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与塞德娜的化学差异,揭示矮行星质量之

2025-03-22 14:09:22

  科技媒体 Space 今天发布博文,这一发现帮助科学家更精确地确定了它们的质量,并揭示了柯伊伯带天体的演化过程。柯伊伯带是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的区域,是冥王星和大多数已知矮行星的“家园”。这些天体被认为是太阳系行星形成时期的“活化石”。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的一个矮行星,位于柯伊伯带内。它于 1930 年被发现,曾是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但在 2006 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重新分类为矮行星。

  塞德娜是一颗位于太阳系外围的矮行星,编号为 90377。它于 2003 年 11 月 14 日由天文学家布朗、特鲁希略和拉比诺维茨共同发现。

  塞德娜的轨道非常特殊,距离太阳约 88 个天文单位,是海王星与太阳距离的 3 倍。它的轨道偏心率很高,远日点达到 937 AU,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约 1.14 万年。

  研究主要天文学家通过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近红外光谱研究,发现冥王星表面同时存在甲烷和乙烷,贝塔蒂解释说:“我们推测,这种差异是因为塞德娜比冥王星小得多,重力较弱。较弱的重力使甲烷在数十亿年间逃逸到太空中,而较重的乙烷则留了下来。”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团队建立了甲烷和乙烷在塞德娜表面的逃逸模型,并利用彗星 67P / 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和土星卫星土卫二作为类比对象。

  通过热逃逸和流体动力学逃逸两种不同的逃逸模型,科学家发现甲烷在冥王星上保持稳定,但在塞德娜上逃逸。

  附上参考地址

下一篇:我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
上一篇:汇顶科技收购云英谷 100% 股份“告吹”:价格未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