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内出售超300亿资产,多家房企忙于卖项目或股份还债
6月份以来,先是千亿元房企建业地产拟引入河南铁建为战投,紧接着中国金茂拟以最高25.65亿港元的代价将上市公司中国宏泰私有化,再有阳光城48亿元出售项目。据《证券日报》
“当下,受让方收并购涉房资产仍较为谨慎,仍以收购合作项目剩余股权为主。”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向《证券日报》
6月13日,阳光城公告称,拟转让浙江永康6宗地块予滨江集团,股权转让代价为14.98亿元,滨江集团还需偿还目标公司原有负债33.04亿元,合计代价为48亿元。更早之前,华夏幸福、泰禾集团等较早出现债务违约的房企也相继出让资产。当然,也有如中国电建剥离49.42亿元地产资产,进行业务结构调整的交易。
关于这些房企转让资产或引入战投的目的,据《证券日报》观察,一是将资产变现偿还债务。其中部分房企明确表示出售资产抵债,或用于缓解流动性压力;二是在行业低迷周期中,剥离地产资产,整合公司资源调整业务结构;三是为公司引入“白武士”,求得生机。
总体而言,对出让方房企来说,将资产变现的主要目的多是缓解短期流动性困难,避免债务违约。鉴于此,部分现金流较为充裕的房企借机补仓低价优质项目,同时,险资进场配置一线城市商业核心资产,寻求稳定投资收益。
至于房地产行业收并购进程相对有所加快,陆续有接盘者出现的原因,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关荣雪向《证券日报》
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房企收并购事件只有20余宗,并购金额合计不足500亿元。换言之,摆上货架的资产较多,但已经完成的交易及拟达成的交易却相对较少,足以看出房地产市场收并购已愈发理性。
“不会轻易收并购项目,一方面土地市场有较好的机会;二是某些大型项目,股权、债权关系复杂,尽调若不充分,可能引发后续风险;三是市场信心不足,一旦用更多现金去收购,可能会导致财务风险增加。”某房企投资拓展部人士向
“房地产市场收并购较为复杂,收并购仍有较多难点需突破。”刘水向《证券日报》
刘水进一步称,从出险企业角度来看,如果急于出售项目,一方面资产可能被压价,回笼资金不及预期,并且还会影响手中存货的估值;另一方面若优先出售优质资产,则剩余资产质量不高,不利于维持后期经营,这样虽然缓解了当期财务风险,长期来看又增加了新的经营风险。
但值得期待的是,2021年末以来,监管层密集发声支持房企合理的并购重组融资需求,鼓励金融机构稳妥有序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据克而瑞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底,今年房企各类并购融资总量约为2119亿元,其中房企获取银行授予的并购贷款额度总计约19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