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个人工资常常低于总体平均工资?统计部门释疑
编者按:统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综合性基础性工作,大到国家决策管理,小到百姓日常生活,都与统计有着密切联系。为了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统计、理解统计、支持统计,江西省统计局精心策划推出《走近统计》统计科普栏目,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统计指标、统计知识、统计制度,发布一系列精彩有趣的统计科普内容,带大家一起走近统计世界,感受统计魅力!
劳动工资统计是针对法人单位进行的统计,不包括一套人马多块牌子、寺庙、宗教场所、协会、学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虽然有人员但没有工资发放行为的单位。
城镇非私营单位不是一般理解的体制内单位,而是包括了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商投资等单位;
城镇私营单位具体包括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两者工资水平有所差异,使用时要根据单位的登记注册类型进行分辨。
平均工资是反映工资总体情况的指标,是由统计部门根据每个单位上报的数据汇总计算得出的平均概念。
由于各单位所处行业、所在地区和经济效益的不同,各单位的工资水平有高有低。实际上,工资和收入一般呈现正偏态分布,平均值往往偏离并高于一般水平,即多数个体数据低于平均值。
平均工资反映的是税前工资,也就是单位就业人员领取的由本单位发放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和各类津贴补贴,以及单位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基金及住房公积金等。因此,统计数据往往比个人拿到手的实发工资要高一些。
就某一单位来说,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是用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除以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计算得到的。
工资总额只含个人缴纳部分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不包括单位缴纳部分,应付职工薪酬同时包含个人缴纳部分和单位缴纳部分;
平均工资可作为征缴和支付各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及城乡居民最低保障标准的重要依据,是作为赔偿制度的基础数据,是政府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分配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制定税收起征点标准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