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区小满镇杨家闸村以“三个坚持”解决“三个赤字”在乡村建设

2022-09-02 08:46:54

  杨家闸村位于甘州区城西南18公里处,全村辖6个合作社,264户799人,耕地面积2900亩,是小满镇16个村里面最小的一个,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村“两委”更换频繁,集体积累几乎为零,还有部分历史债务,2020年4月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基础、没有优势、没有资源的“三无”村庄,在2022年被列为区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后,依靠自身努力实现了华丽蜕变。

  一是坚持建强班子,解决好“思想赤字”问题。“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面对杨家闸村长期以来“一盘散沙”的局面,镇党委政府深知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最大的短板是班子,最大的希望也在于班子。因而,创建工作伊始就高度重视村“两委”班子建设,将其作为乡村建设的“起手式”,花费很大精力、倾注大量心血,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到村组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社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和离任村干部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和范围的会议,着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信心、鼓足干劲。与此同时,村“两委”班子深入谈心交心,消除分歧隔阂,加强自身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逐社逐户上门讲政策、话发展、聚共识,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外出观摩学习、转变思想观念。不管上班还是下班,不分工作日还是周末假期,他们放弃小家、以村为家,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感染了群众,让大家对村“两委”重新产生信任。期间,个别社长和退休村干部为了个人恩怨、一己私利,误导群众、设置障碍,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上手、各显神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消除了这些不和谐因素,大大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让乡村建设行动有了“主心骨”和“领头羊”。

  二是坚持系统思维,解决好“路径赤字”问题。始终把乡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整体谋划、统筹兼顾,自觉将产业结构调整、壮大村集体经济与人居环境改善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效益最大化。紧紧扭住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这个牛鼻子,及早将塘坝选址于靠近小区、沿村社主干道区域,精心设计微造型,为打造“彩虹村庄”奠定坚实基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体推进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自行设计、自筹资金,围绕塘坝架设仿木围栏,铺设彩虹慢道,引入环绕水系,移栽乡土果树点缀其间,拆除小区围墙,让塘坝发挥其灌溉功能的同时,成为一个可供群众欣赏游玩的袖珍“湖泊”,实现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抓住土地整理这个千载难逢的有利机遇,由村集体牵头,集中流转土地500亩,全部集中于塘坝周围,引进制种公司种植制种蔬菜、花卉,发展订单农业、“菜花经济”,既调整了产业结构,又改善了人居环境,更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使村集体每年可增收10万元左右。按照“集体供苗、群众出劳、种养统筹、谁种谁有”的思路,以“桃花源记”“枣想和你在一起”“山楂树之恋”等为主题,在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田间地头等一切可利用区域栽植经济林果,大力发展“路缘经济”“埂子经济”,不但建设了生态友好型农田、营造了美丽宜居环境,还让群众获得了更多收入,让农田道路林网变得既有颜值更有内涵、既有“林果”更有“经济”。

  三是坚持群众路线,解决好“主体赤字”问题。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注重发挥群众在乡村建设行动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最大程度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决避免“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在建设塘坝小游园时,为解决物料和人工短缺问题,经村民代表会议研究讨论,每户按照每亩地6个木头桩、30个鹅卵石、2个义务工等进行筹资筹劳。群众坚决响应、毫无怨言,且从移树、定桩、垫石到栽树、种花、拔草等各环节,全程参与、干劲十足,的确把乡村建设当成了自家的活儿来干,既加快了建设进度、节约了建设成本,更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彻底改变了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群众无事可干,投入巨大财力,群众还不满意”的怪象。同时,本着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干事的原则,多用创意少花钱、多费心思少费料,比如,栽植的果树苗木是四处化缘捡拾的,砌衬水系的石头是塘坝开挖剩余的,护渠所用的木头桩是农户后院柴草堆中截取的,乡村景观小品是免费收集的老物件精心制作的。通过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为乡村振兴探索一条符合实际、可供学习的道路。

下一篇:计提减值准备超10亿元!上半年净利大降7成 东方证券目标价遭同行
上一篇:中信集团:抓住产业变革机遇 推进数智化应用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