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芯片法案影响再分析:张忠谋为何不看好 代工巨头何去何从
三星正考虑未来二十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建立11家芯片工厂,投资总额可能接近2000亿美元,并创造超过1万个就业机会。
台积电在美国建厂投资总额120亿美元,预计2024年量产。
但这种计划未来能否落地,甚至成为趋势,则仍属未知之数。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就不止一次直言:不看好美国做半导体制造,缺少芯片制造人才,最终将是白忙一场。日前张忠谋又重申了一次这个看法:不看好美国、日本又开始搞半导体制造。
也有半导体行业人士对美国芯片补贴政策的效果持怀疑态度。总盘子520亿美元看起来很多,但分到每家厂商头上相对有限,而且对芯片制造厂的建厂总成本来说,这笔钱的吸引力可能更要打折扣。比如,台积电一年资本开支高达400亿美元,即便前往美国建厂,补贴可能也未必是主要因素。
且不说,一旦拿了美国政府的补贴,这些制造商在未来的全球布局中,还将面临诸多掣肘。这对于三星、台积电这样的巨头来说,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
可见的是,美国的芯片法案中的歧视性规定,早已遭到外部的强烈质疑。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7月29日回应称,中方近日美国会通过了《芯片和科学法案》。法案对美本土芯片产业提供巨额补贴,是典型的差异化产业扶持政策。部分条款限制有关企业在华正常经贸与投资活动,将会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造成扭曲,对国际贸易造成扰乱。中方对此高度关注。美方法案的实施应符合世贸组织相关规则,符合公开、透明、非歧视的原则,有利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避免碎片化。中方将继续关注法案的进展和实施情况,必要时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也指出,《芯片与科学法案》中“2022年芯片法案”章节规定,将采取给美本土芯片行业提供巨额补贴,给半导体和设备制造提供投资税收抵免等一系列措施,以鼓励企业在美国建厂。这些条款歧视性对待部分外国企业,凸显美意在动用政府力量强行改变半导体领域的国际分工格局,损害了包括中美企业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的利益。
芯片行业寻找确定性,中国如何应对
过去二三十年,通过全球化垂直分工芯片行业飞速发展,技术不断迭代。但如今在地缘政治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芯片行业的未来,可能也需要在区域化中寻找确定性。
芯谋研究的报告称,美国芯片法案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引发全球半导体竞争。
顾文军表示,芯片发展需要整个生态,需要外在的条件,比如说低廉的电价,还需要技术人才和市场来支持。“原本东亚是最好的芯片生态,但美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说,美国电很便宜,美国芯片缺乏人才,但这些大厂本身经验很丰富,一方面前期通过培训输出人才,另外自动化替代人力,产线上人力依赖越来越少。”
顾文军认为,美国出台法案的示范效应,可能促使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台类似的政策,比如,欧洲可能为了留住企业,接下来也会出台扶持政策,一些欧洲工厂可能选择在欧洲本土扩建产能。日韩也可能有类似政策,导致各个区域相继出台政策,相互竞争。
“美国政策出台后,中国应该根据目前情况做出新的调整、新的安排。我们原有的政策是2014年出台的,现在情况已经有了新变化,需要作出调整来应对。美国原本是市场机制,现在弄了政策扶持,我们国家也需要强化顶层设计来加强统筹全局来进行突破。”顾文军称,国产化需要踏踏实实去做。
芯谋研究的报告也列出了六条应对建议:1,重视扶持政策的持续性,坚定不移扶持半导体;2,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全局;3,以重点企业为扶持核心,做大做强既有主体;4,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强全球合作;5,坚持底线,改善体系,加大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不过,与产业人对美国芯片政策的忧虑,资本市场对美国芯片政策出台后反应相对平静。
券商普遍的观点是,美国芯片法案通过后,使得我国半导体国产化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凸显,芯片设备、材料、工业软件等领域的国产化将进一步加强。
本土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在刚刚出炉的二季度报中称,可以确定的是,集成电路行业需求增长和全球区域化趋势不变,虽短期有调整,但本土制造长期逻辑不变,对于公司的中长期成长依然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