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广汇汽车
疫情来袭,对汽车行业有哪些影响(上)
(文/彭科峰)在众多车企希望借助农历新年迎来2020年一季度的开门红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危机却给所有人带来了当头一棒。从武汉开始的这场疫情,在半个月的时间内迅速蔓延到全国。为此,国家不得不临时采取了许多紧急措施,包括武汉封城、市场关闭等等。
任何事情都是矛盾的组合体。危机的爆发,同样也蕴藏着机会。毫无疑问,这次疫情的爆发,必然会对汽车行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中国汽车企业也会因此迎来新的机遇。日与月,阴与阳,这场疫情之如中国汽车行业,一如硬币的两面,祸福相依。今天,让我们先来看看疫情对于汽车行业有哪些负面影响。
各大车企的生产被迫停摆
疫情大规模爆发的时候,正是中国春节。这个时期,数以十亿计的国人正在踏上回家之旅。当然,这些人也包括各大车企的员工。
应该说,在疫情之初,对车企并无多大影响。春节邻近,绝大部分车企都已经放假休工,车间内基本空无一人。每年春节都是车企停工的日子,市场上销售的车辆都是11月、12月生产的库存车。甚至有些车企还会自己储备一些库存车。但春节之后,越来越严重的疫情,让这些车企不得不推迟复工的日期。
原本,各大车企复工的日期都是大年初七左右,但按照国家的安排,大部分地区都要求不早于2月10日。目前,丰田、福特、特斯拉等大部分车企都已经对外宣布,将会延期开工。
其中,湖北还将企业复工的日期设定在2月13日24点以后。因此,像东风本田、东风日产、神龙汽车这样大本营在湖北的品牌,其生产都会受到一定延迟。
车企的复工延迟会有哪些连锁影响简单来说,这会导致车企原定的排产、交付等不能如期进行,势必会影响随后的汽车销售,将可能减少原本预期的现金流,一些现金流紧张的企业可能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零部件供应链中断
事实上,疫情对于车企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于其零部件的供应可能暂时中断。
汽车工业堪称制造业中的明珠,因为一辆汽车动辄有成千上万个零部件,其构造远超一般的工业产品。任何一家车企都不可能自己包揽所有零部件的生产,因此就产生了德国博世集团、德国采埃孚、德国大陆、加拿大麦格纳、日本爱信等这样的零部件巨头。一般来说,很多不同品牌的汽车,其零部件提供商往往是同一个。
从生产额角度来看,整车厂一般都会提前备好一到三个月的原料,以备不时之需。但显然,一旦开工生产,零部件的消耗是很快的。而很多零部件都是全球采购,跨国供应,疫情爆发后,美国、日本等多国已经暂时中断了和我国的往来航班,海运航线显然也会被波及。这样一来,零部件产业就会受到巨大影响。
1月底,疫情爆发之初,博世集团就发布预警,称疫情可能会影响其全球供应链,存在断裂风险。韩国现代汽车日前也表示,由于零部件供应中断,旗下一款SUV车型的生产被迫中断。
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合资企业尽管在华有工厂,但是其零部件的供应并没有百分之百国产化,这也导致疫情如果持续下去,零部件供应链的危机会加剧。
线下汽车销售受影响
除了生产环节的不利影响,其实在销售终端,汽车行业的从业者也面临着巨大压力。
一般来说,年前都是汽车销售的旺季,不少地区都有买新车回家过年的习惯。因此,对于1月上旬、中旬的汽车销售来说,基本还是比较火爆。但随着新年假期邻近,疫情的大面积爆发,各地政府也对饭店、商场、4S店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进行了一些限制,加之人心惶惶之下,不少原本有到店看车意向的消费者也心生退意,这导致今年春节假期开始后,全国各地的汽车销售都受到严重影响,营业额急剧下降。
车友头条查询发现,1月26日前后,广汇汽车、永达汽车等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就发布了暂停营业的通知。一份广汇汽车的通知这样显示:自1月26日至1月30日,广汇汽车西南大区所有4S店及相关公司暂停营业和值班。显然,一开始经销商对于年后恢复营业还抱有幻想。但随着疫情的迅速蔓延,目前各经销商的开业时间基本都停在2月8日前后。
而随着国家的相关通知,企业复工基本都确定在2月10日,这意味着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内,各地的经销商无法正常卖车。这对各大经销商集团以及百万以上的汽车销售人员,无疑是一个巨大损失。
对经销商来说,如果不能正常营业,则意味着基本没有收入。同时,平时的售后维护也暂时无法开展,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巨大打击。
既然4S店无法正常营业,汽车厂家的线下营销模式自然也受到了影响。原本注重线下体验营销的特斯拉,也不得不将销售活动由线下转到线上,在各大视频平台进行产品试驾和分享。此外,蔚来汽车上海区域的销售也在一些直播平台进行了视频营销的尝试,希望能够吸引广大网友的关注。
