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与“欧佩克+”,究竟是做什么的?
欧佩克即OPEC,为石油输出国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的简称,是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顾名思义,这一组织中所有成员国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是重要的产油国,掌握着大量的石油资源。
而随着成员国不断进出,欧佩克几经变迁,目前共有13个成员国,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利比亚、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委内瑞拉、加蓬和刚果(布)。
2016年,国际油价一度跌破30美元/桶。为了重新平衡市场,降低库存水平以提升油价,这一年12月,欧佩克成员国和以俄罗斯为首的10个非欧佩克产油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达成限产协议,“欧佩克+”自此形成。
与大家想象中的“产油国决定油价”不同,欧佩克成立之前,世界正处于政治经济变革与过渡时期,国际石油市场主要由被称为“七姐妹”的西方跨国石油公司主导,它们不仅控制着大量原油产能,而且垄断市场交易,左右全球的原油标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产油国与西方“七姐妹”之间利润分成的比例是18%和82%。而在1959年2月和1960年8月,国际石油公司又先后两次单方面强行压低石油标价,按照当时利润对半分成的石油税收制度,两次降价导致中东产油国在1961年至1970年期间共损失40亿美元。
出于对西方石油公司无视产油国利益行为的不满,以及维护产油国石油收入等考虑,1960年,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5国的石油部长经过协商讨论,在巴格达的会议上通过决议,正式宣布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
成立之初,欧佩克对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尚且有限。直至1970年,欧佩克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举行第21届部长级会议,成员国首次达成一致政策:当石油公司不能满足OPEC的最低价格需求时,OPEC的所有成员国将对石油公司采取一致的行动。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占多数的欧佩克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石油供应短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国际石油价格从3美元/桶蹿升至12美元/桶。
英国一度施行三天工作周,引发英国煤矿工人及铁路司机罢工抗议;欧洲数国政府一度下令,除非迫不得已,禁止周日驾车出行;美国加油站一度在周日关闭,并限制汽油购买额度……直到1974年3月禁运结束,世界经历了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失业率、通货膨胀同时上升,股票、债券价格急剧下跌,净出口和石油美元的流动的平衡被打破,战后经济繁荣自此终结。
20世纪80年代,国际石油市场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一方面,许多石油消费国开始寻找石油的替代能源,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国际石油公司在非欧佩克地区勘探到了大型油田,非欧佩克国家的产油量进一步提高,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供应过剩。
为了与非欧佩克产油国争夺市场,1986年,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之间爆发“价格战”,双方一度通过降价争夺市场份额,石油价格创下历史低点。然而,油价下跌对产油国经济造成沉重打击,欧佩克市场份额从1979年的近50%下降到1985年的不到30%,总收入不及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由于期货市场便于交易,其公开竞价的交易方式也能充分体现未来市场的供需情况……
欧佩克管理的定价体系逐渐崩溃,石油期货价格成为石油市场的基准油价格,国际原油市场逐渐形成目前以五大现货市场和三大期货市场为主的市场格局。
例如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美国恐怖袭击中,油价两次出现暴跌, OPEC通过3次减产拉升油价,使油价暂时保持平稳状态。
而在2010至2011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中,沙特等国及时增产,成功抑制了因利比亚石油供应中断引发的国际油价快速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