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一体化潮流汹涌:通威股份搅动组件市场
8月20日,通威股份方面告诉
据悉,一直以来,通威股份坚持专业分工、协同发展的经营理念,但是实际上其在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多晶硅、硅片、、组件和电站环节均有所布局。
20世纪80年代,通威股份凭借鱼饲料起家,并一举成为全球领先的水产饲料龙头。2006年底,通威股份进入光伏领域,首先进入了上游多晶硅环节。
2013年9月,光伏“双反”阴影仍未消散。彼时,合肥赛维陷入停产状态,濒临破产,于是通威股份通过并购方式控股合肥赛维,并进入和组件领域,但后者产能较小。2014年12月,通威股份进一步延伸下游电站投资和运营业务,创造性地开发了“渔光一体”等项目。
2020年下半年以来,多晶硅供应紧张,价格高涨,以、和为代表的企业大力巩固光伏一体化产业链布局,不仅补齐和强化了硅片、电池和组件环节的产能,同时还通过参股或签订长单合同的形式,锁定上游多晶硅供应。
2020年11月,通威股份则与天合光能在共同投资多晶硅、拉棒—切片、电池相关环节达成战略合作,其中规划硅片产能15GW.这也意味着,通威股份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填补了硅片环节空白。
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通威股份拥有光伏多晶硅产能23万吨、电池片产能54GW,“渔光一体”光伏电站规模3.12GW.同时,一份投资者交流会议纪要显示,在组件领域,通威股份已经具备6GW的组件产能。
如今,通威股份考虑在组件业务上做进一步论证规划,无疑是在光伏一体化产业链布局上试图补强业务短板。
其实,通威股份此前便有壮大组件环节的想法,且有迹可循。
有业内人士向
8月18日,通威人力资源部公布的一则招聘启事,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其中,该公司的组件生产部、工艺部、设备部、质量部、组件计划部、采购部、研发部和财务部等都在“招兵买马”。
值得一提的是,业界对通威股份在组件环节的动作表示震惊。8月19日,股市似乎也有所反应。当天,通威股份逆势上涨4.88%,而其他组件龙头股价大跌,走势分化。外界直呼,通威股份“威震天”。
不难想象,在光伏头部企业和跨界者纷纷扩大或进军多晶硅、硅片和电池领域的同时,通威股份布局组件业务不仅可以消化电池产能,衔接电站环节,打开组件领域的新增长空间,使公司也更具成本控制能力。
方面曾在接受
隆基绿能方面还表示,垂直一体化模式下并非对每个环节都能形成议价能力。随着硅料、硅片的涨价压力传导至下游,垂直一体化企业在组件环节的成本控制能力会更强。
亚洲硅业董事长、总经理王体虎认为,垂直一体化模式是一个正常的市场行为,2008年中下游企业向上游延伸,2011年很多上游企业又向下游延伸。需要注意的是,终端市场是制约所有制造企业的瓶颈。市场景气时,垂直一体化布局可以抵抗产业链环节的供给不平衡;但市场疲软时,任何一个环节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也容易成为负担,因此要谨慎布局。
在“双碳”背景下,资本加速涌向光伏赛道,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一体化战略布局进行较量。
除上述提及的隆基绿能、、和通威股份,、阿特斯、TCL中环、上机数控等光伏行业公司都在进行一体化布局,甚至跨界者宝丰集团和合盛硅业等也宣布将全方位进军光伏领域,其公布的一体化产能规划胃口不可谓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