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打造基于平台的基金超额收益能力
越来越多的持有人在今年的基金表现中,开始理解了一个投资常识:没有任何风格能“躺赢”,没有任何行业能每年都战胜市场。这也让给予基金经理足够的考核时间,变得尤为珍贵。这一点,恰恰是华安基金重要的特点。
我们也曾经访谈过多位华安基金的基金经理,都提到在业绩表现不顺的时候,得到了公司的包容。包括科技成长组的几位基金经理在2016到2018年遇到了价值股占优,TMT每年表现都是垫底的逆风期。这段时间内,公司都对基金经理给予了包容。这种包容的文化,也让每个基金经理能真正专注于自己的能力圈。
我们一直强调,长期考核需要强大的“外部约束条件”。特别是在公募基金行业,持有人可以第二天就赎回,真正要做到对基金经理长期考核,包容每个人的逆风期,需要公司管理层能顶住外部压力,才能给基金经理创造宽松的投资氛围。
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也需要研究团队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子弹”。华安基金很早就注重投研团队的高效能和高匹配度。在华安基金内部,把研究小组分为宏观策略、消费、TMT、先进制造和周期五个方向,一方面会要求每一个小组把自己领域的研究做深,另一方面也通过研究小组的模块化,去打通各个小组的协同能力。
研究小组的链接,既有横向链接,也有纵向结合。横向就是不同研究小组之间的协同,纵向就是小组内的链接。用首席投资官翁启森的话说“华安投研模块化的发展,能够在各种要求下迅速合体。我们看到宏观的变化还是很大的,面对巨大的变化,我们的研究要能够基于主题进行迅速有效的分拆和组合。”
在华安基金内部,对于研究的要求极高,要求做到研究上的无死角。通过无死角的研究,才能让不同风格和方向的基金经理,都能获取自己想要的那种“子弹”。而不是研究团队只服务一种风格,挖掘某一类型的公司。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强大的文化。今天,许多基金经理研究公司的时候,越来越看重企业文化、组织架构、管理层等人方面有关的要素。人,也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成为了重要的“生产资料”。特别是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属于轻资产模式,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人。
我们在访谈华安的基金经理时,感受最深是强大的公司文化。这些基金经理即便投资方法、投资方向有很大差异,但他们私下都是互相认同的好朋友。许多基金经理已经在华安基金工作了很多年,大家都是从研究员一起成长起来的,积累了深厚友谊。
我们看到无论是金牛奖得主崔莹、杨明,他们都是在华安基金成长为基金经理的;这两年的新人黑马王斌、刘畅畅也是一路从华安基金的研究员做起,成为了基金经理。在华安基金,要成为一名基金经理通常会比其他基金公司花费更长的时间,但是经历过长期的研究积累后,即便刚上任做基金经理,也显得更加成熟。比如说消费基金经理陈媛,在成为基金经理之前,做了很多年的大消费研究员。在她上任没几年后,就成为了市场上关注度最高的消费风格基金经理之一。
华安基金一直追求打造长期可持续的、多元化的超额收益平台,让平台真正为基金经理赋能。明确每一个基金经理的投资范围,设计出匹配老百姓不同需求和基金经理能力的产品,并且不断通过内部培养机制打造强大统一的文化。在这样一个强大的超额收益生产体系中,我们也看到了过去几年,短中长期业绩都爆表的华安基金投资天团!