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攻克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难题,光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于 12 月发布博文,宣布通过抑制碘离子迁移,
钙钛矿吸附 BT2F-2B 后的电子密度分布; 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 ISOS-L-1 和 ISOS-L-3 协议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运行稳定性
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虽然效率高,但稳定性差,阻碍了其商业化应用。碘离子的迁移是导致 PSCs 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光照和热作用下,I⁻迁移并转化为 I₂,造成电池性能下降。
宁波材料所葛子义研究员和刘畅研究员团队找到了一种有效抑制 I⁻迁移的方法,大幅提升了 PSCs 的稳定性。
团队在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中引入了一种名为 BT2F-2B 的化合物,该化合物殊结构与 I⁻产生强配位作用,抑制了 I⁻的迁移和转化,减少了碘空位缺陷。
团队表示采用该方法制备的反式单结 PSCs,光电转换效率超过 26%。在 85℃高温和 50% 相对湿度条件下,经过 1000 小时老化测试后,电池仍能保持 85% 的初始效率。
当将 BT2F-2B 应用于宽带隙钙钛矿系统时,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的 PCE 达到了 27.8%,这证实了所提出策略的普遍性。
相关研究成果以 Universal Approach for Managing Iodine Migration in Inverted Single-Junction and Tandem Perovskite Solar Cells 为题,发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