等环节,真正实现窗口直赔能力,即参保宠物在指定医院就诊看病,符合保险理赔部分可使用保险额度直接扫码支付,为宠物主提供简单、便捷的宠物医疗服务。
亿欧智库报告指出,宠物数据包含了多种指标,包括宠物的种类、品种、年龄、性别和位置。保险机构应当优化定价体系。数据越多,越有利于保险公司优化精算定价模型,建立科学、有效的保险费率浮动模式和差别化定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