车主交付被推迟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影响最大的,或许还是那些已经在4S店下订,准备在春节期间或者节后尽快提车的用户。
按照往年的经验,春节后的半个月一般都是销售的淡季,但是也有不少人年前订了车,准备前来取货。但受到疫情的影响,线下门店延迟开业,全国的物流体系也受到影响,自然也会导致存量订单的交付成疑。这样一来,消费者自然无法如期提到自己的新车。
同时,对于爱车出现故障的车主,由4S店延迟开门,自然也无法进行整车的维修服务,这也可能会导致一些车主用车不便。不过,总的来说,在特殊时期,大家都是在家中休息,出行需求也没有那么强烈。
总的来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疫情的爆发,肯定打乱了整车厂、零部件企业、经销商集团等上下游的原计划,并且压制了今年春节部分消费者的购车需求。从整体来看,今年一季度汽车销量下降,将会是大概率事件,全年的整体销量也可能受到波及,进一步下跌。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开市两日,汽车股分化加剧
本报记者??王鹏杰
中国股市在经历了农历鼠年第一个交易日的“千股跌停”潮之后,市场因新型肺炎疫情的恐慌情绪在第二天,即2月5日有所缓和,尤其是当美国股市明星特斯拉的大幅上涨,带动了A股相关概念的上涨。但是,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或许已经开始渗透到未来整个市场的运行逻辑之中。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汽车类股票的走势分化——对特斯拉业务沾点边的,如特斯拉国产电池合作伙伴宁德时代、配件合作伙伴模塑科技、铝合金部件供应商旭升股份等等,均出现“涨停潮”,一扫开盘首日的阴霾。据不完全统计,特斯拉概念股平均上涨5.67%,有18家企业收获涨停,60家相关概念企业收盘上涨,炙手可热。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汽车服务以及汽车后市场板块在多重利空下的持续萧条。广汇汽车、ST庞大、国机汽车、特力A等均呈现下跌态势,而且这两板块在此前就出现了持续下滑的态势,可见机构并不看好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财富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较高的负债率、较为紧张的现金流是制约汽车服务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又因为厂商因销量压力做出的压库举动加上疫情带来的短期客流量的骤降,这些企业的短期生存压力明显。
在大跌后的第二个交易日,整车制造企业的表现也只能说非常普通。目前A股上市的21家整车制造企业中,上涨的仅为6家,且最高涨幅仅比亚迪的4.66%,整体板块涨幅0.46%,可以看到市场对受宏观贸易和自身产品转型期影响的整车制造企业持谨慎态度。兴业证券分析认为,考虑开工时间延迟,居民活动收缩,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消费者购车需求会出现大幅下滑,特别是2月份的工作日减少,抗击疫情工作严峻,预估客户到店率大减,预计2月份销量情况不乐观,汽车行业整体将处在去库存阶段。
民生证券分析师则认为,汽车行业近两年在整体上处于转型调整期,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的表现,但是长期来看依然是自身发展周期影响。短期内,车企需要想办法对冲疫情带来的对自身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长期而言,对于新四化的研发依然不能懈怠。“从疫情的发展来看,人们可能会意识到私家车还是在自己生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或许这将在未来带来私家车消费的复苏。”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蔚来汽车是否可以成为特斯拉第二
利润 特斯拉领衔,充电桩产业将做大做强行业
近年来,因新能源的入局,汽车产业竞争加剧,造车新势力在吹牛、资金链断裂之间反复横跳。
头部企业找到生存诀窍尚艰难存活,尾部企业大多难以维系后续研发投入,惨败退场的不在少数。
唯有套路得人心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20.6万辆,同比下降4.0%,是该领域的首次年度销量下滑。
2020年,受疫情冲击,销售下滑幅度扩大,影响扩大至全球市场。5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月销量达14.5万辆,同比下降19.3%。而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7.02万辆,同比下降25.8%。
