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破发率高居不下市场争议“询价新规”
“一个合理的发行市场是优质的企业获得更好的价值,质地较差的企业定价更低、甚至破发,投资者、发行人都能获得一个均衡的结果,但现在的情况,破发率太高了,每天都有企业破发,不管什么样的企业都能实现资金超募,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一名打新机构人士指出。
在其看来,询价新规之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突破“四数孰低值”,机构报价越来越不易,部分合理估值机构或难以发生定价功能。
“如果某个项目的最终发行价格突破了四数值,在学习效应下,意味着下次我的报价就自然会往合理估值之上报,防止因突破四数被低价剔除。比如高剔1%,过去我可能报到49.5%这个分位数以上就都能中,因为四数孰低值有一个中位数的概念,所以我们报价就往合理估值去报,但是现在市场把四数的价格突破了,中签比例只有30%不到,这意味着70%的价格在最后的定价中没有体现。”前述打新机构人士说道。
该打新机构人士指出,目前网上和网下的询价机构会大幅的缩窄,部分合理估值的机构或遭遇出清,“比如说我觉得这家公司质量一般,他的发行价是40块钱,我觉得他只值20块钱,但每一次报价都把我踢掉,定价功能难以体现。”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看来,“询价新规”针对的是“抱团询价”情形,与新股破发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定价规则修改,所针对的并不是低价发行,而是报团行为。报团扭曲了市场,并不能真实反映询价机构对新股的看法。定价机制上发行价还是询价机构主导的,询价机构的出价基本决定了最终发行价。出现破发很正常,无风险打新才是不正常的。”前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说道。
王骥跃认为:“之前(打新)一直赚钱,预期高点报价也还能赚;新股迅速破发案例不断增加,报价就会谨慎了,新的IPO公司就会压一下发行价;后续新股不大可能持续破发,但也不会一直高收益。”
保荐费用与募集资金挂钩引质疑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层出不穷的破发事件,部分市场人士开始呼吁券商是否能在平衡发行人与机构利益间扮演更加积极的作用。
众所周知,新股的定价过程是投资者、发行人与券商多方角力的过程,其中,券商作为第三方保荐角色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当前的新股发行规则,科创板所有上市公司强制保荐机构跟投,而创业板仅对未盈利企业、高价发行企业等实施跟投制度。
这一保荐机构跟投制度主要是为了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赢,有助于降低IPO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影响,有助于督促保荐机构在后续持续督导中尽职尽责。
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新股发行的过程中,虽然不少券商都实施了跟投,但是部分券商投行与发行人商定的“激励机制”,或仍然为后续的“破发”埋下了隐患。
根据记者统计,9只破发新股的保荐承销费用均与最终的募集资金挂钩,且募集资金超过一定数额,还会给予券商额外奖励。
前文提到的超募金额最多的,其与券商约定保荐承销费中,承销费由一般承销佣金和奖励承销佣金两部分构成,其中一般承销费为——募集资金总额25亿元(含25亿元)以下部分承销费率为4%(不含增值税);募集资金总额超过25亿元以上部分,承销费率为4.5%(不含增值税)。
而奖励承销佣金则是,若本次募集资金总额对应市盈率小于21倍,则奖励承销佣金为零;若市盈率大于等于21倍且小于26倍,则奖励承销佣金=500万*市盈率/21;若市盈率大于等于26倍,则奖励承销佣金=925*市盈率/21。
最新破发的争光股份也有额外奖励,其承销费用为“募集资金总额的5.5%且不低于2500万元,若募集资总额超过4.4亿元,发行人额外给予主承销商200万元奖励承销费”。
而更引发市场争议的是,券商用于报价参考的“投价报告”,也频繁被机构质疑质量不佳。
记者统计10月20日至11月1日上市的18只注册制新股发现,有13只首日成交均价是否高于承销商报告区间上限,占比高达72%,其中最夸张的,其上市首日成交均价为88.33元/股,但券商给出的建议的价格区间上限高达221.92元/股。
“投行的承销费与发行募资规模相挂钩的奖励机制,导致了投行更愿意出现更高的发行价,而那些动辄超募好几亿的项目,也会让投行的承销费用上一个档次。相比跟投只有几千万或者一亿,并不算什么。而且承销费用是现结,直接对应到当期收入,跟投退出是两年以后的事情。”前述机构人士介绍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