5月国内销量破万的车型有且仅有Model3,销量1.1万辆。位居第二的AIONS月销量不到四千,二者差距较大。
新势力造车更是出现“断层”现象,威马EX5、哪吒N01、小鹏G3、蔚来ES8尚有千百辆的月销,其余企业均已徘徊在“坠落”的边缘。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行业的领头羊--特斯拉,在全球销量已经取得碾压式成果,目前Model3全球累计销量已突破10万辆,是今年目前为止唯一一款销量破10万辆的车型。
早早入局的特斯拉在这个行业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五六年前的特斯拉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太新鲜,充电不排队、跑得快、内饰简洁,在市面上具有唯一性,再加上近百万的价格,开它甚至比开宝马、奔驰有面,所以其做工差等“小”毛病都被掩藏在光芒之下。
随着行业的发展壮大,特斯拉做工粗糙的毛病被逐渐放大,即便是特斯拉车主也忍不住挑自家车的毛病,什么车内漏水、座椅不舒服的声音越来越多。
但奈何马斯克野心不在高端豪华小众,而在性价比大众化,所以那些埋怨他的声音根本不入他耳。一年多的时间在华建厂、量产、随政策降价,一气呵成,一举拿下销量榜首。
不得不说,消费者走过最长的路应该就是马斯克的套路了。
里程焦虑使行业壮大
然而,随着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扶持以及排放法规的趋严,该领域百花齐放,新能源车的刚需充电问题渐渐被放大。
早在2015年,国务院指导意见计划2020年基本建成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规模,甚至要达到全国车桩比1:1。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充电桩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自2012年起保持稳定增长,2019年全年新增充电桩相关企业超过2.1万家,为历史新增最多。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今年1-6月新增充电桩相关企业近万家。
目前经营范围含“充电桩、新能源智能充电、电动汽车充电”的企业将近8.4万家。
而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共有8家。
分别为:特来电运营15.7万台、星星充电运营13.2万台、国家电网运营8.8万台、云快充运营4.1万台、依威能源运营2.5万台、上汽安悦运营1.9万台、中国普天运营1.4万台、深圳车电网运营1.3万台。
这8家运营商占总量的88.8%,其余的运营商占总量的11.2%
眼看2020年已经过半,全国充电桩保有量与五年前定下的500万辆需求相差甚远,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环节,就像当年马斯克用特斯拉点燃了人们的造车梦那样,早前定下的宏伟目标以及用户的“里程焦虑”不断给该行业添柴加火。
乘政策东风,充电柱市场动作不断,传统的充电桩建设企业、车企都在积极布局。今年以来,国家电网、南网对该领域进行大手笔规划,广汇汽车、宁德时代、均胜电子等新能源产业链巨头紧随其后来分羹,滴滴、蚂蚁金服等互联网公司也强势入局。
新能源汽车向出行企业、公交公司、物流公司、租赁公司的不断渗透,使充电桩布局必须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国盛证券预计,2025年充电桩设备合集市场规模或能达到百亿。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信息部主任仝宗旗也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逐步发展,充电桩作为最主要的基础设施显得尤为重要。
而“新基建”概念的提出,对充电桩行业而言更是重大利好,这意味着充电桩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撰文宋雨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千股千评”这个栏目,都在什么网站上有呢
新浪财经网.伹也不全准确, 新浪财经股票里面的每天的千股千评可信吗
炒股主要是靠自己,不敢说全部不可信,但是我肯定是很多不可信的,主要是要看你有没有能力去劣求精,把好的信息方法筛选来用,小道消息所谓千股千评就是很多人评论,说什么的多有,等于没有说,
在你想要赚钱之前,先估可以赔多少钱,
亏损本就无法避免,作一个懂输的赢家,
不可动用生活费用,不可超过自己能力,
想从股市拿多少,就看你付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